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真义,无形是佛的净土。生公说:「佛有形累,托土以居。」 佛是常住法身,何须国土
所以《华严经》讲:「依真而住,非国土。」此经也在序中说:「入于大光明藏。」都说明了佛土净明无相,安隐不动。
「不即不离」,说明这乱起缤纷的世界,不等于是圆觉--众生幻相在故,又不离圆觉,全体由圆觉性所自出,如金与器。「由不离故,觉性夺之成空花;由不即故,世界不妨有起灭。」
「无缚无脱」,世界既无净与秽,也就没有束缚的境界与解脱的必要。到此
「始知众生本来成佛」,始知是始觉,现行成就才能真正了知。本来成佛,即本觉。无论知与不知本来都是佛,所以佛是究竟觉,始觉与本觉是不二的。
悟入之后,了达「生死涅槃,犹如作梦」。
生死不可得,涅槃也不得,都是昨夜--过去未悟前所做的梦。一旦梦醒,本来觉性常住,动寂双亡。唯是圆觉妙湛清净。到此「生死涅槃」如梦的境界,已入妙觉,圆满成佛。
关于成佛的意义,依据教相,可以分以下六层的情况:
一、小乘「有部」认为,只有悉达多太子一生成佛,其他人都没有份。
二、大乘始教认为,三无数劫行位满足,才能成佛。
三、大乘终教认为,妄相穷尽,真性显现,叫做正觉。
四、《华严经》说:「十信位满,初发心住,即成正觉。」
五、顿教认为,一念悟时,就可以称作佛。
六、圆教认为,本来成佛,所以《华严经》说:「如来成正觉时,于其身中,普见一性,所谓无性。」又云:「菩萨摩诃萨,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何以故
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如自心一切众生心,亦复如是,悉有如来成正觉。」
这部经里说观行成就才知本来成佛,说明是第四、第五的二门,假使以所知众生本来皆是佛之义,那么,唯是第六门所说。
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这是第三称实同佛境界的具体说明。佛说:「善男子!由见生死涅槃如昨夜之梦的缘故,所以当体即符合了圆觉真实妙性。如梦有二层意思:一、只要有能依的梦,必然会有所依的人,梦是人的神游,也是见、闻的气氛,没有另外的体性。二、只要了达梦体空无,就能证明自身的真实。迷自身是由于执着梦境,所以大梦之境必有大觉之明。
以下分四节来阐释:
一、「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迷的时候生死没有起,涅槃没有灭;悟的时候也不是灭却生死,发起涅槃,以符合真性之体来观照,都没有起灭变化。圣法不是新来,凡心也不是灭去。本来如是,具足一切。说明体性没有起灭,圣凡只是假名分别。
二、「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这是从能证所证来说明如空花在梦境,了不可得。因为对所证的境,没有得到真,也没有失去妄;既不舍粗,也不取妙,所以一切皆空无所得。对于能证的心,都没有分别,离开作、止、任、灭的四种禅病。
三、「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在无证的妙证中,没有能所,毕竟没有所证之境与能证之心,泯绝了能与所。所以《华严经》说:「若有见正觉解脱离诸病,不着一切世,彼非证道眼。」
四、「一切法性平等不坏」。这裏总结了称实--符合真性妙心的实际理地,因为一切法性平等不坏,所以生死涅槃等一切变化,对于净圆觉性来讲,本然不动,湛寂圆明。
善男子!彼诸菩萨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开悟,求如是法,亦不迷闷。
佛在最后共用了六个「如是」归纳普眼所问的内容,并指出,只有照这样方法去修行,这样渐次去用功,这样的思惟去悟入,这样的住持去保护,这样的方便去透关,这样的开悟去证道,求这样的无上大法,才能不迷闷。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眼汝当知:一切诸众生,身心皆如幻。身相属四大,
心性归六尘,四大体各离,谁为和合者
如是渐修行,
一切悉清净,不动遍法界,无作止任灭,亦无能证者。
一切佛世界,犹如虚空花,三世悉平等,毕竟无来去。
初发心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入佛道,应如是修习。
这时佛为了重宣前面所讲的真实方便渐次法门,使一切行人领悟其中要义而诵出以下的偈言:
「普眼汝当知」,以普照法界清净觉相的智眼去了知本来面目。「一切诸众生,身心皆如幻」,知如幻,才能了幻证真。「身相属四大,心性归六尘」,四大假和成一身,六尘缘影成一心,身心皆是虚妄假相,本来空寂,所以当「四大体各离,谁为和合者
」要你去征问、去体悟,到底有没有一个和合主宰者
当在观行中体悟到人法二空时,顿然契入本来寂灭。「如是渐修行,一切悉清净,不动遍法界」,这样渐渐地修行,从真空观到理事不二观,直到周遍含容观,而达圆遍法界的不动真性,具足恒沙妙德。
由于一切清净,所以顿同佛境,所以没有一切禅病与障碍:「无作止任灭,亦无能证者。」「初发心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入佛道,应如是修习。」佛最后劝勉说:初发心的菩萨与末世的众生,希望寻求悟入佛道,应当依照前面所示的方便,去修习用功,即能成就本来是佛的真境!
觉悟大道,有所渐次与方便么
决定是有!虽然觉性本具,法尔清净,但是如是你迷在凡俗之中,不知出离之处,就必然要去静室宴坐,修习观行渐次,方便用功,待到真正打开,顿悟而入,始知本来成佛。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
《圆觉经直讲 第六章 蒙山透关 普眼法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