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即开显不同的道妙。
一、四念处:
1、观身五种不净--种子、住止、自相、自性、究竟。
2、观三受皆苦--苦受、乐受、舍受。
3、观心念念无常--过去、现在、未来不停留。
4、观诸法无我--五蕴法中实无有我。
二、四正勤:
l、未生之恶遏令不生。
2、已生之恶断令不续。
3、未生之善令生。
4、已生的善令广。
三、四神足:
l、欲--乐欲禅定胜妙功德。
2、勤--以无间断于所缘。
3、心--专一境性入于定。
4、观--内自扶择的智慧。
一一从断妄想心行中而得如意的成就。
四、五根:
1、信根--信正道及助道法。
2、进根--行正道及助道法,勤求不息。
3、念根--念正道及助道法,更无他念。
4、定根--摄心在正道及助道法中,相应不散。
5、慧根--为正道及助道法,观无常等十六行。
五、五力:
1、信力--破诸邪信及烦恼。
2、进力--破种种身心懈怠,成办出世之事。
3、念力--破诸邪念,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
4、定力--破诸乱想,成就事理禅定。
5、慧力--能遮三界见思之惑,发真无漏。
六、七觉支:
l、抉法觉支--简别真伪,觉自相故。
2、精进觉支--常精进在真法中行。
3、喜觉支--欢喜住真法善。
4、除觉支--善能觉了除诸虚伪。
5、舍觉支--善能觉了所舍之境,虚伪不实,永不追忆。
6、定觉支--善能觉了诸禅虚伪,不生见爱妄想。
7、念觉支--善能觉了,务使定慧均等。
七、八正道:
1、正见--见四谛分明。
2、正思惟--无漏心相应,思惟觉知令增长入涅槃。
3、正语--以无漏智慧住于清净正语中。
4、正业--以无漏智慧住于清净身业中。
5、正命--以无漏智慧住于清净生活中。
6、正精进--以无漏智慧住于勤精进修涅槃道。
7、正念--以无漏智慧相应念正道及助道法。
8、正定--以无漏智慧相应入于无漏定。
法性好比大地,四念处好比下了种子,四正勤犹如种植,四神足犹如抽芽,五根如生根,五力如茎叶增长,然后开出七觉支的花,结成八正道的圣果。
这样一一空掉法执,圆活无碍,达于清净之地。
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
从以上所讲六种法的超越与透脱,还没有完全包括,如三身、四智、五根、六通、十地、十度、四果、四向、十二因缘、四谛、以及各种禅定等。
总起来讲有八万四千的陀罗尼总持之门,从一一法中入一切法,一切都清净无碍。
有人问:世出世法的两种现象有差别,为什么经里都说清净呢
回答说:如果从凡圣对治的角度去看,那么凡劣而圣胜,完全不同;假若从法界一相来观察,都是一种幻化之相,皆从缘起,无有自体。好像一面镜子现种种杂秽瓦砾,另有一面镜子现种种胜妙珍宝,愚痴的小孩不了解,认为有差别;有智慧的人了达只是镜中之相,毫无差异。观智圆明,心识清净的人,也是这样,他所见出世与世法,若圣若凡,一切皆空,所以空是觉性之体。下文讲到的「见佛世界,犹如空花,生死涅槃,犹如昨梦」。因为符合大道的理体,一切平等,所以叫做圣人。如果重圣轻凡,欣真厌妄,即使他很用功修习,也不可能证到真源。
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
佛又指示透过自他正报,而达清净。什么叫「一切实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为相从缘生,所以会缘而入实,就叫实相。《大智度论》说:「照色等空,即名为实相。性空实理,离于颠倒,非虚伪故。于空见空,亦名颠倒;于空无着,乃是实法。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无迁无变,究竟常住。」《无量义经》也说:「如是无相不相,不相无相,是名实相。」这实相从本源以来,自性清净,一切妄法所不能污染,迷的时候好像是染污了,一旦悟入,即知本来清净,所以说:「性清净故。」
由于悟入了根、识、尘四大世间出世间一切万法都归于实相清净,才成就了悟人一身的清净。由证得自身的清净,实相理体是没有差异的,所以同时也见到一切众生同一清净实相。因为观一切众生不取于相,完全同于圆觉之性,所以志公禅师说:「以我身空诸法空,千品万类悉皆同。」这只是以文字的形式来表述证真实的人所体现清净的境界。
多身清净了,那么十方众生都无非是圆觉清净,因为以般若正智遍观--不观之观,一切众生,菩提涅槃,无漏智性,本来具足!
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国土是无情界,是最后透过的境界,而国土的净与移,都出自心念。所以有「众生劫烧,我土安稳」的情况。因此,学佛的人,只要念念归真,不执妄境,社会无论怎么变化,发生什么劫难,你都可以不受影响,而常住清净之中。因为「廓通法界,清净湛然」。所以一世界清净了,多世界也清净了。多世界清净了,乃至尽于虚空--横,圆裹三世--竖,也都一一清净了。由清净而不动,不动之性,一如无异,恒住本位。
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经过七个层次的一一透过,处处归于觉性的平等不动。平等、不动、湛寂、清净等都是真空观所透过后所达成的境界--实无境界的境界。
善男子!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
佛在这里继真空观后,指示理事无碍观。觉性遍净--根遍净--法遍净--大遍净……陀罗尼遍净。
法界观一共分为十门:
一、理遍于事;二、事遍于理;三、依理成事;四、事能显业现;五、以理夺事;六、事能隐理;七、真理即事;八、事法即理;九、真理非事:十、事法非理。
这里重点在事遍于理,同时兼于余门。注意圆无际与遍满法界的一切事,都无非是觉性平等一切法的体现。所以《楞严经》说:「性见觉明,觉精明见: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
这是最后的一观--周遍含容观。亦即事事无碍的境界。随举一尘,即遍一切法中,又含一切法在自尘中。一尘是如此,一切法也是这样。所以叫周遍含容。
「由彼妙觉性遍满故」,由微妙的觉性遍满一切法的缘故。「根性、尘性」,无非一性之所现,所以「无坏无杂」,万法交融而不可破坏,无有杂乱,这里法界万法由法性之所现,而成事事无碍。「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不仅根、尘,一切世出世法及总持门,也都一一无坏无杂,事事无碍。这好比百千盏灯点燃在一个房间里,它们共同所发出的光明,遍满了整个房间,光光相照,周遍含容,无坏无杂。
通过这样的三层观照,从真空寂灭而入理事无碍,再证事事无碍的妙用,于是达于「顿同佛境」的妙域:一是用心同;二是见境同;三是称实同。
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
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
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这是第一用心与佛相同。「觉成就故」,圆彰了法界的净性之德。应当知道,这样成就的菩萨,他对法没有胜劣之心。他不会被法所束缚,也不求对法的解脱;他不厌倦生死,也不爱乐涅槃;他不敬重持戒的人,也不憎恨毁坏戒禁的人;他不重视久久修习的人,也不轻视刚刚入佛的。为什么
一切相对的法都是觉性所显现,所以用心与佛相同。
这好比人的眼光,对前面事物分别晓了,虽然所见有净染,但眼光是圆满没差别的,所以没有憎与爱。为什么
眼光的体性没有二种,所以面对一切善恶而眼光非善非恶。等于是说万物有差,觉性无异。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袛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花,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佛说,善男子!修习这个大智慧圆觉妙心的人,透过种种境界,剥落一切无明妄惑,获得观行的成就,对于本来面目来说,没有修,也没有成就。如果有修想,有成就想,就是有住着,有所得,不但未证大道,并且未悟真性。因为:
「圆觉普照,寂灭不二」,由于自心已经空净,唯一独立的觉照圆遍十方,清净、无住,所以一切寂灭,没有凡圣差别的二见。宗密说:「冥一如之无心,即万物之恒寂,故普照是用,寂灭是体,佛之所极,极于寂照。」《璎珞经》说:「等觉是照寂,妙觉是寂照。这里的同佛,是等觉之义,所以说普照、寂灭。
「于中」,在圆无际的寂照中。「百千万亿阿僧袛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举佛世界无量无边不可说的极多之数。虽然如此之多,但缘无自性,全体即真,离真性而无有剩余,所以相皆虚幻,幻生幻灭,所以「犹如空花,乱起乱减」。其中「乱起乱灭」有三种意义:
一、一切世界都是依妄念而现,妄念既然刹那不住,世界也起灭不停,因为变化太快,众生念粗,被业报所缚,所以感觉不到。
二、《华严经》讲:「染污众生住故,世界成染污。大福众生住故,成染净。信解菩萨住故,成净染。」
三、指世界的成、住、坏、空的现象,四中劫中各有二十增减,而世界无量无数,所以总观世界起灭缤纷。
有人问:佛的化土可以说缤纷乱起,但是佛的自受用土,怎么会起灭呢
回答说:依据实教所阐明的…
《圆觉经直讲 第六章 蒙山透关 普眼法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