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经直讲 第七章 断疑生信 绝相超宗▪P6

  ..续本文上一页当下体会,亦不管有病没病,亦不管世界如何,都不要向外求、不赶热闹、不跟别人转,这样夜以继日地做工夫。在冬天,有时间打打七,若精力尚可,把自己逼一逼。怎样逼

  二十四小时、三十六小时,或几天几夜等,专门做工夫,逼自己念佛或持咒,但不能让它念提起,不要执着,这叫逼自己一下,透过境界,逼到后来,山穷水尽,突然会脱落。所以懂了以后,不要再去学习,或者去求些什么,没问题了,一心去用功,这样子无始轮回根本才能断掉,无明才能断掉。

  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起,非实心体,已如空华;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辗转妄想,无有是处。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有作意的思惟、有所求的心念,想得到什么东西,想得到什么利益,叫有作思惟。《维摩诘经》讲,来学佛不要想得到什么利益,学佛法里面没利益,没利益是真利益,你若想得到利益的,那你没有利益。所以有作为的思惟,是从有心起,有根有识,有能有所,有分别执着。

  「皆是六尘妄想缘起」,因为我们所思惟是一种成份,是一种内容,是一种境界,但是我们不知道思惟的体是无念的,所以这种思惟是六尘的妄想缘起,缘来缘去,想来想去,攀缘之气氛。

  「非实心体」,实心没有念处,有作的思惟,不是中实理体。不是实相的妙心,因为实相妙心没念,不是缘会成份。这种道理我们反复讲过,我们内心所想起的那些成份,无论是光明的成份、庄严成份、语言成份、道理成份,这些成份都是幻的,只有我们能思惟的体及清净不动的性,才是真的,这叫做实心理体。所以,那些成份攀来攀去都叫非实心体。

  「已是如空华」,已经形成了空花。

  「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如我们经常思惟是空花了,而再从这样的思惟来辨别佛的境界,就好像空花里面结了空的果,幻想的果结出来了,「空花结空果」。

  「辗转妄想,无有是处」。这样的辗转妄想没道理。「空花结空果」,很多人生生世世都是这样,给修行带来很大的偏差,都是这样的执着,故犹如煮沙成饭,就是没有得到真实的利益,没得到进步。

  「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众生的心是虚的,是幻妄的,是识情分别。虚妄的浮心,指心是浮着的,飘来飘去。「多诸巧见」,还有取巧的见,今天从别人那里听来一些话,马上改变了主意,东搞搞西搞搞,都是巧见,觉得自己会搞出一套名堂来。大家要千万注意,佛法里面没有绝对地自己搞出一套名堂来的,这与世间法不一样,认为佛法是自己的,搞出一套什么东西来,当祖师了,这个道场是我的风格。实际祖师的风格是自然流露的,是道的显现,是应众生因缘及时代因缘而自然显现的。他们虽然讲了却没认为自己在讲。如谛闲法师讲了半天佛法,后来一看记录,自己都不知道,这是自己讲的。就是说一个人如想搞出自己一套名堂来,有自己的一套,这样子就叫巧见。所以佛法在现今时代,总想有一套东西拿出给人家看,这就是众生的「多诸巧见」。搞出自己一套名堂来,把大家吸引来,吸引来有什么作用

  造业。实际上不是为了培福,把大家吸引来,在这里面生烦恼、吵扰、造业。实际上真正佛法,连教会都没有,连寺院也没有的,寺院、教会都是不得已而设的。当佛住世时,只是施主建精舍讲经用的,没组织、没机构、没这些东西的,佛就是教导僧众和合,大家在一起修证,而且戒律的制定因弟子的某些行为,佛才方便建立,都是方便,到后来一点一点自然形成规律。后来再由于国王的支持,大家才在一起集体修行,后来就变成教会。教会实际上是与政权发生了关系,变成了一种管理机构,有些贪名贪利的人,都执着这些了,就一级一级建立起来了,都是人间的事,不是佛法的,真正的佛法不需要这些,它是没组织的,它是从绝对真心里做工夫的,有缘的人聚一堂。当时,印度有村庄地带,什么时间到了 师父来了,就请他登台说法,平时这些师父不住在城市里,都住在山林之中修行,什么时间到了,就请他们出来说法,或者请到居士家里用斋,这些居士对他们很恭敬的,跪在门前,请师父进去,用斋以后,听师父说法。都是这样的,是以法为中心。

  大家千万要注意,佛教是以法为中心,当然从本性来讲,以体为中心,本性显现在人间,是以法为中心。三乘佛法、五乘佛法、一乘佛法,这是不同的善知识所建立的中心不同,所以太虚大师提出的人间佛教,他的中心是人生佛教,但不是以人为中心,不是以组织为中心,不是以领导为中心,所以大家要注意,佛教是以法为中心,只有法发扬光大,才能利益人间,才能在人间放光,这是根本的问题。很多人忙忙碌碌一生,在搞什么

  在搞应付,没以法为中心,所以他周围的弟子也都是「撑世的」,没有法。假若一个人以法为中心,那么他周围的人也都是修证佛法的,都是去体验佛法,这样,他的弟子、他的眷属愈来愈多。为什么

  这是在法上面的放光,会照耀众生,不浪费在世俗时间里面,白白空过一生。所以佛法以法为中心,这一点要明确。世间人都是「虚浮妄心,多诸巧见」,故「不能成就圆觉方便」。

  「如是分别,非为正问」。这样的分别提问,对弘扬正道,排除疑悔来讲似是属于善问,但对于圆觉本性来讲,根本没有这些罗嗦,所以「非为正问」。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金刚藏当知:如来寂灭性,未曾有始终。若以轮回心,

  思惟即旋复,但至轮回际,不能入佛海。譬如销金矿,

  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一成真全体,

  不复重为矿,生死与涅槃,凡失及诸佛,同为空花相,

  恩惟犹幻化,何况诸虚妄

   若能了此心,然后求圆觉。

  重宣之认,了幻之说,世尊妙智,破疑离念,而顺于觉道。

  「金刚藏当知」,知个什么

  知在不知之时。「如来寂灭性,未曾有始终」。始终往复,变幻迁流不是父母未生前之本来面目。欲见本来寂灭之性,应于当下直见。然而众生从无始际来,「若以轮回心,思惟即旋复」。轮回不停的妄心,是以分别思惟为基本特征,而此思惟即是旋转往复的迷情,所以「但至轮回际,不能入佛海」。「轮回际」与「入佛海」只在一意之间。只是不被境迁,不被念转,不颠倒迷惑,超出相待之执,独立无倚,虚明朗照。「譬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一成真全体,不复重为矿」。佛性之金,无明的矿,修持之销,成金之用,乃是学佛修道所应明悟的整个关系,如能善思体悟,即能永断疑悔,成就妙觉。

  由此虚幻相待建立而知:「生死与涅槃,凡夫及诸佛,同为空华相。」既是空花之相,学者又在那里寻觅生死与涅槃

  又在何处分别凡夫与佛

  当行人在无可寻觅求索中,当即脱出,更无剩余,更无拖累,更无挂碍,则当体圆成,更无奇特。可见众生一旦迷入,无时无刻不用妄心思惟攀缘抉择,而此正是轮回之本,是无始无明的表明,全是幻化变现--「思惟犹幻化,何况诸虚妄」

  思惟既是幻化,又如何以幻化来征问虚妄呢

  所以应当直下了悟,打破二见。「若能了此心,然后求圆觉」。此心一了百了,以无求心而求圆觉,则觉性圆显于当下,无明顿脱,于无始长劫修行,只此乃真。唯在此际没有思惟之心,无有对待之法,不可思议,妙明全体!

  

  

《圆觉经直讲 第七章 断疑生信 绝相超宗》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