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也无不从《圆觉》出而归于《圆觉》。譬如净土宗说六字洪名是万德所归,只要专念佛号一切功德都具备了。那么,是不是所有念佛的人都能往生成佛呢
这要看你的认识与智慧,或看你的智慧与修行是否相一致;看你通过念佛是否解脱了烦恼、改变了心的品质。如不能相应地念,就无法开发本性的功德,念佛也就不成功。因为心佛不能相交,所以还是世俗的凡夫,还是用世俗的眼光看佛经,因不能入佛圣流愿海,只知道说佛经讲得好,佛真伟大,但却没有回光返照,没用自己的心与佛整个境界联成一体。假如你能够联进去,心佛相应,那么,欢喜就会从内生出,清净、智慧、庄严一一都会从内生出,你就会知道自己与佛的智慧不二,心与土的不二,娑婆与极乐的不二,乃至烦恼菩提、生死涅槃,一切都是不二的。因为只有达到不二,你才能够超越--超越凡大地,超越外道、超越二乘、超越菩萨,乃至超越任何宗教、任何地位、任何痕迹的所在,超越了世出世间,才是真正的平等无碍,随缘自在。因此,只有一个超越的人,才是自在的人,才能与佛统一--不是有一个心与佛统一,而是内在本具的佛性逐渐显发出来了。其实这样超越是一份份地证得佛德,直到圆满。所以《圆觉经》要显现这样的「道」,这是佛教里面最根本的「道」。
我们之所以如此赞叹这部经,就是因为它是成佛的「道」,是最最永恒与最最究竟的无上之「道」。我们知道,人道是善;天道在世间的善上行于离欲的清静与有漏的禅定;外道是心外求法,非因计因,非果计果,是各种错误的偏、邪知见造成的修行误差,所以很多境界都不合正道;二乘的道是脱离三界后的无为空位,因住在空性上,虽了生死却不能行菩萨利生事业,庄严净土;菩萨的道,发心成佛度生,因自觉觉他未到圆满,所以不是偏空就是偏有。当他弘法利生时,往往把自性的空覆盖住,当他离缘无事时,又将一切化空,但是空掉之后,就提不起精神去做事情,不愿去弘法利生了,始终是两头挂着。因此,初心菩萨有着相的、也有偏在自性的空上的,发心虽然远大,却未悟佛旨,未明真心,所以才产生两边分别的执着。有的深位菩萨因未了细惑,仍有极细的生相无明的分别。如果离开执着,达到不二,就能超入佛道。因此,只有佛乘才是无上究竟的道。
行于佛乘之道的,他做事等于没有做,观照也离能所的分别,空有不二、事理不二、心境不二。只有不二,才是真实究竟的圆行。不二不仅是一种理悟,更是行人的真实体验与实证。一个人走路时,能体验到我没有在走路,真正没有人在走,这是走与没走达到了不二,其中没有我与法的分别执著,所以这是一种体验。当说话时,说了等于没说--没说着一个字,这是一种实际的体验。所以这不是理解,单单理解是不够的,理解是对对象的把握,对某一种道理内容的接受,产生了一种自以为明白的认识,但是这不属于自心的体验。我们主张学佛者在佛法里进行实际的体验,在不断地深人体验里面,灵妙觉知的心体就会透出活泼的智慧,以全然空明心的作用去面对人生万物,机用活泼,显了无碍。在不二契人的时候,事物永远是新鲜的,如春、夏、秋、冬的代谢,人事发展的迁流,生命现象的变化,任何一个事物到来时,它全部是新的,它不可能是旧的、不可能像同一个模子压出来的;因此,以空灵无住的妙心去运用于人事万物时:水远在新新不已的变化中而恒处中道,平等自在。但是许多人未经佛智的洗练,他们的观念是旧的,很多的品质是污秽的,虽然许多人自称学佛几十年,但他从未跨人佛门,从未经过佛光的照耀,他的观念未变成佛见,品质未经净化,所以还是劣质的凡夫,造业不止的业种。这说明他尽管自以为信佛,并未知佛、入佛,仍然是旧的人在行旧的业道。以旧的人进入佛教里面去学习佛法,如果他不愿意将旧的人格化掉,他怎能学得进去呢
即使学进去的东西也会变质,成了旧的附庸品,成了他的谈资而产生不了相应的作用。譬如一个器具里面污秽的脏东西还未洗干净,如把甘露水倒进去,那么,这甘露水也变成臭秽不堪的了,还会连带地毒害他人。
所以说佛陀教诲我们要把对旧的东西的执着--各种习气种子破掉,要把不好的品质、不好的观念,所有迷惑颠倒中的境界破掉,使你我变成一个空白的人,变成一个清净的人,变成一个充满智慧与慈悲的人,变成一个心量广大、又方便具足的人,变成一个不是人的人!这种不是人的人没有面目,没有个体,他是法界全体的显现,是活的佛应现在人间,因为这种人已与佛道相应不二。只有这样才是真道。这个无上大道不是理解出来的,也不是创造出来的,它是由一个自觉的人向内在深入探索到极处的自然体现,因此,必然是实证的。也可以说这个道是本有的--「法身流转五道,故名众生」,说明了众生因为惑业苦的因果造作了染污缘起,在广大圆明的空灵里,装了太多的东西,妄认这些东西都是实有的,所以把这个大道给覆盖住了,而成了主仆颠倒的迷惘假相。
其实,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道中,无时无刻不在道的规律中,虽然有道的规律,却没有现成的规律,一切言语所表达的规律只是一面镜子,让你看到你自己。所以道是通过体验的,正因为这个道是永恒发展的,永远存在的,三际平等,十方圆明,所以对於道的体悟与所起的作用也是无止境的,是永远新鲜、永久地具有生命力,道是不会变得陈腐,即使古德们言道的文字,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永远有新的启迪作用。所以一个得道的人,他在任何地方都是放光的--智慧与慈悲,他做任何事情都能起到恰到好处的妙用。他不会粘滞事物,不会落後于社会,不可能被任何学说所影响,这是因为他在道中行--灵妙觉性是万法的源头与中心。
那么,我们今天学习佛经,经里面所显示的是什么
经里所显示的就是实相。但是这实相不可言说、不可理解,实相是眼睛看不到的、耳朵听不到的,实相非有非无、无实无虚,它是道的存在的一种真实的相--无相之相。佛在《法华经》里面说:「诸法实相,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这是最高真理之所在,它是普遍地、如实地体现了宇宙人生的真实存在,唯因如实,所以不能站在凡夫相待的眼光去看实相--一个没有打破二元的人,根本无法见到实相。
由此,我们就要提问:如此深奥的实相到底隐藏在那里
如何才能让我们发现而证悟呢
只有通过佛经这道门。因为佛经是佛的法身之所在、佛的慧命之所在,是佛的大道流布之所在。所以直接谈论圆觉妙性的佛经,对我们还未悟证的人来讲,无疑是一道极善巧的门。通过听闻学习,我们会在字里行间发现真理,会发现实相,会在刹那契合时领悟到真理。但是经是固定而不可能改变的,经一旦记录之后就定型了,成了永久不变的言教。很多人说随时代的改变经也应有所改变,但是改变不了的。为什么改变不了呢?因为经在戒定慧三学里面属于“定学”,是决定不可改变的、不可讨论是非的,只有领悟与会通,只有通过体悟而发扬光大。这与经是法身所在有关,是与实相的直接显示有关--文字即实相。如果有人改变了佛经,或综合整理了佛经,就会与原来相矛盾。当一部经同时出现了不同的讲法时,对于道的说明和解释就有了分歧,这样学佛的人就忙于争经论的问题,而不知借经而入道,于是道便消失了。道是统一的,尤其对于一个开悟的,不但佛所说的道是道,就是其他宗教中开悟人所说的也一样是道,只是道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在众生中所起的作用也就有无量差别。因此,道是统一的。当一部经有好几种解释时,你就会在里面分别、抉择,这时道已经消亡了,道已无复存在。当一个法师只教给学生分别知见,依文解义,或如何研究注解的话,那么他就给了学人一条死路,害死了活的智慧的道意。道是直接的体现,道不可能改变。所以对佛经最要紧的是不要产生臆解,有臆解必有异见,矛盾的心态永难解除,一元不二的正见就无法体现。
但是,在我们历史上流传许多对佛经的注解的书籍,其中肯定存在臆解,因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理解,对经的体会不同,有浅有深、有外有内、有悟有证。但应注意,凡是认为自己有所悟、有所解、有所发挥的,统统属於臆解,都不可能完全符合佛经原有的法义,这就给后人带来困难。当我们看前人的注解等资料时,因为异见的不同,就会产生分歧、矛盾。一旦对道的接受产生分歧时,学人就会失去信心,失去正解与正确的方向,内心就会产生分离,苦恼与困惑就会到来,对立面就会产生。一个人如在思想里面产生了对佛法对立的、矛盾的认识时,他就会失去平衡,失去道意,就会带着一种斗诤的心理去与人家辩论,辩论还是世间法,佛法正道无须辩论。如果为降伏外道等人的执着,打破不正的见解,不妨运用辩论,其时是心平气和,道在目前的。但是如果辩论的人在里面存在分歧、是非等因素,他就会对自己的认识与他人的见解产生坚固的执着,把这些都当做实法,他就会失去道,也就是说他在此时此刻不是道的体现。
所以我们学习佛经要依据佛经的原文,这些经过成就的古德们的翻译与审定的经文是绝对可靠的,它们是能够表现出佛的原意的。但仅找到原文去学还不够,应把经的原文里所透显出来的智慧之光与自己的心联系起来,相应于佛经里面所显示的真理实相。因为实相是大乘佛法的法印,来印证我们的心,所以经具有印心的作用。通过我们心身的体验、通过我们的修证、通过妙智的观察、通过种种丰富的领悟映射到佛经里面去,再从经的文句背后所透出的语言闪光中折回到我们的心里来,相互之间就产生了相应间的交流体验,这样的体验也是日新月异的、不断变化的。今天有这样的体验,明天可能又有深一层的体验。
所以面对经的固定的文字,我们要在心灵的深处不断去契入、去发…
《圆觉经直讲 第一章 打开经典之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