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直講 第六章 蒙山透關 普眼法界▪P3

  ..續本文上一頁就是有念頭的,這就是魔業。

  大家要注意,忘失菩提心也是魔業,所以有些人在佛門中搞熱鬧,這在佛教的真正意義來講都是魔業,最多只得一些福報,而實際上在福報當中會生煩惱、痛苦,所以是魔業。無念是法印,是正法印,故《大乘起信論》中說:「離念相者,等如虛空界。」又說:「一切衆生不名覺,因從本以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所以講無念是正念,衆生無始以來都是在妄念當中相續,都是著相修行,都是在夢當中,就如前面說的跌在陰溝裏一樣,在裏面轉來轉去,搞得面目全非。一歸到無念,就是出來洗幹淨,走到空曠的大自然中去。蓋天蓋地具足萬法,這叫無念。無念不是斷滅,無念是具足萬法。但是我們要知道正念與離幻是相輔相成的,離幻才有正念,有正念才能離幻。心裏面有個攀緣的念頭,外面一定有個法,所以是沒攀緣沒法。在《永嘉集》已講得很清楚:「夫念非忘塵而不息,塵非息念而不忘,塵忘則息念而忘,念息則忘塵而息。」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即衆生有心,外界就有法。現在社會上的創造發明,都是因衆生心裏面有這些東西、有念頭,才創造了外界。「心生即種種法生,心滅即種種法滅」,或者說:「法生種種心生,法滅種種心滅。」都是相互之間的關系與因緣,這種都是有念,都是虛幻的。這虛幻一離開,心就會歸到無念。怎樣去做無念的工夫呢

  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衆,宴坐靜室。

  「先依如來奢摩他行」,第一步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奢摩他,就是止、靜定,心靜下來,但這是如來奢摩他。大家要注意,如來奢摩他在天臺宗講就是體真止,體會到真性,直接體會到真性的空寂境界。不是把妄想歇下去,或者把念佛止住,不是這樣的止;不是意守丹田的止;不是把心念製住不動的止;也不是借咒語與佛號把心念止住的止。這個止是直接體真--體現真性的止--如來奢摩他行。這如來的奢摩他不粗也不淺,也不是邪、小的定,而是甚深的大定。如來的止,一切法都是止,完全湛寂不動。可見如來的奢摩他行,才是真正的持戒,亂心持戒不是真持戒。大家要注意,現在好多人是亂心持戒,是在妄想紛馳中說自己在持戒,不是真持戒,這是根據凡夫煩惱心來講的,是對治用的。所以真正持戒是定心持戒,才能入觀門。

  下面講「堅持禁戒」。什麼叫「堅持禁戒」

  我們做工夫的人,一切不攀緣,一直堅持不動。堅是堅固不動,一切的錯誤不犯,一切所爲不令衆生苦惱,不起煩惱心,不犯功德稻苗--即九種牧牛圖當中,把牛看住,不讓其踩壞稻苗。稻苗是什麼

  是指功德的苗、智慧的苗、善根的苗,這樣叫堅持,即根門不犯禁。戒是心與口能持住,不向外流、不執著。不該講的話一句話也不講;不該看的一眼也不看;不該聽的一句話也不聽;不該想的一個念頭也不起,即任何時候都在綿綿密密,了了分明的覺照當中,這樣才叫真持戒。所以菩薩戒是不容易持的,妄想多的人,根本沒辦法持戒。因爲菩薩一打念頭就是破戒;念頭打錯了就是破戒;不該看的多看一下,不該講的多講一下,一點點規矩做錯了,都是破戒。持菩薩戒的人,很多人是戒律已經求了,實際上是做不到,做不到要覺知、要忏悔,念念要覺。不覺,這凡夫菩薩還是要犯戒的,不求戒就永遠做不到。有些幾十年的老學佛,不敢求菩薩戒,不敢求就永遠做不到,因爲是永遠根據凡夫的行來行的。有些人求了,不去做、不去學習、不去體會戒,也不行,所以錯的話都是錯的。你如不領會圓覺的精神,你不求戒是錯的,求戒也是錯的。你念佛是錯的,不念佛也是錯的,當然念佛人錯與不念佛的錯是不同的。

  念佛的人跟一般人比較執著總是少一點。念佛的人善根總會慢慢地培植下去,會生生世世一點點增上。如明了以後,當下就能體現這個道,戒律也就在其中顯現。戒律不單單講一個戒,具體分有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或攝衆生戒)--叁聚淨戒。

  「安處徒衆」,安處徒弟和衆人。這裏的徒衆是指同行同見的人。我們學佛的人如有同一個見地,同一種行持,大家在一起才會有進步,如搞兩個宗派,就易産生矛盾。實際上我們不講宗派,但如別人有宗派見,我們與他在一起就沒益處,應趕快離開,沒必要跟他說話,說不定會使他産生誹謗,對他有障礙,他不適應。只有他與我們相應了,同一知見、同一種行爲,大家在一起才會相互促進,相互進步。所以修行人要有伴侶。大家千萬要注意,在學佛當中,如果找到合適的伴侶,你若跟他講話很省力,不用費心。若遇投機的人這樣講不領會,那樣講不領會,這就不用講了;若跟他講都相應的,或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能知曉,大家一坐下來就沒有那麼多的話。有時有搞不清楚的,可以相互討論一下,一天到晚都沒有廢話,只一心做工夫,清清淨淨,應找這樣的伴侶。很多修行人到了寺院,覺得這些人跟你兩樣,就得應付他,或隨順他,雖然是悲心,但你自己會墮下去的,墮在他們的當中,墮在煩人的做作當中,結果你自己修不起了,除非你很有力量能轉動他們,使他們入你的門、入你的覺性、入你的智慧,把他們度起;如不能這樣,就不要進去了,情願孤獨。《法句經》講:「假若沒有伴侶,你只能孤獨修。」你一個人自己關起來修。所以伴侶是相當要緊的,甚至可以影響生生世世的道。因這世結了不好的緣,下世還來糾纏你的,或者做你家的人,講些話跟你抵觸,你若這樣修,他說要那樣修,所以就有障礙了。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講要,「安處徒衆」。一塊玉要雕一尊佛,那個地方還不行,他幫你一下,幫你完成,相互琢磨,相互商量,這是增長道力的緣,所以要「安處徒衆」。《寶積經》七十二品講:「得人身者,彼應依善知識。聽叁世佛平等法,聞已應發勤精進,依城邑聚落(在城市村莊當中),與大衆共居(同聽正法的人共同住處)。具四部處,更互相疑(互相疑難、討論)。論量佛法,學問難答(相互解答)。」那麼「叁世佛法平等得現在前,解一切法無有自性,修此解故,煩惱漸除」,這樣煩惱會一點點化解了。

  實際上佛住世時,《阿含經》是這樣,佛如沒集體說法、開法會的話,平時都是分散獨自一個人修,因印度處在熱帶地區,所以平時他們都在墳頭、樹下等地修。若時間到,就去托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五天或者七天,幾個人聚在一起,打來水,拿來食物,大家坐下來一起討論佛法。若我有什麼體會,或我做工夫做到如何境界,相互討論一下,討論完了,又散去各自修,這樣會修起。但如今這樣的人是很少了,都是依賴性。佛住世時,弟子們是沒有依賴于佛的,除了阿難以外,其他弟子都是開法會時才來聽一下佛說法。所以當他們來聽法時,佛講到某一個地方,他們已差不多到那種境界了,所以會馬上成道,成阿羅漢,得無生忍、得法眼淨,他們會馬上成就的。爲什麼

  因爲他們有力量,腳根相當有力,所以會成就。這裏講的是「安處徒衆」。

  「宴坐靜室」,宴坐是默然,不講話。坐就是攝身,身住在定當中,安身閑靜,這樣境界才能空掉。這裏的室有兩種,一是指房間,二是指法性的室。就是講一個用功的人,特別是現在外面世界比較喧雜,所以你一起要布置一個佛堂,這佛堂不能讓一般人進去,這佛堂要布置得相當清淨,不必要的東西都要舍去。如今有條件可以鋪上地毯,挂上裝飾燈,佛前要供著鮮花、水果等,人進去要換衣服,供大悲水,然後恭恭敬敬地去用功,如此這裏就是一個淨土。我們在俗家建立一方淨土,床最好不鋪在佛堂裏,盡可能的把佛堂清理得清淨,天天在這裏用功,這樣用功會好用些。爲什麼

  因這是一種氣氛,一進入這種環境人自然會靜下來,因爲在娑婆世界裏有菩薩、護法神經過,看到你這個地方,就是淨土,就是放光,這地方是諸佛、菩薩、護法神來護佑的。爲什麼要這樣建立

  因衆生心容易散,不宴坐靜室心會向外攀緣,所以需要這樣的環境。但是如已開悟的人,一般是沒關系的,不一定要有這樣儀規。若有成就的人,他所顯現的一切都是道,都是在修行,就不一定有靜室,因他處處是淨土,即「心淨佛土淨」。所以第二種室就是悟入法性平等的大悲無著之室。

  既入靜室宴坐不動,又怎樣做初步的下手工夫呢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于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于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

  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爲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于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爲心。

  初心行人做我空觀的時候,在行、住、坐、臥一切時間裏,要做這樣的觀察:「我現在的身體,是由堅、暖、濕、動的四大種性所和合。」《淨名經》中說:「四大合故,假名爲身。四大無主,身亦無我。」所以依經中所示四大各各歸于地、水、火、風的來處。既知四大各有所歸,也就分離了四大,正分離時,不見身相,沒有我身的執著,所以不等臨命終時入土才分離。目前正觀的時候,已將四大分離了,因此,《俺提遮女了義經》中是這樣說生死義的:「若能明知地、水、火、風四緣畢竟未曾自得有所和合,以爲生義;若知地、水、火、風畢竟不自得有所散,是爲死義。」這正說明了人身的四大,即合而散,即散而合。所以,合與散都不自得--無自性故。

  正作這樣觀的時候,妄身在哪裏

  本無身相故,「即知此身畢竟無體」。畢竟沒有實體可得。「和合爲相,實同幻化」,只是虛妄的和合假相,實際上與幻化相同。

  再進一層地尋求與伺察,可以了知四大的緣會假合成爲一個身體,在身體上又具備六根的功能:「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四大是中,六根屬于外,內與外的和合,假成了這個身體。「妄有緣氣于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爲心」。…

《圓覺經直講 第六章 蒙山透關 普眼法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