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经直讲 第六章 蒙山透关 普眼法界▪P2

  ..续本文上一页他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觉性上面,这觉性是一个智慧的点,他始终集中到这一点上面,和觉性一切相违背的事,一切境界、一切执着,都要把它化掉,化归到觉性原本的真实,这样子学佛是愈学愈简单,愈学愈直接,愈学愈没什么可学,最后归入无生、无学。因为他走的方向是走向本性,不是在搞复杂。走到本源之后,一切的万法从这里显现,所以它也同时具足复杂。本性是法尔的自然之性,但是它有一种造化的力量,就是讲唯心所造,自性显现的力量,同时具足一切世界、一切众生、一切境界的生灭变化与差别对立,所以它也同时包括复杂。直接地体现与间接的作用,是相应一体的。所以一个平常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奇妙的人,奇妙与平常也是相应一体的,佛教最真实的奥妙就在这里。

  一个人趋于简单化,如什么都不懂,力量都没有,没具足智慧方便,他说自己懂佛法、悟佛法、证佛法,这样是一种错误的观点。而真正简单应是在一种无为直接里面,在平常当中体现出无穷无尽的智慧妙用,亦具足一切经验与知识,这样才是圆满佛果的所应具备的条件。所以通过前面的学习,正知正行--理是知,理的体现是行。能够相应,能够以具理的正知,而不是邪知或者是朦胧的糊涂的知,及实际生活当中体现出的正行。这两者能够在内心相应,能够达到统一,能够非常完整地体现出来的人,这种人就是根基相当好的人,而且也是一个很有福的人。这种人的内心世界是没矛盾、没对立、没什么困惑,也没因生死问题而放在心上,也不会把修道问题放在心上。从此之后,他走的路是佛的路,直接向佛的路上行,就如禅宗里说的「毗卢顶上行」。是在佛的顶上面走路。佛的顶是什么

  最高的智慧,最高的境界、缘起的智慧,所行的境界,就跟佛一样,甚至还超越对佛祖的执着,或者说「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高高的山顶是大智慧圆照法界;深深海底是深入法性后、真实的缘起,真实一切妙用的境界,是无穷无尽地去体现人生。所以说能够悟明这个理的人,就能在自心里显现一切法,他知道心外没法,念佛、持咒、坐功等都是自心的显现,而后一切法都回归自性。

  用一句现成话说,「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或者说「真实理地不染一尘」--一点也没有。「万行门中不舍一法」--一切妙用都具足。以这样圆融的见地是体现了佛教的圆满之法。理虽如此,但是人从无始以来被无明所染,犹如掉在阴沟里,且在晚上,摔得面目全非,麻木不仁,不辨方向,只在阴沟里打转,不知出来。人在烦恼生死苦海当中,不知出离,不辨方向,首先要让他醒来。我们的念佛、持咒就是醒过来的方法,醒过来以后,这还是初步的醒,还不是大彻圆解--彻悟佛性的境界。初步醒来,知道我们这个地方这样臭秽,这个面目不是我的面目,要洗干净恢复本来面目,我要找到自己的路,往家回归。从这里开始有一点懂,这是一种解,已经理解到--这个地方是这样的脏,醒过来把自己洗了一下,找到路回家。这种做法是根据人来讲的,在人的方面讲有佛道与佛性;从深一层来讲,是对大菩萨所说的境界,那已经是完全清醒的人,已经把自己的面目洗干净的人,站在空旷的路上,他已知家就在眼前,睁开眼,迈开脚步,就到家里了。这是根基相当殊胜的人,这种人已不是一般的人,而已是佛的心,菩萨的行,凡夫的烦恼习气几乎是没有或者是轻微。有些地方讲大权示现为凡夫,凡夫二乘与着相菩萨的心基本已没有了。对凡夫的境界是权巧示现,如与凡夫同一习性,实际上不是凡夫的心,这叫大悲示现众生,或者说「倒架慈航」。这部经里的十二菩萨就是接引我们而大权示现的。

  我们下面学的是比较复杂的,是站在人的位置,是初步理悟,还没证道的位置来说的。有些人认为这样讲下去比前面好象要深一些,前面的浅一点,实际上不是这样的,简单的不一定就是浅的,但是也不一定是深的,这是简单的真实存在,真实的性没深浅,是原本就这样的,而用言语来讲深讲浅都不是究竟,都不是真实的,都不是与其相应的说法。所以对它分别与理解是凡夫的角度来讲的。那么真正的道只是悟入、契入,噢!原来如此,内心有一种这样子的感叹,是完全的明白。因此,我们要悟入佛智,在听经时内心应非常清爽、明了地去听,把自己心的境界与经的境界相契合,而不是去对比,对比就差得远了,应离分别心去相应于它,且在念念当中体现它。因为人得改变,是精神世界的改变,心如改变了,则一切都改变了。所以以圆觉心去行一切法,是圆法。

  那么,做不到怎么办呢?这里普眼菩萨就特地提出来问佛:

  世尊,愿为此会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

  佛在普贤章中已称理宣说了直接的大道,但未入的人,还需要起行的方便与渐次,这样教法才能圆满。有人只讲见性与公案,不谈事修方便,使许多人善根不立,讲趣无路,反而产生谤法之罪。所以修行渐次,不得不开演。

  云何思维?云何住持?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

  怎样去思维,才会悟于道妙?也就是说一个修行人已入佛门,他应当怎样去观察真与妄以及理与事,以思维的慧择,产生坚固不移的正知见。闻慧是智慧的启发,思维则是正知的明朗,如于思维中,深入根源,打破疑滞,透彻无碍,那么就是悟得妙境。既悟妙境,与佛祖同一鼻孔出气,应安住其中,持之不失,也就是悟后起修的修慧。如此修慧全以佛知见而行。所以「一超直入如来地」,完全同佛初因,有大气魄,大作略。

  「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

  面对许多还未开悟的众生,普眼以悲心而请求于佛:作怎样的方便,才能使众生都开悟呢

  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使一切众生都得悟入佛智。《法华经》里说,佛的出世本怀唯为一大事因缘,就是普使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这部经也同样是为了使众生开悟。「开」包括「示」,「悟」包括「入」,「入」即证大道。但《法华经》中没有讲具体的修行渐次与方便,而是讲了许多譬喻,都是很直接地指出本迹、权实,以及实相妙心的根本与殊胜,如经中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为什么

  因为「佛种从缘起,缘即法界」。以合于圆觉实相的清净缘起,在其因地中,已植成佛的种子,将来必然萌芽、生长、开花与结果。所以佛为一切众生授记,必当作佛。因为是在源头上悟修,不在波浪上翻腾,自然归于湛然真性。所以称性起修,全修在性,才是成佛的真因。

  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维,闻佛如来说此三昧,众生迷闷,即于圆觉,不能悟入。

  这里反过来证明假使那些未开悟的众生,如果没有符合正道的方便,以及正确的思维方法,他们听到佛讲这些无上的三昧之法,内心一定会迷惑无知,烦闷难开,这样对于圆觉的妙道,必然不能悟入了。

  特别是如今时代的众生,大部分人不能直接领悟文殊与普贤的境界,往往是道听途说或依文解义,以世俗有为有漏的观念去看待佛法,以自身自私的利益去获得佛法的感应。理修不明,着相颠倒,所以很少有正方便、正思维。他们大都不知持戒、诵经、念佛等修行到底是为什么

  所以有人听了某法师的经以后,说几十年都白学了。这几十年来没有悟入的方便,而现在是否真的明白了呢

  离幻法门对于根基好的人,一闻即悟,而根机稍差的人,就应依佛所指示的方向,去精进用功,逐渐透过,才能有豁然大悟的时节。

  愿与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

  方便也是假设,因为圆觉的性是本圆之性,妄幻的法原本寂灭。所以修无所修,其中并无实法可得,可见没法才是真法,有法都是假说,是借众生世界的存在而方便指示的。所以「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付了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但是虽然无法可得,对于初悟的人,因为迷惑的习气难以顿时全消,所以普眼菩萨在无修之中,请示佛假说修习的方便。

  作是语己,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是语已作,不复再作,五体投地,无地可得,如是之道,三请而现,终始不异,往复无差。

  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修行渐次、思维住持,乃至假说种种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这样契机的问题,只有普眼的法智方能善巧地提出,这将给一切众生带来方便,所以佛再次赞叹说:「好极了!好极了!你问得很好。你能够为了一切菩萨以及末法时代的众生,问到了如来所开演的修行渐次、思维方法、住持之道,乃至于假借而说的种种方便法门,你现在仔细地听闻,应当为你演说了。」

  时,普眼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这个时候,普眼菩萨奉佛的教诲,非常地欢喜,因为普眼菩萨的悲心及愿力与佛相应。「普」是普度众生,普开众生智慧眼目,普令众生透脱境界,人于妙用。有这样殊胜的因缘,所以与一切在座的大众,一一都寂默不动地听受大法。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

  新学的菩萨与末世的众生,都说明还着相,还是世俗菩提心,还没开悟见性,没登初地位。但是根器虽然还浅,既已发心,就要一心一意地寻求参究修证如来清净的圆觉妙心,不求别的任何境界。大家要注意,这不是着相求,不是向外求,不是以自我感觉去求,而是以无求之求去求如来的净圆觉心。最初起行方便就是:「应当正念,远离诸幻。」这里就跟前面接上了,前面讲离幻的问题,这里讲应当用正念远离一切诸幻。那么只有正念,才能了脱生死,成就大道。正念是什么

  正念就是无念。无念是没善恶的念、没是非的念、没净秽的念、没内外的念、不落一切的念,但是了了分明,这就叫正念。《大智度论》讲:「有念是魔业。」现在有人做好事,让大家感谢,有激情,做好事…

《圆觉经直讲 第六章 蒙山透关 普眼法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