..續本文上一頁入生死。現在修行者,及末世衆生,勤斷諸愛見,便歸大圓覺。]
這時佛講了如何永斷愛欲無明與大悲入世方便之後,爲了使我們更加明了,所以又重新用偈頌宣揚出其中的妙義:
[彌勒汝當知],彌勒菩薩你應當知道。「一切諸衆生,所有衆生。[不得大解脫,皆由貪欲故,墮落於生死],衆生不得大解脫是甚麼原因
只因貪欲關系,二乘還是在貪欲修行--法執也是貪。即使現在不貪,但他們貪的因還在,現在還不注意。某一個境界出現時,馬上會産生貪的相應,境界相應執著,所以會墮落生死,分段與變異。「若能斷憎愛,及輿貪嗔癡,假若斷掉憎與愛及貪、嗔、癡。「不因差別性,皆得成佛道」,之所以人有差別,因人的根性有不同,有五性的不同,但是能斷掉它。都會成佛,不管根基差或根基好都能成佛。「二障永銷滅,求師得正悟,隨順菩薩願,依止大涅槃」,要使事理二障永遠銷滅,一定要有明師的教授,明師的指點,師父成就高的,徒弟成就亦高,師父成就低的,那麼其徒弟成就亦低,這是必然道理。「隨順菩薩願」,開悟後要隨順菩薩的悲願。「依止大涅槃」,依止大涅槃境界。「十方諸菩薩」都是依這樣的「大悲願,示現入生死」。淨土並不是在西方的甚麼地方,就是衆生心內,這在《維摩诘經》裏已講得很清楚。「布施是菩薩的淨土,一切能舍的衆生,會聚集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就是菩薩的淨土。
「現在修行者,及未世衆生,勤斷諸愛見」,現在修行的及未世衆生,要勤斷一切愛見,愛見斷了之後,「便歸大圓覺」,也就一一歸於大圓覺法性海中。
這裹講的衆生生死輪回的關鍵在於愛,一切愛斷盡時,就是現成的佛,所有的行爲都是修行,所以就沒有固定的法軌。念佛、持咒等都是修行,這些都是方便。
入門的方便關鍵的是依甚麼心去念佛、依甚麼心去持咒、依甚麼心去做工夫,要斷掉一切的貪欲,一切無求,歸於無念真空寂滅境界,這樣子才能夠相應。
上面我們學了第五節段,彌勒菩薩提出的問題,佛作了精辟的解答。彌勒菩薩所提的問題是輪回尋根的問題,所以講以輪回的心、輪回的見沒辦法來具足圓覺。
那麼作爲修行人來講,首先的任務是怎樣去斷輪回的根元,這樣對圓覺才能有一種體現,真實的體現,所以這問題提出是相當重要的。彌勒菩薩提出以後,佛對他講,愛是輪回之根,爲甚麼彌勒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們知道,彌勒菩薩最初修行時,比較喜歡名相、愛好名相,好遊族裏,喜歡與親戚、朋友往來,喜歡建立友誼,所以緣份比較多,心地原來是愛心,後來較爲慈悲心,他對事物看得特別透徹,對人觀察相當的深入。所以在所有菩薩當中來講他的慈悲心最強,他將要成佛時,龍花叁會,琉璃爲地,衆生面前都是相好光明,就是說相當莊嚴、相當殊勝,比釋迦牟尼佛還要殊勝。釋迦牟尼佛成道是通過苦行、精進苦行,而彌勒菩薩不是苦行,是樂修、是愛修、慈悲修而成道。所以他的愛心在有情中是極普遍的,與衆生的緣份是非常廣的。所以當他成就時,當然成道會遲些,是因受衆生的拖累;愛心太好、太慈悲,而被衆生拖累了。但是與衆生結的緣相當深厚,而且對衆生的利益也是相當的深遠,生生世世都利益衆生。所以到如今還有百千億化身,來化度衆生。而彌勒菩薩提出的問題,輪回之根怎樣去斷,佛對他講愛是輪回之根。
那麼我們來分析愛,作個補充:愛是無明發源於人的真心裏面的一種天性,愛是一種天性,但人有無明,把愛染汙了,所以有生死流轉,有生死流轉,於是在形成了我們的肉體之後,自然有一種愛欲的天性,愛一種溫暖。如小孩喜歡吃甜的,討厭苦的;愛一種感情,如男女的兩情相悅。但是愛需要引導,就是講愛會導致人一種低級的欲望,導致人的嗔恨,導致人的淫欲,這是往低處走。所以《楞嚴經》中說:「純情即墮。」人既有自己的情,再在情上加入淫欲,圍繞自己的貪心,以自我爲中心,結果是墮叁惡道;那麼一個人若離開這種低級情趣,就是善。愛一種美德、愛一種向上人生,比較高尚的樂趣;譬如說琴、棋、書、畫,愛藝術的境界、詩人的境界,或者外道說的天的境界,這種會走向天,即「純想即飛」。《楞嚴經》說:「純想即飛。」--飛升。而在淨土宗來說在想心中,要是發願求生西方,便能往生到淨土。發願生淨上,也是屬於想,也是屬於一種愛。但西方淨土是佛願力所成,即叫橫超叁界,並沒有豎出,叫橫超、超過、超出叁界,所以一個人從低級走向高級過程,愛是作爲中間的紐帶,有愛才有慈悲,愛的清淨無私的體現就是慈悲。那麼人有類型不同,有些人相當聰明,但其習氣比較深厚,就是說人的心性比較惡劣,都相當聰明,相當活絡,這些人是兩極之性。兩極之性的人如果接 受善知識的指導而開悟,其心性會明白,智慧也會開啓,但惡性難改,所以智者大師說:「性具善惡。」惡的一面也同存於人的性中。就是在最高智慧的角度來說,不僅對惡,對於一個惡人講,應具有佛性,惡人亦能成佛,有些惡人就不一定愛心很重,也即不是說情很重。在對於惡不壓製惡,即不執著於惡的時候,那麼在去惡之時即能開悟。所以說惡也能夠成道,也即佛教所說的性具,不但具善且具惡,而具惡才能夠了知正因,才能夠使善惡達到平等,這是一種說明。
從究竟的圓覺道來講,一切平等,關鍵是愛的轉化,愛轉化以後,進入慈悲,産生智慧,把愛的根本解脫出來,根本的解脫就是理悟--深悟理體,理明就是悟入圓覺的性;事斷--就是斷除事障,就是破輪回的染著。所以一般人從世俗的眼光來講,事障是嚴重些的,以爲人的行爲及品質等是最嚴重的問題;從大乘佛來講,人的心靈問題是最嚴重的。人由於平時的習慣性,反而認爲內在的心靈是次要問題,那麼就是角度不同。如兩種能夠達到一致,那才是最好的,即理上也明,事上面也得解脫。但在未法時代的人是最難最難做到這一點的。大家要注意,未法時代有福但沒智慧,即「呆頭福」,這福還不是真福,因心量不一定大,而另一種人是有智慧卻沒福,人很有智慧,佛教方面亦通達,但卻沒福德。所以這也還不行,真正的福德是心量廣大,智慧充滿。所以我們一般分析這問題時,福指紅塵的福,或者說是世俗的福,這還不是真福,真福是一種心地的慈悲,真性純厚,心量廣大,人能夠空一切境界。智慧不是聰明,或者很會辯,而是深悟理性,明照無礙的道眼。因爲有了智慧,才能不被一切所惑;因爲有了心量,才能容納一切。慈悲之福德能入世爲人,智慧的方便能出世無染,兩者相融而不二,才能示現人間,利樂一切。
我們了解了愛,就應善用愛而成爲廣大的慈悲心,再進而以智慧,圓成無上的大道。
您能否從這一節段裏,領悟到從斷愛欲到慈悲入世的關鍵之處
其中應該先悲後智,還是先智而後悲
《圓覺經直講 第八章 輪回種性 示現方便》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