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永嘉大師證道歌講要▪P2

  ..續本文上一頁是一合相,當世界分出二邊的時候,那麼世界的差別相就出來了,相對的境界矛盾就出來了,當世界成爲一個整體的時候,還有什麼可以矛盾呢,真和妄是一體了,男和女、是和非、好和壞,如果都沒有對立面的話,不就是一個整體的世界嗎?非常完整。非常的完整,那麼你就沒有矛盾的地方,沒有執著的地方,沒有對立的地方,就超然于萬物之外,又顯現于萬物之中,圓融無礙。

  “無明實性即佛性”,無明的實性,衆生都是怕,無明實性啊。無明是一種對于緣起、對于本性的不明了,沒有智慧,就形成了無明,把一切一切事物當作實有,把自我的感覺當作實有,然後沈湎其中,在這裏面起顛倒、生是非、執著、煩惱,等等一切都是無明,而無明的實性,而衆生執著爲實有,就是叫實性、實在性、主宰性,或者主體意識,我是我,你是你,世界是世界,一個個都是存在的,這就是無明實性。但是我們說無明實性就是佛性,不要在這些以外來求一個佛性,明白道的人,知道一切衆生都是道,都是佛,都在佛性當中,不要分開來,這是無明,這是佛性。

  但是悟道的人知道,你執著了,你執著了我,執著了境界,你的煩惱是這樣來的,但是悟道的他並不是把佛性和你對立起來,他知道你還是佛性的作用,還是佛性的顯現,只是你不能了知,你不明白而已。那麼他的作用並不是要給你一個境界,他要把你的無明實性的執著、你的分別心、執著念化掉,那麼在接觸當中,他自然的光明、還有相應的種種語言來把你化掉,化掉一點,你回去就輕松一點,就和佛性相應一點,這就是說悟道人的作用,在機緣當中把這些解開、化開,他的佛性就浮現出來了。

  佛性是本來的,就像汙濁的水,汙濁的水表面很不清淨,但是他的水的本質是清淨的,這樣把汙濁化掉了,它的潔淨的透明相就出來了,所以說無明的實性就是佛性,而“幻化的空身即是法身”,幻化、法身不是孤立的一個存在,就在幻化的空身當中,我們知道這個身體不是實有的,我們現在這個身體就是幻化的,它是四大五蘊顯現的,而四大五蘊,如果你沒有煩惱的話,它是什麼呢?它就是法性,法性顯現。所以說這個身體是空身,不是實有之身。因爲它有不同種性物質,佛教講種子,四大種子、六大種子,現代人講就是原子、電子,等等的因素組成的,這在宇宙的能量當中是存在的,它是物質世界,物質世界是由這些構成的,那麼這個物質世界,它有沒有主體,它是不斷地變化,能量和質量的不斷變化,這裏有很多很多的層面,很多的多維世界的空間,很多的變化的。這是無窮盡的變化,而這個覺性和它不是直接的關系,覺性不在它裏面,但它在覺性的裏面,它是在覺性的裏面起變化,但是它不是覺性生出來的,是覺性顯現的,覺性是宇宙裏面獨立的、無量的大的空間,其實是沒有大小之分的,它是永遠存在的一種靈知的妙性,非常清淨,宇宙萬物是它顯現,但是它不是直接的關系,但是從顯現的角度來講,這一切萬物又沒有離開它,但是它不是萬物。

  這個覺性如果你迷惑在萬物當中了,這是由于無明的關系、幻化的關系。如果一明白過來,它們不是一個東西,不是同一個層面。而覺性廣大無量,能夠顯現萬法。而萬法在覺性當中,覺性不在萬法當中,不會被它所迷,是這個體悟。所以說幻化的空身就是法身。法身在佛教裏面怎麼講呢?就是說法身就是無相的清淨的光明,就是靈妙的光明覺性,就是法身,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無來無去的那個清淨心,明明朗朗,一念不生的就是法身。而這個法身,你的顯現、作用都是它,你的感覺、身體、種種變化都它顯現的。所以說幻化、空身也就是法身,不生兩邊見,當體就是。好,這個是前提,悟道人的一種體悟、總綱,那麼下面再進一步了。

  “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蘊浮雲空去來,叁毒水泡虛出沒”。

  “法身覺了”,一明白、覺了就是開悟,就是明白,噢,就是這樣。覺,叫覺了,就是明白。了,就是通達、就是了知、明了了。無一物,沒有東西,我的心裏面的確沒有東西,但是又明明白白,找它找不到,但是我知道。在這個時候是什麼?你已經悟到法身了,沒有另外一個東西可以給你悟,沒有一種相貌,沒有一種好象爆炸了、脫落、特殊的境界,不需要。過去達摩西來、很多祖師就是直指,明白了,噢,我的本性非常清淨,本來無一物,當下就是,沒有分別,就是它。所以“法身覺了無一物”啊,沒有東西。

  那麼“本源自性天真佛”呢?這個就是本源自性天真佛,沒有修造,沒有外面的師父告訴你得到什麼理解,得到什麼境界才是佛,不需要一種特殊的體驗,它本來就現成的、本來具足的。所以說是“本源自性天真佛”。

  這一段明白之後,你就有一種體會,下面這句話就是告訴你的體會,什麼體會呢?“五蘊浮雲空去來”,你知道了這個妄想、煩惱等等境界,它們來來去去和我有什麼相幹啊,我和它們沒有相幹,我還是在這裏,我還是很清淨,很明白,外面聲音傳過來了,我沒有一個心念去聽它,我這裏很明白;我看到一個東西,我沒有心念去看它、當作實有,只是我知道,東西出現了,我知道東西出現了,這是什麼?這就是開悟的人的境界,開悟人的六根當中顯現了事物,但是他的心是空的,心是不動的,心是覺了的,明明白白的,這就是體現出來“五蘊浮雲空去來。”爲什麼講一個“空”字?與你不相幹,你不受迷惑、不受影響,它們的來和去與你無關,但是你知道,這就是第一個體悟。

  第二,“叁毒水泡虛出沒”,叁毒就是貪瞋癡,貪瞋癡對世人來講,它是煩惱的根源、造業的根源。但是對明白人講,他知道,這個貪瞋癡是了不可得的,不是一個真實的東西,不是真實。只要你不去分別、不去執著,世界的一切境界、我們一切的作爲都不是造業。因爲我們的覺性當中沒有這種分別、沒有這種取舍、沒有把它當作煩惱、沒有落在這個境界上去,你沒有落進去。那麼這樣一來呢,等于是水上的泡泡一樣,它當下出生,當下滅盡,泡就沒有了,它是虛的,不是實有的。盡管有時候我們會有一種感覺,也是世界塵勞煩惱帶來的。譬如說,有男女、有欲望,我們要吃、要睡,或者說等等的現象,但是你看看自己的心,如果對這些現象,對這些作用的過程當中,你那個明白的心、清淨的心還沒有變樣,還是照樣,那麼這一切顯現都是“虛出沒。”它的顯現和不顯現都和你沒有關系,它是虛的。雖然在作用當中你似乎是有,這有不是真有,是一種假有,是一種暫時的假相而已,對你的本性還是沒有影響。如果你影響了,那麼就叫覆蓋。如果你不影響,就是妙用。妙用,在塵勞當中而得自在。在這裏面是有工夫的,就是說剛剛開悟的人,悟到這一點了,知道,啊呀,我煩惱,一知沒有了。這個根本就沒有了,我也不執著了,但是事情遇到的時候怎麼還有動呢?還有感覺呢?這就是習氣,人的習慣性,還有外緣的一種影響。別人的願望、別人的想法會強加于你,你感受到,噢,你需要這個,我要順著你,因爲你需要。順著的時候自己就掉到別人的那種願望裏面、別人的一種煩惱裏面,自己掉在他的感覺裏。只要你不掉在別人那裏,你還是保持你自己。你不要因爲順著別人而把自己投到別人的境界裏去,那你就不會失去。很多時候,因爲太慈悲、太照顧人,就是把別人的煩惱背在自己身上,掉在那裏了。這個叫悟後迷,這就是不懂得保護的人的一種過失。自己被他人、本來不屬于你的境界迷惑了。這就是說,在作用外不懂得方便、不懂得轉化,自己還是要保持,自己沒有激動。盡管別人看到你很興奮,你還是一樣,你還是很清淨。盡管別人講的話非常的悲傷,你的心沒有悲傷、也沒有快樂。你知道,你悲傷了,你快樂了,都很清楚,但是你的心沒有動。但是你也可以講悲傷的話,也可以講開心的話,也可以講順他的話。但是你看看你的心還是沒有變化,還是沒有動,那就是法身,那就是你的本來面目,那這樣子叫真用功、真正的修行,真正的用功。

  你上班了,你沒有去。回家了,你沒有來。事情很忙,你覺得裏面一點不忙。外面很嘈雜,你裏面非常的靜,你沒有覺得嘈雜。這就是我們的本性,這是真正的用功。如果外面嘈雜,你起了一個心,煩,你就掉進去了,馬上就掉進去。你上班覺得著急,啊呀,我要趕緊上班,你就掉在上班路上。能夠體悟到這裏,24小時都在功夫當中,就是牧牛,這就叫牧牛。一下子被東西拉走了、落境界了,馬上回來,就知道了。如果牧牛熟了,就沒有什麼可以動心處,就不會再掉進去。掉進去之前,他一直安住在這個覺性當中,那麼這個就起大用了,妙用就大顯出來。好,看下面:

  “證實相,無人法,刹那滅卻阿鼻業,若將妄語诳衆生,自招拔舌塵沙劫”

  在前面悟證當中,從悟到證,證實相,其實我們剛才講的就是證實相。當你的覺性和萬物沒有區別的時候,在萬物當中你的覺性還是如如不動的時候,還是一樣地清淨顯現的時候,這個境界就叫實相。

  實相者,若見諸相非相就是實相。諸相,一切緣起的相。非相,你的心不動,沒有被相所影響、所迷惑、所動心,這個就是非相了,相就不是相了。比如,見到女的,你不覺得是女的。苦的時候,你不覺得苦。覺得快樂,你的心沒有快樂。這叫非相,因爲你不落于相。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就是實相。這個時候,你能體現出來,這個就是證實相了,證到實相的境界。而證到以後呢?沒有人,沒有法。剛才我們講到了,就是說他沒有對立的建立,沒有人也沒有法。人,就是人和我,主體的建立,主觀的意願,主導的作用等等,這個就是一種人的存在了,人我的存在。法呢,就是緣起、客觀的事物、種種的變化、相對的世界、不同的境界體現都叫法。當你證到實相的時候,沒有人的執著,也沒有法的執著,但你是一個主體。比如說…

《永嘉大師證道歌講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