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直講 第一章 打開經典之門▪P3

  ..續本文上一頁現,不斷地在升華中變化,這一點大家千萬要注意!所以,真正學道的人,沒有固定的師父--道無常師;道也沒有固定的經典,因爲得道人不墮在常見上,他時刻在發生變化,當到了某一個超越點時,就不再受原來的師父與經典的限製,如果被限製住了,就不能開悟成道,「迷時師度,悟後自度」。沒悟時應尋求明眼師父來指點你悟,或指定你一個方法或一個途徑,打破各個偏邪的執著與局限,歸于中正的大道。當遇到某些境界時,師父給你印證或別開善道,這些都是師父們的作用。當你打開之後--開了眼睛後,就應自己走路了,再也不能讓師父領著你行走。如果還是依賴師父,老是把他裝在腦裏,還是什麼事都要問師父,你這個人就沒智慧、沒氣魄,也就是沒有徹悟,是不可能會證得大道的。得道的人是大雄無畏,天馬行空,一任無礙。真正悟道的人應具有這樣的氣質與氣魄,他是不甘人後,立志要開悟成道,不可能一直跟著他人的腳跟後頭過一輩子;同時又不驕傲自滿,他應是虛心接受的人,平直無僞的,他有勇氣把自我破掉。世間上的人能夠戰勝別人,卻沒有辦法征服自己。學道的人要有勇氣,能夠戰勝自我,打破執著。這個戰勝自我的力量是非同尋常的,是人生中的一種壯舉。成佛就是絕對地削弱了自我後的純粹的無我空靈。因此,圓滿佛果也就意味著整個法界都成了佛,就是佛的世界了。

  所以說學道的人沒有常師,也沒有固定的佛經,我們要日新月異地深入佛法,念念覺照,時時刻刻在變化,在進步當中。這樣去學習佛法,就能夠通過佛經的理與行,而悟入實相,證見本性,圓成大道了。這是佛經的作用。

  「佛種從緣起」。佛所說的《圓覺經》就是我們未悟衆生的佛性種子的一種殊勝緣起,爲甚麼要這樣說呢

  我們每個人雖然皆有佛性,譬如在自然界裏,土地能生長一切萬物,但是需要種子作爲正因,空氣、陽光、水份及肥料作爲助緣,才能茁壯成長、開花結果。人人具有佛性是肯定的,但是這佛性已經流轉五道,沈沒在業海之中,無法發生功德妙用,因此,需要證成大道的佛陀來啓發正因淨種,再加上各種理行的助緣,方能開發。所以佛性種子是新熏來的,是已經開悟了的善知識藉用佛陀的言教來開示衆生,使佛性種子深入心間,生生增上成長,終有一天因緣時節到來時,便開花結果了。由此可知衆生雖有佛性,但必須經過善知識的方便開發,使裏面成佛的潛質發生現前的功能作用。一個人相信有佛性,相信自己能夠成佛,這是多生多劫由佛祖善知識教導形成的善根,而佛經正是蘊藏佛性種子的寶庫,我們借助學習的機會,必然地緣起了清淨的悲智與方便。有些老年人真正的佛法沒聽過,也不懂,但讀誦大乘經典,因爲沒有正確的理解與發心,所以即生難得正悟之果,而于熏習識田來說還是有比較模糊的種子,其開發的時間就會很長,慢慢地相契與熟悉,也會逐漸印合的。所以信是非常重要的,真正信入時,把一切世俗的觀念與執著放下,在沒有自我意識的情況下,佛經的文字通過念誦後,就構成了一種力量,不斷地撞擊著心靈,久而久之,心靈慢慢地明朗起來,智慧也會打開,到一定的時候也會豁然開晤的。但是這樣的人要相當的純,他沒有世間的欲望、沒有自我的執著、沒有太多的顧慮,一切放下,輕安歡喜,一心一意地念誦,自然就相應不二,契入佛智了。

  一個具有信心、心地又純淨的人,無論誦經、聽經,都是一種淨緣,是進入佛道的一個階梯。盡管不少人從依文解義開始,但如果能得正解而破邪執,也是一種緣起。因爲正解佛理也是超越無知迷惘的必要過程,但是如果要真正去修證佛性,就要依止善知識。《華嚴經》上說:「佛法無人說,雖慧不能解。」佛經如果沒有過來人解說,讓你自己去看,雖然你很聰明,也不能全面、圓滿、正確地理解,爲什麼解不了

  因爲你有自己的偏見,有主觀思想,你的思惟習慣存在著問題,你自己的認識幹擾了你對佛的正解,你會把自己的一套人生知識套進去,所以很多人講經講錯了,原因在何處

  他站在自己的立場加上了自己的色彩,把佛原本的旨意改變了。他也許會說我有這樣那樣的體會、認識,是別具一格的,其實當你把自己的一套放進佛經時,就已經根本大錯了。所以錯就錯在你有自己的知見,假如你完全照佛經的原意去說,你不會錯的。但是真正開悟的人,他的自我已經消失,法見也已空掉,他的心與佛及佛所說的經義完全合一,所以他無論怎麼說都不會錯,他是以活的心靈顯現了活潑的智慧、方便的,這是悟前與悟後的差別。

  悟前的人不允許用自己的主客情見去解經、講經,不要認爲自己有一套--一套理解、一套系統、一套宗派之見、一套自以爲是的東西蘊涵在胸中,成了契悟佛法的大障礙,他絕對要把這些放下,應以純粹、直接的心去學佛、修法,才有可能真正悟入。悟後的人是活潑潑地去運用一切世出世法,「若能轉物,即同如來」。他以悟智去運轉萬法,因此,他沒有顧忌、沒有覺得佛教很深奧。「我要留心一點,講得好一些」,他不應該有這樣的思想,實際上他也沒有這樣思想。他已體悟到佛法與自心不二,一切衆生都是佛,只是暫時被無明覆蓋住了,所以他就衆生的迷情而活潑地隨機說法,正直而用,不偏在任何一邊。他深知佛所說的法如爪上的土,未說的法如大地土。這些如大地土那麼廣大無邊的佛法由誰來宣揚呢

  就是悟後人來說的。佛涅槃以後,代代相承的佛弟子們,就是以自己的悟智與悲願來承擔如來家業的,使佛法不斷發揚光大,適應每一時代衆生的機緣,因此,佛法是無盡說、無邊說;微塵裏面都可以轉大**,這個**是轉不盡的、是永恒的。

  有人提出,佛經論典已經有一萬多卷了,近代以後諸位大德也已發展了很多,爲什麼還要著書立說

  還要去宣講

  這是因爲時代不同、衆生的機緣不同、衆生的愛好欲望不同,所以一個真正發心的悟後人,就得隨機而說。又因個人修證的習因有異,所以就形成了不同的風格。這種現象是永遠變化發展的,只要有衆生,就有新的佛法出現于世。  

  就經的內容而言,它包含了「性」、「相」的真理,我們宇宙人生裏面無非由「性」與「相」構成。性是萬物的本體、是宇宙的大能量、是生命的靈源、是法身的所在。我們用現代語言來講,就是潛能。這個「性」是空的,它沒有一個形象、沒有邊際、沒有內外;但是這個「空」不是斷滅、不是頑空,空只是說明它沒有面目、沒有固定、沒有主宰、沒有自我,它正因爲沒有自相可得,所以萬物的體性是緣生萬物的本因,這是大能量顯現的功能。因此,無論有情無情,身心世界都是由這能量而顯現的。所以當我們窮究物質本源時,物質消失了--歸于空。穿透心念的最初生機時,心念也消失了--同樣歸于空。這個空的源頭就是性。它是整體的和全然的,佛法中稱爲法爾、實相,它是如如不動,周遍一切;又是靈知不昧,朗照萬有。因此,就「性」的「空」而言,沒有十方叁世的相對性,沒有心與物的對立性,以及存在與意識,凡聖迷悟等一切的對立面,它是純粹絕待的,我們通過佛經的領悟,再去觀照,到一定時,就見到了「性」。見到「性」的人,一定能夠打破二元的境界,對立的境界刹那就消失了--根塵脫落,靈光獨耀。這個空明不二的靈妙真心就從覆蓋中脫然而出,開顯了智慧的妙花。這是學佛最初的正因、是根本、是成佛的源頭、是一切智慧方便的源頭。「問君那得清如許

  爲有活水源頭來」。因此,一切清淨妙用,都從這裏開發出來了。因爲見到了「性」,就當下了悟一切法都從本性而顯現,一切相都是性的作用、都攝歸于性,而性的明淨即于當下朗照于萬法,透徹不昧,虛朗無礙,見相即是見性,自然到了性相不二的圓妙境界,這是真正的明心。性是體,相是緣起;心是用,其中空明無礙正是悟人的現量境界。

  學人悟心之後,唯一的任務就是化轉習氣,透過境界。而相上的境界是差別無量的,十法界的理事,叁千諸法的性相,乃至于現代社會的科學、哲學、心理學等,都要一一透過,直到一切世出世法都圓滿無礙後,才能圓成佛道,一切種智圓攝了性相的法界究竟寂光。

  因此,我們應當先破相歸性,再由性起用,才不致于落在相上了無歸期。譬如建造房子有它的原理與規律,電視機也有它的原理與規律,這些事物非常之多。如果一個人迷在其中,還在做夢,想要通過這一切的原理與規律,去運用,肯定會身心勞瘁,迷上加迷,結果永無出頭之日。

  但是作爲悟道的菩薩,就是應用差別智與甚深的大定之力,去深究萬法的緣起規律,善巧運用,妙化無盡,去造福人類,利樂衆生,方便教化,成就各種事業,把人間化成淨土,把衆生從迷中喚醒。這時就需要這些廣泛的原理與規律,而不僅僅用神通,神通僅能影響于一時,卻不能給人智慧和向上的力量,因爲外道與鬼神也都具有神道,所以搞不好還會增加衆生的迷惑,使人更加顛倒。所以盡管得道人有神通,卻不隨便顯示,偶然給衆生起信,或道人相互間作些遊戲才運用的。其實真正做到一切境界都無障礙,都能自在起用,才是大神通妙用境界。因此,善用一切原理,通達史、哲、科、社等學說,了知各類衆生的根性,應機施權,方便建立,使真正的佛法發揚于當代,才是悟人的真正作用。

  通過佛經,我們明白「性」與「相」的統一性,明白「空」與「有」的不二性,了悟它們的般若大智慧--由文字到義理,由義理到實際,由實際到觀照,再由觀照到實相的真理。般若的智慧是佛法的正眼,是道妙的如實體現,它是佛的母親。學佛的人有了般若之智,就能觀察「業力」、轉化「業力」、削弱「業力」、淨現「業力」,最後使整個法界,都成大願行化的無窮微妙的不思議「業力」。

  我們把握了學佛的根本原理與修證方向,就要沿著佛經所指示的軌則去…

《圓覺經直講 第一章 打開經典之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