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经直讲 第六章 蒙山透关 普眼法界▪P3

  ..续本文上一页就是有念头的,这就是魔业。

  大家要注意,忘失菩提心也是魔业,所以有些人在佛门中搞热闹,这在佛教的真正意义来讲都是魔业,最多只得一些福报,而实际上在福报当中会生烦恼、痛苦,所以是魔业。无念是法印,是正法印,故《大乘起信论》中说:「离念相者,等如虚空界。」又说:「一切众生不名觉,因从本以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所以讲无念是正念,众生无始以来都是在妄念当中相续,都是着相修行,都是在梦当中,就如前面说的跌在阴沟里一样,在里面转来转去,搞得面目全非。一归到无念,就是出来洗干净,走到空旷的大自然中去。盖天盖地具足万法,这叫无念。无念不是断灭,无念是具足万法。但是我们要知道正念与离幻是相辅相成的,离幻才有正念,有正念才能离幻。心里面有个攀缘的念头,外面一定有个法,所以是没攀缘没法。在《永嘉集》已讲得很清楚:「夫念非忘尘而不息,尘非息念而不忘,尘忘则息念而忘,念息则忘尘而息。」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即众生有心,外界就有法。现在社会上的创造发明,都是因众生心里面有这些东西、有念头,才创造了外界。「心生即种种法生,心灭即种种法灭」,或者说:「法生种种心生,法灭种种心灭。」都是相互之间的关系与因缘,这种都是有念,都是虚幻的。这虚幻一离开,心就会归到无念。怎样去做无念的工夫呢

  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

  「先依如来奢摩他行」,第一步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奢摩他,就是止、静定,心静下来,但这是如来奢摩他。大家要注意,如来奢摩他在天台宗讲就是体真止,体会到真性,直接体会到真性的空寂境界。不是把妄想歇下去,或者把念佛止住,不是这样的止;不是意守丹田的止;不是把心念制住不动的止;也不是借咒语与佛号把心念止住的止。这个止是直接体真--体现真性的止--如来奢摩他行。这如来的奢摩他不粗也不浅,也不是邪、小的定,而是甚深的大定。如来的止,一切法都是止,完全湛寂不动。可见如来的奢摩他行,才是真正的持戒,乱心持戒不是真持戒。大家要注意,现在好多人是乱心持戒,是在妄想纷驰中说自己在持戒,不是真持戒,这是根据凡夫烦恼心来讲的,是对治用的。所以真正持戒是定心持戒,才能入观门。

  下面讲「坚持禁戒」。什么叫「坚持禁戒」

  我们做工夫的人,一切不攀缘,一直坚持不动。坚是坚固不动,一切的错误不犯,一切所为不令众生苦恼,不起烦恼心,不犯功德稻苗--即九种牧牛图当中,把牛看住,不让其踩坏稻苗。稻苗是什么

  是指功德的苗、智慧的苗、善根的苗,这样叫坚持,即根门不犯禁。戒是心与口能持住,不向外流、不执着。不该讲的话一句话也不讲;不该看的一眼也不看;不该听的一句话也不听;不该想的一个念头也不起,即任何时候都在绵绵密密,了了分明的觉照当中,这样才叫真持戒。所以菩萨戒是不容易持的,妄想多的人,根本没办法持戒。因为菩萨一打念头就是破戒;念头打错了就是破戒;不该看的多看一下,不该讲的多讲一下,一点点规矩做错了,都是破戒。持菩萨戒的人,很多人是戒律已经求了,实际上是做不到,做不到要觉知、要忏悔,念念要觉。不觉,这凡夫菩萨还是要犯戒的,不求戒就永远做不到。有些几十年的老学佛,不敢求菩萨戒,不敢求就永远做不到,因为是永远根据凡夫的行来行的。有些人求了,不去做、不去学习、不去体会戒,也不行,所以错的话都是错的。你如不领会圆觉的精神,你不求戒是错的,求戒也是错的。你念佛是错的,不念佛也是错的,当然念佛人错与不念佛的错是不同的。

  念佛的人跟一般人比较执着总是少一点。念佛的人善根总会慢慢地培植下去,会生生世世一点点增上。如明了以后,当下就能体现这个道,戒律也就在其中显现。戒律不单单讲一个戒,具体分有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或摄众生戒)--三聚净戒。

  「安处徒众」,安处徒弟和众人。这里的徒众是指同行同见的人。我们学佛的人如有同一个见地,同一种行持,大家在一起才会有进步,如搞两个宗派,就易产生矛盾。实际上我们不讲宗派,但如别人有宗派见,我们与他在一起就没益处,应赶快离开,没必要跟他说话,说不定会使他产生诽谤,对他有障碍,他不适应。只有他与我们相应了,同一知见、同一种行为,大家在一起才会相互促进,相互进步。所以修行人要有伴侣。大家千万要注意,在学佛当中,如果找到合适的伴侣,你若跟他讲话很省力,不用费心。若遇投机的人这样讲不领会,那样讲不领会,这就不用讲了;若跟他讲都相应的,或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知晓,大家一坐下来就没有那么多的话。有时有搞不清楚的,可以相互讨论一下,一天到晚都没有废话,只一心做工夫,清清净净,应找这样的伴侣。很多修行人到了寺院,觉得这些人跟你两样,就得应付他,或随顺他,虽然是悲心,但你自己会堕下去的,堕在他们的当中,堕在烦人的做作当中,结果你自己修不起了,除非你很有力量能转动他们,使他们入你的门、入你的觉性、入你的智慧,把他们度起;如不能这样,就不要进去了,情愿孤独。《法句经》讲:「假若没有伴侣,你只能孤独修。」你一个人自己关起来修。所以伴侣是相当要紧的,甚至可以影响生生世世的道。因这世结了不好的缘,下世还来纠缠你的,或者做你家的人,讲些话跟你抵触,你若这样修,他说要那样修,所以就有障碍了。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讲要,「安处徒众」。一块玉要雕一尊佛,那个地方还不行,他帮你一下,帮你完成,相互琢磨,相互商量,这是增长道力的缘,所以要「安处徒众」。《宝积经》七十二品讲:「得人身者,彼应依善知识。听三世佛平等法,闻已应发勤精进,依城邑聚落(在城市村庄当中),与大众共居(同听正法的人共同住处)。具四部处,更互相疑(互相疑难、讨论)。论量佛法,学问难答(相互解答)。」那么「三世佛法平等得现在前,解一切法无有自性,修此解故,烦恼渐除」,这样烦恼会一点点化解了。

  实际上佛住世时,《阿含经》是这样,佛如没集体说法、开法会的话,平时都是分散独自一个人修,因印度处在热带地区,所以平时他们都在坟头、树下等地修。若时间到,就去托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五天或者七天,几个人聚在一起,打来水,拿来食物,大家坐下来一起讨论佛法。若我有什么体会,或我做工夫做到如何境界,相互讨论一下,讨论完了,又散去各自修,这样会修起。但如今这样的人是很少了,都是依赖性。佛住世时,弟子们是没有依赖于佛的,除了阿难以外,其他弟子都是开法会时才来听一下佛说法。所以当他们来听法时,佛讲到某一个地方,他们已差不多到那种境界了,所以会马上成道,成阿罗汉,得无生忍、得法眼净,他们会马上成就的。为什么

  因为他们有力量,脚根相当有力,所以会成就。这里讲的是「安处徒众」。

  「宴坐静室」,宴坐是默然,不讲话。坐就是摄身,身住在定当中,安身闲静,这样境界才能空掉。这里的室有两种,一是指房间,二是指法性的室。就是讲一个用功的人,特别是现在外面世界比较喧杂,所以你一起要布置一个佛堂,这佛堂不能让一般人进去,这佛堂要布置得相当清净,不必要的东西都要舍去。如今有条件可以铺上地毯,挂上装饰灯,佛前要供着鲜花、水果等,人进去要换衣服,供大悲水,然后恭恭敬敬地去用功,如此这里就是一个净土。我们在俗家建立一方净土,床最好不铺在佛堂里,尽可能的把佛堂清理得清净,天天在这里用功,这样用功会好用些。为什么

  因这是一种气氛,一进入这种环境人自然会静下来,因为在娑婆世界里有菩萨、护法神经过,看到你这个地方,就是净土,就是放光,这地方是诸佛、菩萨、护法神来护佑的。为什么要这样建立

  因众生心容易散,不宴坐静室心会向外攀缘,所以需要这样的环境。但是如已开悟的人,一般是没关系的,不一定要有这样仪规。若有成就的人,他所显现的一切都是道,都是在修行,就不一定有静室,因他处处是净土,即「心净佛土净」。所以第二种室就是悟入法性平等的大悲无着之室。

  既入静室宴坐不动,又怎样做初步的下手工夫呢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

  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

  初心行人做我空观的时候,在行、住、坐、卧一切时间里,要做这样的观察:「我现在的身体,是由坚、暖、湿、动的四大种性所和合。」《净名经》中说:「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我。」所以依经中所示四大各各归于地、水、火、风的来处。既知四大各有所归,也就分离了四大,正分离时,不见身相,没有我身的执着,所以不等临命终时入土才分离。目前正观的时候,已将四大分离了,因此,《俺提遮女了义经》中是这样说生死义的:「若能明知地、水、火、风四缘毕竟未曾自得有所和合,以为生义;若知地、水、火、风毕竟不自得有所散,是为死义。」这正说明了人身的四大,即合而散,即散而合。所以,合与散都不自得--无自性故。

  正作这样观的时候,妄身在哪里

  本无身相故,「即知此身毕竟无体」。毕竟没有实体可得。「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只是虚妄的和合假相,实际上与幻化相同。

  再进一层地寻求与伺察,可以了知四大的缘会假合成为一个身体,在身体上又具备六根的功能:「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四大是中,六根属于外,内与外的和合,假成了这个身体。「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

《圆觉经直讲 第六章 蒙山透关 普眼法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