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既有根身,就有六塵虛妄的顯現,又由內外根塵的相對作用,引起了妄心的不斷地緣慮。念念生滅,刹那不停。緣和的時候就有,緣散的時候就沒有,推尋心相的自體,了不可得,所以說「假名爲心」。
通過觀照,了悟身心虛妄不實,是我們趣入佛道的根本起點。如果不透過這一關,無論怎樣修行,都是顛倒,必會因爲執著身心的變化,而成外道邪魔。
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于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妄心因六塵而有落謝的影子,若無六塵,就沒有妄心。這說明唯心虛妄,是條件的反射。那麼唯物是否可以成立呢
不!四大分解之後,無塵可得,物質世界也是虛妄的。在正智的觀照中,所謂四緣與六塵,各各歸于散滅時,「畢竟無有緣心可見」。緣塵既滅之後,心體即歸于空寂。
善男子!彼之衆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前面是破身心的惑執而達我空智。這裏是摧破身心以及塵境的一一自空,所以破除法執而達法空智。
破法執的規律是--幻身滅--幻心滅--幻塵滅--幻滅滅--非幻不滅。
由正觀悟知幻身是四大緣氣,幻心是六塵虛影,幻塵本無自體,唯滅幻的智照,不容易除滅。因爲相對于衆生迷情而生的覺智,往往落于智執,所以《心經》講:「無智亦無得。」《楞伽經》也講:「一切法如幻,遠離于心識,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只有到了能滅的幻智與所滅的幻境都二除滅之後,如萬裏長空,了無痕迹之時,才能顯示「非幻不滅」。「非幻不滅」就是圓覺之性,「本淨圓明,獨體全真,不因修得,衆幻雖滅,自性常存,不假緣生。」
因爲通過打坐修行,正智觀照,除滅了一切幻化,達成了原本的真心,學佛才有了真實的意義。打一個比方就像磨鏡子,垢磨幹淨的時候,明體也就顯現了。其實,磨鏡就是磨塵,修道也只是遺妄。所以鏡性本明,不從外而得,被塵埃覆蓋,就隱去了,磨了以後就顯示出來了。隱與顯雖然有不同,明體卻毫無變化。這個譬喻說明:人執、法執是垢;尋伺、如實的觀照是磨;真心本覺是明;人、法二空是觀。
修了上面的二空觀,下面就得入法界觀了。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爲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于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
佛說:「善男子!應當了知身心皆是幻垢,垢相永滅之後,十方法界,普遍清淨。」意思是說,衆生由于執著身心産生垢翳,所以妄執自己身心與他人身心,形成局限與障礙。現在既然已經了悟,我空法寂,隨處通達,清淨無礙了。
譬如清淨的摩尼寶珠,體性瑩淨絕瑕,沒有任何的色相。由于性淨的關系,所以能映現青、黃、赤、白、黑的五色,各各隨方而現,而愚癡的人卻認爲摩尼實有五色。摩尼譬喻本性,五色譬喻五道,隨方喻隨業,愚人喻未開悟的人。所以《華嚴經》說:「凡夫見諸法,但隨諸相轉;不了法無性,以是不見佛。」
善男子!圓覺淨性,現于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複如是。由此不能遠于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迷執假相的人,先要離相而見性,既見圓覺淨性,也就證到了淨性上的妙用,不僅能顯身心,而且隨類應化,各契機緣。但未悟入的人,會認爲清淨圓覺之性,「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複如是」。就像前面的珠喻一樣,「由此」迷惑,故「不能遠于幻化」。佛接著拂迹入玄而直示真要:「是故我說身心幻垢。」認識之後,再進一層觀破對幻垢的執著,稱爲菩薩。
「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幻垢好比珠中色相,了達色相本無,就叫做盡。所以沒有實在的汙垢可以除去,只要真見本性,當下解脫。所離的垢既已本無,那麼對能病垢的照智,也就沒有必要保留了。既然沒有對治的照智,哪裏又有起智照的人呢
深淺的執著既然本無,哪裏又有說教法的人呢
到這裏一切空淨,了然無滯,超越凡聖,透脫萬法。所以證達十方清淨,妙用恒沙。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衆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使得無方清淨,無邊虛空,覺所顯發。
修普眼法門的當根菩薩以及末世衆生,如果觀行成就,證得身心世界一切諸幻,化除了遍計所執性,又滅了影像--依他起也空了。這時,唯一顯露了圓成實性,所以「使得無方清淨」,再也沒有方位的局限。而無邊的虛空,都是覺性之所顯發。迷時有空可見,一旦悟入,連虛空也銷隕了。
《楞嚴經》說:「聞複翳根除,塵銷覺圓淨。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由此可知,空有雙絕之後,唯一的覺性虛朗獨照,靈知不昧。
以下據華嚴宗的判斷就是叁重觀門:第一是真空絕相觀;第二是理事無礙觀;第叁是周遍含容觀。我們先學真空絕相觀。分爲四層:一、會色歸空觀;二、明空即色觀;叁、空色無礙觀;四、泯絕無奇觀。前面的二空觀門,是簡去情執而顯真空妙解,包括了會色歸空與明空即色的二層觀。拂迹滅影,相同于行起解絕,包括空色無礙與泯絕無寄二層觀,而一一導入真空清淨無礙之境。
覺圓明故,顯心清淨;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識清淨故,聞塵清淨;聞清淨故,耳根清淨;根清淨故,耳識清淨;識清淨故,覺塵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
由于不斷地覺照,拂去執著的痕迹,滅絕有爲的對待,自性始得圓明。于是開顯了自心的清淨面目,這是透出迷心之後的空明,是法性本態的顯現。好比迷人不認識摩尼寶珠的珠體,只是執著珠體上所呈現的青、黃等顔色,而這些顔色僅是假相。悟人就像見到珠體無色,也就自然不執著各種假色,所以稱爲清淨。可見清淨也是假名。
因爲心清淨的緣故,所以「見塵清淨」。能見的心塵空淨無物。「見清淨故,眼根清淨」,能見的心塵清淨的緣故,眼根也透脫無礙,不被神經與物質色相所障礙。「根清淨故,眼識清淨」,眼根空淨無礙,所以了別一切色相時,也沒有任何染汙。這裏由心見的無執,透脫了根、境、識叁者的障礙與染汙,獲得清淨空明的妙用。
「識清淨故,聞塵清淨;聞清淨故,耳根清淨;根清淨故,耳識清淨」。由識的清淨的緣,必然通于耳根的聞性。所以由聞性的了塵無礙,到耳根神經的透明,直至于自識的了別自在。「識清淨故,覺塵清淨」,覺塵的清淨體現爲意根意識的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這樣通過見、聞、覺等的空淨透脫,隨之而達六根的全部清淨。
善男子!根清淨故,色塵清淨。色清淨故,聲塵清淨。香、味、觸、法,亦複如是。
佛又進一步推演說,善男子!六根都清淨後,色塵、聲塵乃至香、味、觸、法的六塵也就不再染汙心識了,而一一成爲妙境,莊嚴自他,所以一切六境無礙變現。
善男子!六塵清淨故,地大清淨。地清淨故,水大清淨。火大、風大,亦複如是。
佛又再一次推演,如何透內外四大的過程。善男子!六塵清淨的緣故,那麼組成六塵的地大也清淨了。地大清淨空明之後,水大也隨之清淨無礙了。火大、風大也是這樣,一一清淨。
所說的內外四法,內是自己身體與他人身體的堅、暖、濕、動等;外是自然界的物理現象。
善男子!四大清淨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淨;彼清淨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叁十七助道品清淨,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
透過內身的根識,再透過外境的六塵,進一步又透過內外的四大。佛又繼續開演透世間的諸法與出世的諸法:
「善男子!四大清淨故」,六根與六塵的十二處與根、塵、識的十八界,乃至于四洲、四趣、四禅、四空、無想天、淨居天、梵王、六欲天的二十五有,也一一清淨了。
于是世間諸法的「彼清淨故」,如來的「十力」也清淨了。
第一力是知一切諸法因緣果報,降伏無因、惡因,知人可度不可度--是處非處力。 .
第二力是知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業與報,知所度的人有障礙無障礙--業智力。
第叁力是知諸禅解脫叁昧垢淨及依此所得諸果--定力。
第四力是知信等五根上中下--根力。
第五力是知種種欲樂,令舍不淨增長善淨--欲力。
第六力是知一、叁、五乘,貪、嗔、癡等種種性欲,知即時異時,誰可度不可度等--性力。
第七力是知一切道所至的處所--至處道力。
第八力是知一世乃至百世劫的宿命--宿命力。
第九力是知死此生彼種種情形--天眼力。
第十力是知自解脫無疑,亦知衆生漏盡涅槃--漏盡力。
十力的功德透過了,接下來就是「四無所畏」了:
一、正知一切法無所畏;二、盡諸漏及習無所畏:叁、說一切障道法無所畏;四、說出苦道無所畏。
「四無所畏」之後是「四無礙智」,是智慧緣于境界而無拘束與障礙:
一、法無礙智--如說地、水、火、風等。
二、義無礙智--如說堅、濕、暖、動等。
叁、辭無礙智--如用種種方言來演說。
四、樂說無礙智--隨機所樂而方便開演。
「四無礙智」透過之後,即是「佛十八不共法」,是與二乘不共的佛德妙法:
一、身無失;二、口無失;叁、念無失;四、無異想;五、無不定心;六、無不知已舍;七、欲無減(善妙之欲);八、精進無減;九、念無減;十、慧無減;十一、解脫無減;十二、解脫知見無減;十叁、一切身業隨智慧行;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佛德透過後,再圓透「叁十七助道品」。助是資助正道,道是止觀等正因。叁十七種菩提分法,不分大小乘,所用智與力的不同,…
《圓覺經直講 第六章 蒙山透關 普眼法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