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经直讲 第七章 断疑生信 绝相超宗▪P5

  ..续本文上一页人迷就迷在这里。所以说:「定眼,由回转火。」

  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

  「云驶月运」,云是在纷驰,是在飞、在飘,而我们却说月在动。我们知道这月在相对的空间里,其实没有动。

  「舟行岸移」,我们坐船时,只觉得两岸的景物往后退,好像船没动一样;这就是迷,我们看出人迷就迷在这里,就是人的心随妄转,「亦复如是」。

  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善男子!这些幻妄的轮回心都还没停下,好比「动目」、「定眼」、「云驶」、

  「舟行」等,这些若没停下,就是生死垢心还没停,叫停也停不下,就像轮船在开,叫它停也停不下;云在动,而叫月亮停,月亮也停不下来,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讲「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的垢心,曾未清净过,一刻也没歇下,而去观佛的圆觉,怎么有可能呢

  肯定是不可能的。所以你们大家会生出三种迷惑来,就是面前所提的三种疑问。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见空花,幻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何以故,翳花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花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花。何以故,空本无花,非起灭故。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花翳。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见空花」。善男子!这都是眼睛生翳,妄见空中生花。「幻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

  」这是譬喻幻翳除了以后,不可以说,什么时候幻翳还会生起

  病好了以后还会生病,这譬喻就指当下,这幻一去掉以后,悟真性,不再迷惑了。「哦!空中没花,是我的病目所生起的。」主要是讲这问题,所以幻翳除了以后再生这样的病是不可能,就是讲无明破了以后,就不再生无明。

  「何以故

   翳花二法,非相待故」。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因翳与花不是两个法,都是幻妄的,都不是实有的。花不是从空生,而是从翳里面幻出的,这翳是假的,这花与翳不是相待的法;既不是相对法,也就不是实有法,它们都是空的,都是一种迷惑的假现象。「亦如空花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花。」好比空中的花灭于空时,空中看不到花了,那么不可以说虚空什么时候再起空花,不可以这样说。因为虚空本身没花,虚空当体没花。「何以故,空本无花,非起灭故」空本来就没有花,所以就没起也没灭,这里讲了本来。

  「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圆觉照离于花翳」。就是生死与涅槃,迷了有生死,悟了即涅槃,生死迷悟也好比空花一样,同于起灭,而妙觉圆照之时,花与翳皆已离开。悟了以后得到涅槃,好比花有灭,但是圆觉性离开花、离开翳,与这些没关系,没迷悟的关系,所以这些都要除去不要。故生死与涅槃都是人对这种境界的体会,迷与悟之间的体会。实际上从圆觉来讲,这些都没有,所以讲:「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花翳。」

  「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善男子!虚空不是暂时有,也非暂时没有,虚空本来就如此。

  「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况复」,何况,就是说超过譬喻之性,何况如来圆觉随顺一切境界,一切缘起是平等无碍,它是虚空之性,是平等的性。因虚空是喻无体法,所以不同的空花起灭。那么,如来是随缘圆觉湛然真如性,是虚空的体,这觉是空性的,所以讲「空生大觉中」,或者「寂照含虚空」,是平等之性,含于虚空,虚空在这性里面。那么前面的譬喻是说虚空已是这样了,那真性更是微妙不可思议,怎能还有起灭

  怎么会成佛后,再起无明

  再做起众生

  绝对不可能,这里是用空花做譬喻。但是有人说,空花是虚幻的,做譬喻,没因果亦没修证,都没有,都豁达空了,都不要了。然而下面还有一个譬喻,是讲金矿的譬喻,金矿有因果,有实际的。

  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我们拿金矿来提炼,把其溶化成金,这样金不是销有,不是溶化有的,是它本有。说明佛性本有。

  既已成金,不重为矿」,成金以后,不再返为矿石。成佛后岂再做众生

  

  「经无穷时,金性不坏」,永远不坏掉,譬喻凡夫解脱烦恼成佛时,就不可能再走到烦恼当中去,所以说:「既已成金,金性不坏」。

  「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如来的圆觉也是这样的。

  「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非菩提及与涅槃」。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来没菩提,本来也没涅槃,讲菩提、讲涅槃是对我们人讲的,是对外道讲的,是对罗汉讲的。因人有愿望、有追求、有对比,不好的、想好的;就如矮房子与高楼,高楼是对矮房子讲的,没矮房子,那来的高楼大厦

  所以高楼、矮房都是平等的,都是相对来说的。人的美与丑亦是相对来讲的,好与坏亦是相对来讲的,世界与出世界亦是相对来讲的。所以六祖大师有三十六对,就是从这里体现的。那么从「对」来说、从「破」来说、从「舍」来说,就会出现「本无菩提及与涅槃」。若从建立说,从对迷的人说,就有菩提、有涅槃,要去修证、去体会。实际有没有

  本性有没有

  本性离有无,虽是真实的有,但是这有不是修证的有,而是本有的。

  由于本有的关系,所以「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没有成佛不成佛的,本来就是佛。

  「无妄轮回及非轮回」,没有轮回,也没非轮回。轮回与非轮回都是就人的执着观点来讲的,人在迷惑时讲的,圆觉性里面没这些东西,有一点见解在、有轮回与非轮回、有成佛与非成佛、有菩提与非菩提等,有一点见解在,都是迷圆觉性。

  大家千万要注意,有些人觉得今天坐得好,坐得轻安,修得好,就是还有一点点在,都叫做迷圆觉性。有些人道理是明白,实际上还是迷的,这是没透过,还是迷。  

  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未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

  善男子!那些声闻人所圆的境界,他们觉着最高境界是什么

  「身心语言皆悉断灭」,就是沉空滞寂,灰身灭智。就法身而言,无戒、定、慧是灰身;无解脱知见是灭智,就是无生智,把智歇下不要。有八忍八智,修证中有的。若要详细讲会很复杂的。都灭掉不要,八忍八智也不要,那么,他们到这样的境界「终不能至」--他们也没办法达到他们亲证的涅槃。为什么达不到呢

  没智的分别,沉空入寂,住到偏空上去,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所以他们没办法去亲证他们所现的涅槃。假使没圆满入涅槃,是有余涅槃:假使已入涅槃,是无余涅槃。无论是有余与无余涅槃,在他们所证的境界里面,他们没办法亲证所现,但是只能讲有余涅槃以为乐,「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他们执着于乐,是有余无依涅槃,无依涅槃消失,对涅槃的觉受消失。在一万大劫中,佛放光去照他们,一照他们时:「咦!我在哪里

  」这样佛的光明,觉性一点一点显出(觉性没有了,完全在空裏面),但这空没三界烦恼,也不会退转,这个空是界外的空,这时佛光一照、一觉,佛现庄严高大身,对他们说法:「你们沉寂在空里这么久,怎么还不显现庄严

  怎么没妙用呢

  怎么不去度众生

  为何不成就净土等等

  这佛性的功德怎么会没有

   」「哎!谁在说话

  这个道理讲得很对,怎么这么久沉在里面都不知道

  」好,现在发心了,佛说:「你们现在要走出来,你们要化身化现度众生,起一切变化。」到此阿罗汉才走出他们的境界,到这里是证为八地菩萨,这是用唯识宗、密宗来说的。《楞伽经》中也说是八地菩萨,这样出来度众生。所以没证到菩萨以前,他们证到罗汉时,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因没觉性来体会。

  「何况能以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凡夫用思惟来想,想这圆觉佛是怎样的境界

  这能想得到吗

  想不到!凡夫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就好比用萤火虫尾巴的光来烧须弥山一样,终不能着。萤火虫的光没热量,根本不可能焚烧的。

  「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以轮回的心生出轮回的见解,取与舍、生与灭、善与恶、好与坏--轮回的见解,这样想入如来大寂灭海--法界不动。「终不能至」,永远达不到。但是既然这样,我们凡夫学经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们现在都用思惟的心,这样难道都是白白学了吗

  不是这样的,这个理要明,理若明,才能把世界看破。因我们人有凡夫知见、有外道知见、有二乘知见、有菩萨知见,我们现在通过《圆觉经》学习,把其他的知见丢掉,而有佛的知见;有了佛的知见,明白了以后,生起信心,依解起行,行起解绝,到那时,才能究竟。否则,凡夫的知见不除,怎样去修行呢

  外道的知见还在,如气功还要练,怎样去修行呢

  不好修行。所以学习《圆觉经》虽然还是思惟的心,这个思惟是住持佛法的思惟、是正念的思惟;这个思惟是归本的思惟、是善巧的思惟,这思惟叫正思惟。我们现在不要生轮回想,也不要用轮回心去思惟,要无念之念,没思惟的思惟,叫正思惟见。「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佛总结说,因此之故,我讲的一切菩萨及末世的众生,先要把无始轮回的根本断掉,现在我们懂了以后,要把一切放下,放下一切去做工夫。若念佛的一心念佛,二十四小时都在念佛,打破睡觉、打破外界对我们的影响。持咒的一心去持咒,法愈简单愈好。若参究的一心去参究,行、住、坐、卧都是在…

《圆觉经直讲 第七章 断疑生信 绝相超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