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直講 第六章 蒙山透關 普眼法界▪P5

  ..續本文上一頁即開顯不同的道妙。

  一、四念處:

  1、觀身五種不淨--種子、住止、自相、自性、究竟。

  2、觀叁受皆苦--苦受、樂受、舍受。

  3、觀心念念無常--過去、現在、未來不停留。

  4、觀諸法無我--五蘊法中實無有我。

  二、四正勤:

  l、未生之惡遏令不生。

  2、已生之惡斷令不續。

  3、未生之善令生。

  4、已生的善令廣。

  叁、四神足:

  l、欲--樂欲禅定勝妙功德。

  2、勤--以無間斷于所緣。

  3、心--專一境性入于定。

  4、觀--內自扶擇的智慧。

  一一從斷妄想心行中而得如意的成就。

  四、五根:

  1、信根--信正道及助道法。

  2、進根--行正道及助道法,勤求不息。

  3、念根--念正道及助道法,更無他念。

  4、定根--攝心在正道及助道法中,相應不散。

  5、慧根--爲正道及助道法,觀無常等十六行。

  五、五力:

  1、信力--破諸邪信及煩惱。

  2、進力--破種種身心懈怠,成辦出世之事。

  3、念力--破諸邪念,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

  4、定力--破諸亂想,成就事理禅定。

  5、慧力--能遮叁界見思之惑,發真無漏。

  六、七覺支:

  l、抉法覺支--簡別真僞,覺自相故。

  2、精進覺支--常精進在真法中行。

  3、喜覺支--歡喜住真法善。

  4、除覺支--善能覺了除諸虛僞。

  5、舍覺支--善能覺了所舍之境,虛僞不實,永不追憶。

  6、定覺支--善能覺了諸禅虛僞,不生見愛妄想。

  7、念覺支--善能覺了,務使定慧均等。

  七、八正道:

  1、正見--見四谛分明。

  2、正思惟--無漏心相應,思惟覺知令增長入涅槃。

  3、正語--以無漏智慧住于清淨正語中。

  4、正業--以無漏智慧住于清淨身業中。

  5、正命--以無漏智慧住于清淨生活中。

  6、正精進--以無漏智慧住于勤精進修涅槃道。

  7、正念--以無漏智慧相應念正道及助道法。

  8、正定--以無漏智慧相應入于無漏定。

  法性好比大地,四念處好比下了種子,四正勤猶如種植,四神足猶如抽芽,五根如生根,五力如莖葉增長,然後開出七覺支的花,結成八正道的聖果。

  這樣一一空掉法執,圓活無礙,達于清淨之地。

  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

  從以上所講六種法的超越與透脫,還沒有完全包括,如叁身、四智、五根、六通、十地、十度、四果、四向、十二因緣、四谛、以及各種禅定等。

  總起來講有八萬四千的陀羅尼總持之門,從一一法中入一切法,一切都清淨無礙。

  有人問:世出世法的兩種現象有差別,爲什麼經裏都說清淨呢

  

  回答說:如果從凡聖對治的角度去看,那麼凡劣而聖勝,完全不同;假若從法界一相來觀察,都是一種幻化之相,皆從緣起,無有自體。好像一面鏡子現種種雜穢瓦礫,另有一面鏡子現種種勝妙珍寶,愚癡的小孩不了解,認爲有差別;有智慧的人了達只是鏡中之相,毫無差異。觀智圓明,心識清淨的人,也是這樣,他所見出世與世法,若聖若凡,一切皆空,所以空是覺性之體。下文講到的「見佛世界,猶如空花,生死涅槃,猶如昨夢」。因爲符合大道的理體,一切平等,所以叫做聖人。如果重聖輕凡,欣真厭妄,即使他很用功修習,也不可能證到真源。

  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淨故,一身清淨;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衆生圓覺清淨。

  佛又指示透過自他正報,而達清淨。什麼叫「一切實相」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因爲相從緣生,所以會緣而入實,就叫實相。《大智度論》說:「照色等空,即名爲實相。性空實理,離于顛倒,非虛僞故。于空見空,亦名顛倒;于空無著,乃是實法。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無遷無變,究竟常住。」《無量義經》也說:「如是無相不相,不相無相,是名實相。」這實相從本源以來,自性清淨,一切妄法所不能汙染,迷的時候好像是染汙了,一旦悟入,即知本來清淨,所以說:「性清淨故。」

  由于悟入了根、識、塵四大世間出世間一切萬法都歸于實相清淨,才成就了悟人一身的清淨。由證得自身的清淨,實相理體是沒有差異的,所以同時也見到一切衆生同一清淨實相。因爲觀一切衆生不取于相,完全同于圓覺之性,所以志公禅師說:「以我身空諸法空,千品萬類悉皆同。」這只是以文字的形式來表述證真實的人所體現清淨的境界。

  多身清淨了,那麼十方衆生都無非是圓覺清淨,因爲以般若正智遍觀--不觀之觀,一切衆生,菩提涅槃,無漏智性,本來具足!

  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于虛空,圓裹叁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

  國土是無情界,是最後透過的境界,而國土的淨與移,都出自心念。所以有「衆生劫燒,我土安穩」的情況。因此,學佛的人,只要念念歸真,不執妄境,社會無論怎麼變化,發生什麼劫難,你都可以不受影響,而常住清淨之中。因爲「廓通法界,清淨湛然」。所以一世界清淨了,多世界也清淨了。多世界清淨了,乃至盡于虛空--橫,圓裹叁世--豎,也都一一清淨了。由清淨而不動,不動之性,一如無異,恒住本位。

  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經過七個層次的一一透過,處處歸于覺性的平等不動。平等、不動、湛寂、清淨等都是真空觀所透過後所達成的境界--實無境界的境界。

  善男子!覺性遍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

  佛在這裏繼真空觀後,指示理事無礙觀。覺性遍淨--根遍淨--法遍淨--大遍淨……陀羅尼遍淨。

  法界觀一共分爲十門:

  一、理遍于事;二、事遍于理;叁、依理成事;四、事能顯業現;五、以理奪事;六、事能隱理;七、真理即事;八、事法即理;九、真理非事:十、事法非理。

  這裏重點在事遍于理,同時兼于余門。注意圓無際與遍滿法界的一切事,都無非是覺性平等一切法的體現。所以《楞嚴經》說:「性見覺明,覺精明見: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

  這是最後的一觀--周遍含容觀。亦即事事無礙的境界。隨舉一塵,即遍一切法中,又含一切法在自塵中。一塵是如此,一切法也是這樣。所以叫周遍含容。

  「由彼妙覺性遍滿故」,由微妙的覺性遍滿一切法的緣故。「根性、塵性」,無非一性之所現,所以「無壞無雜」,萬法交融而不可破壞,無有雜亂,這裏法界萬法由法性之所現,而成事事無礙。「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不僅根、塵,一切世出世法及總持門,也都一一無壞無雜,事事無礙。這好比百千盞燈點燃在一個房間裏,它們共同所發出的光明,遍滿了整個房間,光光相照,周遍含容,無壞無雜。

  通過這樣的叁層觀照,從真空寂滅而入理事無礙,再證事事無礙的妙用,于是達于「頓同佛境」的妙域:一是用心同;二是見境同;叁是稱實同。

  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

  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

  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這是第一用心與佛相同。「覺成就故」,圓彰了法界的淨性之德。應當知道,這樣成就的菩薩,他對法沒有勝劣之心。他不會被法所束縛,也不求對法的解脫;他不厭倦生死,也不愛樂涅槃;他不敬重持戒的人,也不憎恨毀壞戒禁的人;他不重視久久修習的人,也不輕視剛剛入佛的。爲什麼

  一切相對的法都是覺性所顯現,所以用心與佛相同。

  這好比人的眼光,對前面事物分別曉了,雖然所見有淨染,但眼光是圓滿沒差別的,所以沒有憎與愛。爲什麼

  眼光的體性沒有二種,所以面對一切善惡而眼光非善非惡。等于是說萬物有差,覺性無異。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衆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于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于中百千萬億阿僧袛不可說恒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花,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衆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佛說,善男子!修習這個大智慧圓覺妙心的人,透過種種境界,剝落一切無明妄惑,獲得觀行的成就,對于本來面目來說,沒有修,也沒有成就。如果有修想,有成就想,就是有住著,有所得,不但未證大道,並且未悟真性。因爲:

  「圓覺普照,寂滅不二」,由于自心已經空淨,唯一獨立的覺照圓遍十方,清淨、無住,所以一切寂滅,沒有凡聖差別的二見。宗密說:「冥一如之無心,即萬物之恒寂,故普照是用,寂滅是體,佛之所極,極于寂照。」《璎珞經》說:「等覺是照寂,妙覺是寂照。這裏的同佛,是等覺之義,所以說普照、寂滅。

  「于中」,在圓無際的寂照中。「百千萬億阿僧袛不可說恒河沙諸佛世界」,舉佛世界無量無邊不可說的極多之數。雖然如此之多,但緣無自性,全體即真,離真性而無有剩余,所以相皆虛幻,幻生幻滅,所以「猶如空花,亂起亂減」。其中「亂起亂滅」有叁種意義:

  一、一切世界都是依妄念而現,妄念既然刹那不住,世界也起滅不停,因爲變化太快,衆生念粗,被業報所縛,所以感覺不到。

  二、《華嚴經》講:「染汙衆生住故,世界成染汙。大福衆生住故,成染淨。信解菩薩住故,成淨染。」

  叁、指世界的成、住、壞、空的現象,四中劫中各有二十增減,而世界無量無數,所以總觀世界起滅缤紛。

  有人問:佛的化土可以說缤紛亂起,但是佛的自受用土,怎麼會起滅呢

  回答說:依據實教所闡明的…

《圓覺經直講 第六章 蒙山透關 普眼法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