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打开经典之门
当我们打开佛经,宣讲其中深奥的妙义时,我们也同时随着佛所指示的道而深人进去。佛典的文义是一道门,要通过我们的智慧与体悟来打开,使它内在的核心与我们灵妙的真心相碰击,在碰击中产生活的灵智去照破一切妄想习气,恢复本来佛性的德用。
佛陀一代时教流传下来极为丰富的三藏宝典,在几千年来引领了众多的行者进入了圣道,同时又通过祖师的发扬,使大道的形像永远保持清新活泼的风格,至今仍熏沐我们这些求道的学子。
我们这次学习《圆觉经》,是所有根本经典中的根本,这是一部成佛的甚深、微妙的经典。因为学佛真正的目标是成佛,而要成佛首先要信人人本有的圆觉性,进而通过正确的理解圆觉的性质、迷悟、修证、功用等方面的原理,然后再去依解起行,使行行归于圆觉,最终毕竟成就佛道。
但是佛教到了末法时代,正法式微,邪见纵横。大家都是对佛的崇拜而求保佑与世俗的利益,对佛经仅作知识性的了解,不能消归自性,直接体现。即使修行用功,也全是执著自我,追求外在功能与效果,少有以正定而开发正智慧的。这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是依人生世间的欲望而存在发展的世俗佛教,它适应了世俗人的信仰需要,但却无法深入堂奥,得证真正的道妙。
佛住世时的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皆依自我解脱为本修行,所以佛以无我解脱的四谛**度至罗汉的化城,再劝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而成佛。佛灭后八百年左右,开始是以密乘的方法,先修成天身而再证人佛道,故其离般若正见即落外道。而现在是人间佛教--即以人的五戒、十善的道德行为作为学佛的标准,而进人后世增上、菩萨人生。因此,太虚大师有「人成即佛成」的提法。
佛法从普遍的存在现象看,是逐渐从圣界走向了天界,而今又走向了人间化。但是其中不乏圆顿根器之人,曾从无量劫来熏入大乘佛法,发心於末法时代自度度人。因此,佛教中仍有禅的正脉的传承,密的无上瑜伽、大圆满、大手印的教授。净土的实相念佛、理事不二的修持,以及台、贤的圆满教观的弘扬,都说明了虽至末法,仍需要提倡明心见性、悟入佛道的法门,为的是使佛道正眼不灭,真实法义不失。用这样的末法中的正法之光,来引导众生心生菩提正信、正见,不断地依正行转化自我执着,逐渐深入佛智而方便利乐。
依天台宗教来判断佛一代时教,这部经属于华严时所说的圆教。是佛在净土说给已证法身的菩萨听的,所以当时的凡夫、外道、二乘及浅位的菩萨都无法听到这部经。而经中处处提到末法众生修证大乘的问题,这说明就在我们现今的社会上,有许多的发心菩萨正需要通过《圆觉经》来悟修佛道。「发心即佛」、「发心毕竟无有二」。因地中发心,是与果地觉完全一致的。因此,现在诸位能发心听受这部经,信心具足,并能发心依之学修而成佛,必是善根深厚,与佛在经中的咐嘱是相一致的。
一个学佛人能在末法时代的世俗化潮流中,把自己摆脱出来,清净不染,正见分明,正念坚固,真实地发心去修无上的大道,才是真正与佛相应的佛弟子,必受十方诸佛的护念,必是末法众生的指路明灯。
黄龙祖师讲:「古之天地日月,犹今之天地日月。古之万物性情,犹今之万物性情。天地日月,固无易也,万物性情,固无变也。道何为而独变乎
」天地万物没有古今的差别,都是一样的,因此,不要认为《圆觉经》的法门太深奥了,求开悟成佛太难了,应该想到「道」并未改变,我们本有的佛性也没改变,只是世俗的众生依赖物质、享受五欲的心更严重而已,如果能够勇敢地脱出世俗的知见与执着,大道就在平常处呈现出来。
学习的这部经是一乘佛道,没有三乘及宗派的偏见,是以佛的知见来修习的。从认识上讲我们都是佛,但还是因地的佛,其中有解与证的区别;在修持上讲我们都是菩萨,因为正有漫长的菩萨道需要我们去努力前进,直至宝所;从烦恼习气讲,我们又是凡夫,因为有许多幻妄的习气未完全化除清净,所以有时又有世俗的念头出来。可见我们是佛的智慧,菩萨的行持,凡失的习性结合一体的一个学佛者,只要努力用功,不断深入,一定会解脱凡夫习性,超越菩萨法行,证入圆满的佛道。
尽管我们现在的发心与解悟的能力还很微弱,这是因为刚刚开始,行持还没有完全相应,许多境界还没透过,所以道用还未全部开发。但我们不能认为力量微弱而说不是「道」,没有作用,「道」是由每秒每秒的智光与德行慢慢扩大并联成一片而来的。悟可以顿开,行却是慢慢地开发,随着解行的相应,道性上的妙用也就不断地显现。因此,最初的发心与承担是最最要紧的。所以学《圆觉经》的人应在内心深处,认识到我心即是佛,现成的佛被无明妄想所迷,成了凡夫、成了颠倒轮回,假如我们真正把佛性与无明弄明白,把无明化掉,开发佛性的功德,就能由微弱而壮大直至圆成。
学习《圆觉经》,最初的因--动机要正确,才会学习好,要把自己投入到经的甚深内容里去,才不会与经义隔开或仅作佛学的一种知识来学习,所以现在的心念应当与经义相一致,与诸佛的心海相应,这样才能使自我从轮回执著中一跃而跳进入大智慧的觉性之海中。
那么,如何具体地去听闻这部经呢
因为这部经是无上的微妙佛法,是佛果觉的全体流露,是称性之谈,所以听闻的人应当离开一切知见,所谓凡夫贪著的知见、外道心外求法的知见、二乘偏空陕劣的知见、菩萨着相行法的知见,以及宗派与法门的知见等等,应放下一切知见,无心而听,无为而入,自然与佛义打成一片而相应。因此,对于过去的人生经验、各种的知识、虚妄的观念、修持的体会,都不能执着而成对比,或者牵强附会,比量佛义,产生自以为是的妄觉,应在不执着、不比量的情况下,善用一切经验与知识,深入佛智,一一化解,而成为有力的法种,助成佛道之行。
一个人在读诵或听闻佛经时,能把自心相应其中,实际上已经在修行了,所以不是听完了经以后才去修行。现在把听闻法义、正思、觉境与心行观照相契在当下,即是绝妙的修行,无漏的道智必由此而开显。为什么呢
因为是佛的圣言量的力量,加持了我们的因心,藉佛的智慧之光,使我们凡夫蒙昧之心、颠倒之心、狂妄之心、污染之心、执著之心、散乱之心,顿时休歇下来,自性的心光同时得以照耀,心佛不二,感应道交。这种心佛不二的光明,就是智慧开发的最初阶段,也是佛法里面最圆实的信、解、行的最初阶段,知见无见,信行一致,甚至道的果证也在因心中获得最初一致的刹那顿现。当我们在听闻时有一点点相应的体悟时,证的闪光也就在当下产生了。因为是佛性本具,所以人人都有相应契证的可能,所以信、解、行、证是一体,在圆教里应该是同时显现于行人心中的。
《圆觉经》是净土说经。那么我们在那里呢
不要以为我们这里全是秽土,要知道我们也在净土之中。十方世界都有净土,因为众生心染所以只见秽土,如果心净了,随处都是净土。但是因为共业、共识的关系,着相的人只见秽土而不见净土,如能超越共业的束缚,打破共识的执取,一一化归自性的净德,那么,当下也就呈现了净土。净土又有理事之分,理属自性清净之无相妙德;事属圣德所示报、化。所以随着修行人的程度不同,福智差异,所见净土也有多层次的安立。如西方净土讲凡圣同居、方便有余、实报庄严、常寂光。其实在我们现在的当下也同时亦具足这四土的。
如果你在听经时,完全以世俗的眼光去领会,以世俗的道理与习惯去接受,或者觉得这部经深不可测,不是我们能够修习的,最多也只是以「听听经罪业轻」的观点来听,那么这类人就是以秽土心理听经了。假使在听经时,发现了佛、菩萨的广大慈悲利乐之心,真实圆满智慧之境,深悟法义,理解通达,发起真正的菩提之心,努力探索修道之路,内心有一种亲切的觉受,身在秽土、心入净域,虽有烦恼而具菩萨之心,这类人亦凡亦圣,也就是凡圣同居土了。若能进一步用禅定寂静行把见思烦恼断尽,无复三界业行,即入定性的方便有余净土了。空性不可住、不可偏,因为不是佛性的全部,所以偏在空寂处即不见佛性、不显妙德。因此,更应起如幻三昧,普度众生,培养、开发福德、智慧与一切利生的方便差别妙用,于是便成就实报庄严土。直到功行圆满、性相融通,一切清净无碍,即证法界全体的常寂光土了。
我们听经学道的人,就是立足于佛性圆觉本体而开发始觉之智,深入佛法,成就性德。因此,必依各人的智行而成净土的妙境。我们通过学修《圆觉经》,应体会到我们所在的地方就是净土,烦恼的地方就是菩提,生死的地方就是涅槃,一切唯心所现,故心净的人佛土也就清净现前了。
可见净土是智与理相契、行与证相契的一种自然显现,不是妄想执着来的。像一个没有德的人,就不可能有庄严的相貌一样。人的生活环境及思想观念,所有的相都是德显现的。「能断金刚经」翻译《金刚经》时把人、我、众生、寿者的四相译成四想,四相就是四想而现的,所以在「相」字的下面加了一个「心」字,充分说明我们心想若净,则事相也即转化为净,故净土《观经》中说,心想佛时即现三十二相等,都无非说明一切要归于自心,而不向外求。通过内心的开悟与解脱,一切的妙境与妙用自然都得以开发。禅、密、净都是同样的道理,一切的法门都是证成这个道理的方法过程,其实也都是果乘,是乘佛果的智、德而引人的初心的方便,一旦证成大道,法与境,一一都会归不二,一体平等了。
所以在这个地方听《圆觉经》,实际上也就是净土的体现。我们通过圣言量,把佛的果觉之智转成因心的觉照工夫。
《圆觉》是华严所宗,也是禅理所宗。其实密乘的无上圆融妙理,净土的寂光实相,…
《圆觉经直讲 第一章 打开经典之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