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迷就迷在這裏。所以說:「定眼,由回轉火。」
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複如是。
「雲駛月運」,雲是在紛馳,是在飛、在飄,而我們卻說月在動。我們知道這月在相對的空間裏,其實沒有動。
「舟行岸移」,我們坐船時,只覺得兩岸的景物往後退,好像船沒動一樣;這就是迷,我們看出人迷就迷在這裏,就是人的心隨妄轉,「亦複如是」。
善男子!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況輪轉生死垢心曾未清淨,觀佛圓覺而不旋複,是故汝等,便生叁惑。
善男子!這些幻妄的輪回心都還沒停下,好比「動目」、「定眼」、「雲駛」、
「舟行」等,這些若沒停下,就是生死垢心還沒停,叫停也停不下,就像輪船在開,叫它停也停不下;雲在動,而叫月亮停,月亮也停不下來,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講「尚不可得」,何況輪轉生死的垢心,曾未清淨過,一刻也沒歇下,而去觀佛的圓覺,怎麼有可能呢
肯定是不可能的。所以你們大家會生出叁種迷惑來,就是面前所提的叁種疑問。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見空花,幻翳若除,不可說言,此翳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何以故,翳花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花滅于空時,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花。何以故,空本無花,非起滅故。生死涅槃同于起滅,妙覺圓照離于花翳。善男子!當知虛空非是暫有,亦非暫無,況複如來圓覺隨順,而爲虛空平等本性。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見空花」。善男子!這都是眼睛生翳,妄見空中生花。「幻翳若除,不可說言,此翳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
」這是譬喻幻翳除了以後,不可以說,什麼時候幻翳還會生起
病好了以後還會生病,這譬喻就指當下,這幻一去掉以後,悟真性,不再迷惑了。「哦!空中沒花,是我的病目所生起的。」主要是講這問題,所以幻翳除了以後再生這樣的病是不可能,就是講無明破了以後,就不再生無明。
「何以故
翳花二法,非相待故」。爲什麼要這樣說呢
因翳與花不是兩個法,都是幻妄的,都不是實有的。花不是從空生,而是從翳裏面幻出的,這翳是假的,這花與翳不是相待的法;既不是相對法,也就不是實有法,它們都是空的,都是一種迷惑的假現象。「亦如空花滅于空時,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花。」好比空中的花滅于空時,空中看不到花了,那麼不可以說虛空什麼時候再起空花,不可以這樣說。因爲虛空本身沒花,虛空當體沒花。「何以故,空本無花,非起滅故」空本來就沒有花,所以就沒起也沒滅,這裏講了本來。
「生死涅槃同于起滅,妙圓覺照離于花翳」。就是生死與涅槃,迷了有生死,悟了即涅槃,生死迷悟也好比空花一樣,同于起滅,而妙覺圓照之時,花與翳皆已離開。悟了以後得到涅槃,好比花有滅,但是圓覺性離開花、離開翳,與這些沒關系,沒迷悟的關系,所以這些都要除去不要。故生死與涅槃都是人對這種境界的體會,迷與悟之間的體會。實際上從圓覺來講,這些都沒有,所以講:「同于起滅,妙覺圓照離于花翳。」
「善男子!當知虛空非是暫有,亦非暫無」。善男子!虛空不是暫時有,也非暫時沒有,虛空本來就如此。
「況複如來圓覺隨順,而爲虛空平等本性」。「況複」,何況,就是說超過譬喻之性,何況如來圓覺隨順一切境界,一切緣起是平等無礙,它是虛空之性,是平等的性。因虛空是喻無體法,所以不同的空花起滅。那麼,如來是隨緣圓覺湛然真如性,是虛空的體,這覺是空性的,所以講「空生大覺中」,或者「寂照含虛空」,是平等之性,含于虛空,虛空在這性裏面。那麼前面的譬喻是說虛空已是這樣了,那真性更是微妙不可思議,怎能還有起滅
怎麼會成佛後,再起無明
再做起衆生
絕對不可能,這裏是用空花做譬喻。但是有人說,空花是虛幻的,做譬喻,沒因果亦沒修證,都沒有,都豁達空了,都不要了。然而下面還有一個譬喻,是講金礦的譬喻,金礦有因果,有實際的。
善男子!如銷金礦,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重爲礦,經無窮時,金性不壞,不應說言,「本非成就。」如來圓覺,亦複如是。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回及非輪回。
「善男子!如銷金礦,金非銷有」。我們拿金礦來提煉,把其溶化成金,這樣金不是銷有,不是溶化有的,是它本有。說明佛性本有。
既已成金,不重爲礦」,成金以後,不再返爲礦石。成佛後豈再做衆生
「經無窮時,金性不壞」,永遠不壞掉,譬喻凡夫解脫煩惱成佛時,就不可能再走到煩惱當中去,所以說:「既已成金,金性不壞」。
「不應說言:本非成就,如來圓覺,亦複如是」。如來的圓覺也是這樣的。
「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非菩提及與涅槃」。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來沒菩提,本來也沒涅槃,講菩提、講涅槃是對我們人講的,是對外道講的,是對羅漢講的。因人有願望、有追求、有對比,不好的、想好的;就如矮房子與高樓,高樓是對矮房子講的,沒矮房子,那來的高樓大廈
所以高樓、矮房都是平等的,都是相對來說的。人的美與醜亦是相對來講的,好與壞亦是相對來講的,世界與出世界亦是相對來講的。所以六祖大師有叁十六對,就是從這裏體現的。那麼從「對」來說、從「破」來說、從「舍」來說,就會出現「本無菩提及與涅槃」。若從建立說,從對迷的人說,就有菩提、有涅槃,要去修證、去體會。實際有沒有
本性有沒有
本性離有無,雖是真實的有,但是這有不是修證的有,而是本有的。
由于本有的關系,所以「亦無成佛及不成佛」,沒有成佛不成佛的,本來就是佛。
「無妄輪回及非輪回」,沒有輪回,也沒非輪回。輪回與非輪回都是就人的執著觀點來講的,人在迷惑時講的,圓覺性裏面沒這些東西,有一點見解在、有輪回與非輪回、有成佛與非成佛、有菩提與非菩提等,有一點見解在,都是迷圓覺性。
大家千萬要注意,有些人覺得今天坐得好,坐得輕安,修得好,就是還有一點點在,都叫做迷圓覺性。有些人道理是明白,實際上還是迷的,這是沒透過,還是迷。
善男子!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以輪回心,生輪回見,入于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未世衆生,先斷無始輪回根本。
善男子!那些聲聞人所圓的境界,他們覺著最高境界是什麼
「身心語言皆悉斷滅」,就是沈空滯寂,灰身滅智。就法身而言,無戒、定、慧是灰身;無解脫知見是滅智,就是無生智,把智歇下不要。有八忍八智,修證中有的。若要詳細講會很複雜的。都滅掉不要,八忍八智也不要,那麼,他們到這樣的境界「終不能至」--他們也沒辦法達到他們親證的涅槃。爲什麼達不到呢
沒智的分別,沈空入寂,住到偏空上去,連他自己也不知道,所以他們沒辦法去親證他們所現的涅槃。假使沒圓滿入涅槃,是有余涅槃:假使已入涅槃,是無余涅槃。無論是有余與無余涅槃,在他們所證的境界裏面,他們沒辦法親證所現,但是只能講有余涅槃以爲樂,「生滅滅已,寂滅爲樂」。他們執著于樂,是有余無依涅槃,無依涅槃消失,對涅槃的覺受消失。在一萬大劫中,佛放光去照他們,一照他們時:「咦!我在哪裏
」這樣佛的光明,覺性一點一點顯出(覺性沒有了,完全在空裏面),但這空沒叁界煩惱,也不會退轉,這個空是界外的空,這時佛光一照、一覺,佛現莊嚴高大身,對他們說法:「你們沈寂在空裏這麼久,怎麼還不顯現莊嚴
怎麼沒妙用呢
怎麼不去度衆生
爲何不成就淨土等等
這佛性的功德怎麼會沒有
」「哎!誰在說話
這個道理講得很對,怎麼這麼久沈在裏面都不知道
」好,現在發心了,佛說:「你們現在要走出來,你們要化身化現度衆生,起一切變化。」到此阿羅漢才走出他們的境界,到這裏是證爲八地菩薩,這是用唯識宗、密宗來說的。《楞伽經》中也說是八地菩薩,這樣出來度衆生。所以沒證到菩薩以前,他們證到羅漢時,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因沒覺性來體會。
「何況能以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凡夫用思惟來想,想這圓覺佛是怎樣的境界
這能想得到嗎
想不到!凡夫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就好比用螢火蟲尾巴的光來燒須彌山一樣,終不能著。螢火蟲的光沒熱量,根本不可能焚燒的。
「以輪回心,生輪回見,入于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以輪回的心生出輪回的見解,取與舍、生與滅、善與惡、好與壞--輪回的見解,這樣想入如來大寂滅海--法界不動。「終不能至」,永遠達不到。但是既然這樣,我們凡夫學經到底是爲了什麼
我們現在都用思惟的心,這樣難道都是白白學了嗎
不是這樣的,這個理要明,理若明,才能把世界看破。因我們人有凡夫知見、有外道知見、有二乘知見、有菩薩知見,我們現在通過《圓覺經》學習,把其他的知見丟掉,而有佛的知見;有了佛的知見,明白了以後,生起信心,依解起行,行起解絕,到那時,才能究竟。否則,凡夫的知見不除,怎樣去修行呢
外道的知見還在,如氣功還要練,怎樣去修行呢
不好修行。所以學習《圓覺經》雖然還是思惟的心,這個思惟是住持佛法的思惟、是正念的思惟;這個思惟是歸本的思惟、是善巧的思惟,這思惟叫正思惟。我們現在不要生輪回想,也不要用輪回心去思惟,要無念之念,沒思惟的思惟,叫正思惟見。「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先斷無始輪回根本」。佛總結說,因此之故,我講的一切菩薩及末世的衆生,先要把無始輪回的根本斷掉,現在我們懂了以後,要把一切放下,放下一切去做工夫。若念佛的一心念佛,二十四小時都在念佛,打破睡覺、打破外界對我們的影響。持咒的一心去持咒,法愈簡單愈好。若參究的一心去參究,行、住、坐、臥都是在…
《圓覺經直講 第七章 斷疑生信 絕相超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