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直講 第七章 斷疑生信 絕相超宗▪P6

  ..續本文上一頁當下體會,亦不管有病沒病,亦不管世界如何,都不要向外求、不趕熱鬧、不跟別人轉,這樣夜以繼日地做工夫。在冬天,有時間打打七,若精力尚可,把自己逼一逼。怎樣逼

  二十四小時、叁十六小時,或幾天幾夜等,專門做工夫,逼自己念佛或持咒,但不能讓它念提起,不要執著,這叫逼自己一下,透過境界,逼到後來,山窮水盡,突然會脫落。所以懂了以後,不要再去學習,或者去求些什麼,沒問題了,一心去用功,這樣子無始輪回根本才能斷掉,無明才能斷掉。

  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起,非實心體,已如空華;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猶如空華,複結空果,輾轉妄想,無有是處。善男子!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如是分別,非爲正問。

  「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有作意的思惟、有所求的心念,想得到什麼東西,想得到什麼利益,叫有作思惟。《維摩诘經》講,來學佛不要想得到什麼利益,學佛法裏面沒利益,沒利益是真利益,你若想得到利益的,那你沒有利益。所以有作爲的思惟,是從有心起,有根有識,有能有所,有分別執著。

  「皆是六塵妄想緣起」,因爲我們所思惟是一種成份,是一種內容,是一種境界,但是我們不知道思惟的體是無念的,所以這種思惟是六塵的妄想緣起,緣來緣去,想來想去,攀緣之氣氛。

  「非實心體」,實心沒有念處,有作的思惟,不是中實理體。不是實相的妙心,因爲實相妙心沒念,不是緣會成份。這種道理我們反複講過,我們內心所想起的那些成份,無論是光明的成份、莊嚴成份、語言成份、道理成份,這些成份都是幻的,只有我們能思惟的體及清淨不動的性,才是真的,這叫做實心理體。所以,那些成份攀來攀去都叫非實心體。

  「已是如空華」,已經形成了空花。

  「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猶如空華,複結空果」。如我們經常思惟是空花了,而再從這樣的思惟來辨別佛的境界,就好像空花裏面結了空的果,幻想的果結出來了,「空花結空果」。

  「輾轉妄想,無有是處」。這樣的輾轉妄想沒道理。「空花結空果」,很多人生生世世都是這樣,給修行帶來很大的偏差,都是這樣的執著,故猶如煮沙成飯,就是沒有得到真實的利益,沒得到進步。

  「善男子!虛妄浮心,多諸巧見」。衆生的心是虛的,是幻妄的,是識情分別。虛妄的浮心,指心是浮著的,飄來飄去。「多諸巧見」,還有取巧的見,今天從別人那裏聽來一些話,馬上改變了主意,東搞搞西搞搞,都是巧見,覺得自己會搞出一套名堂來。大家要千萬注意,佛法裏面沒有絕對地自己搞出一套名堂來的,這與世間法不一樣,認爲佛法是自己的,搞出一套什麼東西來,當祖師了,這個道場是我的風格。實際祖師的風格是自然流露的,是道的顯現,是應衆生因緣及時代因緣而自然顯現的。他們雖然講了卻沒認爲自己在講。如谛閑法師講了半天佛法,後來一看記錄,自己都不知道,這是自己講的。就是說一個人如想搞出自己一套名堂來,有自己的一套,這樣子就叫巧見。所以佛法在現今時代,總想有一套東西拿出給人家看,這就是衆生的「多諸巧見」。搞出自己一套名堂來,把大家吸引來,吸引來有什麼作用

  造業。實際上不是爲了培福,把大家吸引來,在這裏面生煩惱、吵擾、造業。實際上真正佛法,連教會都沒有,連寺院也沒有的,寺院、教會都是不得已而設的。當佛住世時,只是施主建精舍講經用的,沒組織、沒機構、沒這些東西的,佛就是教導僧衆和合,大家在一起修證,而且戒律的製定因弟子的某些行爲,佛才方便建立,都是方便,到後來一點一點自然形成規律。後來再由于國王的支持,大家才在一起集體修行,後來就變成教會。教會實際上是與政權發生了關系,變成了一種管理機構,有些貪名貪利的人,都執著這些了,就一級一級建立起來了,都是人間的事,不是佛法的,真正的佛法不需要這些,它是沒組織的,它是從絕對真心裏做工夫的,有緣的人聚一堂。當時,印度有村莊地帶,什麼時間到了 師父來了,就請他登臺說法,平時這些師父不住在城市裏,都住在山林之中修行,什麼時間到了,就請他們出來說法,或者請到居士家裏用齋,這些居士對他們很恭敬的,跪在門前,請師父進去,用齋以後,聽師父說法。都是這樣的,是以法爲中心。

  大家千萬要注意,佛教是以法爲中心,當然從本性來講,以體爲中心,本性顯現在人間,是以法爲中心。叁乘佛法、五乘佛法、一乘佛法,這是不同的善知識所建立的中心不同,所以太虛大師提出的人間佛教,他的中心是人生佛教,但不是以人爲中心,不是以組織爲中心,不是以領導爲中心,所以大家要注意,佛教是以法爲中心,只有法發揚光大,才能利益人間,才能在人間放光,這是根本的問題。很多人忙忙碌碌一生,在搞什麼

  在搞應付,沒以法爲中心,所以他周圍的弟子也都是「撐世的」,沒有法。假若一個人以法爲中心,那麼他周圍的人也都是修證佛法的,都是去體驗佛法,這樣,他的弟子、他的眷屬愈來愈多。爲什麼

  這是在法上面的放光,會照耀衆生,不浪費在世俗時間裏面,白白空過一生。所以佛法以法爲中心,這一點要明確。世間人都是「虛浮妄心,多諸巧見」,故「不能成就圓覺方便」。

  「如是分別,非爲正問」。這樣的分別提問,對弘揚正道,排除疑悔來講似是屬于善問,但對于圓覺本性來講,根本沒有這些羅嗦,所以「非爲正問」。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金剛藏當知:如來寂滅性,未曾有始終。若以輪回心,

  思惟即旋複,但至輪回際,不能入佛海。譬如銷金礦,

  金非銷故有,雖複本來金,終以銷成就,一成真全體,

  不複重爲礦,生死與涅槃,凡失及諸佛,同爲空花相,

  恩惟猶幻化,何況諸虛妄

   若能了此心,然後求圓覺。

  重宣之認,了幻之說,世尊妙智,破疑離念,而順于覺道。

  「金剛藏當知」,知個什麼

  知在不知之時。「如來寂滅性,未曾有始終」。始終往複,變幻遷流不是父母未生前之本來面目。欲見本來寂滅之性,應于當下直見。然而衆生從無始際來,「若以輪回心,思惟即旋複」。輪回不停的妄心,是以分別思惟爲基本特征,而此思惟即是旋轉往複的迷情,所以「但至輪回際,不能入佛海」。「輪回際」與「入佛海」只在一意之間。只是不被境遷,不被念轉,不顛倒迷惑,超出相待之執,獨立無倚,虛明朗照。「譬如銷金礦,金非銷故有,雖複本來金,終以銷成就,一成真全體,不複重爲礦」。佛性之金,無明的礦,修持之銷,成金之用,乃是學佛修道所應明悟的整個關系,如能善思體悟,即能永斷疑悔,成就妙覺。

  由此虛幻相待建立而知:「生死與涅槃,凡夫及諸佛,同爲空華相。」既是空花之相,學者又在那裏尋覓生死與涅槃

  又在何處分別凡夫與佛

  當行人在無可尋覓求索中,當即脫出,更無剩余,更無拖累,更無挂礙,則當體圓成,更無奇特。可見衆生一旦迷入,無時無刻不用妄心思惟攀緣抉擇,而此正是輪回之本,是無始無明的表明,全是幻化變現--「思惟猶幻化,何況諸虛妄」

  思惟既是幻化,又如何以幻化來征問虛妄呢

  所以應當直下了悟,打破二見。「若能了此心,然後求圓覺」。此心一了百了,以無求心而求圓覺,則覺性圓顯于當下,無明頓脫,于無始長劫修行,只此乃真。唯在此際沒有思惟之心,無有對待之法,不可思議,妙明全體!

  

  

《圓覺經直講 第七章 斷疑生信 絕相超宗》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