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经直讲 第六章 蒙山透关 普眼法界▪P4

  ..续本文上一页既有根身,就有六尘虚妄的显现,又由内外根尘的相对作用,引起了妄心的不断地缘虑。念念生灭,刹那不停。缘和的时候就有,缘散的时候就没有,推寻心相的自体,了不可得,所以说「假名为心」。

  通过观照,了悟身心虚妄不实,是我们趣入佛道的根本起点。如果不透过这一关,无论怎样修行,都是颠倒,必会因为执着身心的变化,而成外道邪魔。

  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妄心因六尘而有落谢的影子,若无六尘,就没有妄心。这说明唯心虚妄,是条件的反射。那么唯物是否可以成立呢

  不!四大分解之后,无尘可得,物质世界也是虚妄的。在正智的观照中,所谓四缘与六尘,各各归于散灭时,「毕竟无有缘心可见」。缘尘既灭之后,心体即归于空寂。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前面是破身心的惑执而达我空智。这里是摧破身心以及尘境的一一自空,所以破除法执而达法空智。

  破法执的规律是--幻身灭--幻心灭--幻尘灭--幻灭灭--非幻不灭。

  由正观悟知幻身是四大缘气,幻心是六尘虚影,幻尘本无自体,唯灭幻的智照,不容易除灭。因为相对于众生迷情而生的觉智,往往落于智执,所以《心经》讲:「无智亦无得。」《楞伽经》也讲:「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只有到了能灭的幻智与所灭的幻境都二除灭之后,如万里长空,了无痕迹之时,才能显示「非幻不灭」。「非幻不灭」就是圆觉之性,「本净圆明,独体全真,不因修得,众幻虽灭,自性常存,不假缘生。」

  因为通过打坐修行,正智观照,除灭了一切幻化,达成了原本的真心,学佛才有了真实的意义。打一个比方就像磨镜子,垢磨干净的时候,明体也就显现了。其实,磨镜就是磨尘,修道也只是遗妄。所以镜性本明,不从外而得,被尘埃覆盖,就隐去了,磨了以后就显示出来了。隐与显虽然有不同,明体却毫无变化。这个譬喻说明:人执、法执是垢;寻伺、如实的观照是磨;真心本觉是明;人、法二空是观。

  修了上面的二空观,下面就得入法界观了。

  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

  佛说:「善男子!应当了知身心皆是幻垢,垢相永灭之后,十方法界,普遍清净。」意思是说,众生由于执着身心产生垢翳,所以妄执自己身心与他人身心,形成局限与障碍。现在既然已经了悟,我空法寂,随处通达,清净无碍了。

  譬如清净的摩尼宝珠,体性莹净绝瑕,没有任何的色相。由于性净的关系,所以能映现青、黄、赤、白、黑的五色,各各随方而现,而愚痴的人却认为摩尼实有五色。摩尼譬喻本性,五色譬喻五道,随方喻随业,愚人喻未开悟的人。所以《华严经》说:「凡夫见诸法,但随诸相转;不了法无性,以是不见佛。」

  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迷执假相的人,先要离相而见性,既见圆觉净性,也就证到了净性上的妙用,不仅能显身心,而且随类应化,各契机缘。但未悟入的人,会认为清净圆觉之性,「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就像前面的珠喻一样,「由此」迷惑,故「不能远于幻化」。佛接着拂迹入玄而直示真要:「是故我说身心幻垢。」认识之后,再进一层观破对幻垢的执着,称为菩萨。

  「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幻垢好比珠中色相,了达色相本无,就叫做尽。所以没有实在的污垢可以除去,只要真见本性,当下解脱。所离的垢既已本无,那么对能病垢的照智,也就没有必要保留了。既然没有对治的照智,哪里又有起智照的人呢

  深浅的执着既然本无,哪里又有说教法的人呢

  到这里一切空净,了然无滞,超越凡圣,透脱万法。所以证达十方清净,妙用恒沙。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

  修普眼法门的当根菩萨以及末世众生,如果观行成就,证得身心世界一切诸幻,化除了遍计所执性,又灭了影像--依他起也空了。这时,唯一显露了圆成实性,所以「使得无方清净」,再也没有方位的局限。而无边的虚空,都是觉性之所显发。迷时有空可见,一旦悟入,连虚空也销陨了。

  《楞严经》说:「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由此可知,空有双绝之后,唯一的觉性虚朗独照,灵知不昧。

  以下据华严宗的判断就是三重观门:第一是真空绝相观;第二是理事无碍观;第三是周遍含容观。我们先学真空绝相观。分为四层:一、会色归空观;二、明空即色观;三、空色无碍观;四、泯绝无奇观。前面的二空观门,是简去情执而显真空妙解,包括了会色归空与明空即色的二层观。拂迹灭影,相同于行起解绝,包括空色无碍与泯绝无寄二层观,而一一导入真空清净无碍之境。

  觉圆明故,显心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由于不断地觉照,拂去执着的痕迹,灭绝有为的对待,自性始得圆明。于是开显了自心的清净面目,这是透出迷心之后的空明,是法性本态的显现。好比迷人不认识摩尼宝珠的珠体,只是执着珠体上所呈现的青、黄等颜色,而这些颜色仅是假相。悟人就像见到珠体无色,也就自然不执着各种假色,所以称为清净。可见清净也是假名。

  因为心清净的缘故,所以「见尘清净」。能见的心尘空净无物。「见清净故,眼根清净」,能见的心尘清净的缘故,眼根也透脱无碍,不被神经与物质色相所障碍。「根清净故,眼识清净」,眼根空净无碍,所以了别一切色相时,也没有任何染污。这里由心见的无执,透脱了根、境、识三者的障碍与染污,获得清净空明的妙用。

  「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由识的清净的缘,必然通于耳根的闻性。所以由闻性的了尘无碍,到耳根神经的透明,直至于自识的了别自在。「识清净故,觉尘清净」,觉尘的清净体现为意根意识的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这样通过见、闻、觉等的空净透脱,随之而达六根的全部清净。

  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

  佛又进一步推演说,善男子!六根都清净后,色尘、声尘乃至香、味、触、法的六尘也就不再染污心识了,而一一成为妙境,庄严自他,所以一切六境无碍变现。

  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

  佛又再一次推演,如何透内外四大的过程。善男子!六尘清净的缘故,那么组成六尘的地大也清净了。地大清净空明之后,水大也随之清净无碍了。火大、风大也是这样,一一清净。

  所说的内外四法,内是自己身体与他人身体的坚、暖、湿、动等;外是自然界的物理现象。

  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彼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净,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

  透过内身的根识,再透过外境的六尘,进一步又透过内外的四大。佛又继续开演透世间的诸法与出世的诸法:

  「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六根与六尘的十二处与根、尘、识的十八界,乃至于四洲、四趣、四禅、四空、无想天、净居天、梵王、六欲天的二十五有,也一一清净了。

  于是世间诸法的「彼清净故」,如来的「十力」也清净了。

  第一力是知一切诸法因缘果报,降伏无因、恶因,知人可度不可度--是处非处力。  .

  第二力是知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业与报,知所度的人有障碍无障碍--业智力。

  第三力是知诸禅解脱三昧垢净及依此所得诸果--定力。

  第四力是知信等五根上中下--根力。

  第五力是知种种欲乐,令舍不净增长善净--欲力。

  第六力是知一、三、五乘,贪、嗔、痴等种种性欲,知即时异时,谁可度不可度等--性力。

  第七力是知一切道所至的处所--至处道力。

  第八力是知一世乃至百世劫的宿命--宿命力。

  第九力是知死此生彼种种情形--天眼力。

  第十力是知自解脱无疑,亦知众生漏尽涅槃--漏尽力。

  十力的功德透过了,接下来就是「四无所畏」了:

  一、正知一切法无所畏;二、尽诸漏及习无所畏:三、说一切障道法无所畏;四、说出苦道无所畏。

  「四无所畏」之后是「四无碍智」,是智慧缘于境界而无拘束与障碍:

  一、法无碍智--如说地、水、火、风等。

  二、义无碍智--如说坚、湿、暖、动等。

  三、辞无碍智--如用种种方言来演说。

  四、乐说无碍智--随机所乐而方便开演。

  「四无碍智」透过之后,即是「佛十八不共法」,是与二乘不共的佛德妙法:

  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已舍;七、欲无减(善妙之欲);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佛德透过后,再圆透「三十七助道品」。助是资助正道,道是止观等正因。三十七种菩提分法,不分大小乘,所用智与力的不同,…

《圆觉经直讲 第六章 蒙山透关 普眼法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