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一合相,当世界分出二边的时候,那么世界的差别相就出来了,相对的境界矛盾就出来了,当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的时候,还有什么可以矛盾呢,真和妄是一体了,男和女、是和非、好和坏,如果都没有对立面的话,不就是一个整体的世界吗?非常完整。非常的完整,那么你就没有矛盾的地方,没有执着的地方,没有对立的地方,就超然于万物之外,又显现于万物之中,圆融无碍。
“无明实性即佛性”,无明的实性,众生都是怕,无明实性啊。无明是一种对于缘起、对于本性的不明了,没有智慧,就形成了无明,把一切一切事物当作实有,把自我的感觉当作实有,然后沉湎其中,在这里面起颠倒、生是非、执着、烦恼,等等一切都是无明,而无明的实性,而众生执着为实有,就是叫实性、实在性、主宰性,或者主体意识,我是我,你是你,世界是世界,一个个都是存在的,这就是无明实性。但是我们说无明实性就是佛性,不要在这些以外来求一个佛性,明白道的人,知道一切众生都是道,都是佛,都在佛性当中,不要分开来,这是无明,这是佛性。
但是悟道的人知道,你执着了,你执着了我,执着了境界,你的烦恼是这样来的,但是悟道的他并不是把佛性和你对立起来,他知道你还是佛性的作用,还是佛性的显现,只是你不能了知,你不明白而已。那么他的作用并不是要给你一个境界,他要把你的无明实性的执着、你的分别心、执着念化掉,那么在接触当中,他自然的光明、还有相应的种种语言来把你化掉,化掉一点,你回去就轻松一点,就和佛性相应一点,这就是说悟道人的作用,在机缘当中把这些解开、化开,他的佛性就浮现出来了。
佛性是本来的,就像污浊的水,污浊的水表面很不清净,但是他的水的本质是清净的,这样把污浊化掉了,它的洁净的透明相就出来了,所以说无明的实性就是佛性,而“幻化的空身即是法身”,幻化、法身不是孤立的一个存在,就在幻化的空身当中,我们知道这个身体不是实有的,我们现在这个身体就是幻化的,它是四大五蕴显现的,而四大五蕴,如果你没有烦恼的话,它是什么呢?它就是法性,法性显现。所以说这个身体是空身,不是实有之身。因为它有不同种性物质,佛教讲种子,四大种子、六大种子,现代人讲就是原子、电子,等等的因素组成的,这在宇宙的能量当中是存在的,它是物质世界,物质世界是由这些构成的,那么这个物质世界,它有没有主体,它是不断地变化,能量和质量的不断变化,这里有很多很多的层面,很多的多维世界的空间,很多的变化的。这是无穷尽的变化,而这个觉性和它不是直接的关系,觉性不在它里面,但它在觉性的里面,它是在觉性的里面起变化,但是它不是觉性生出来的,是觉性显现的,觉性是宇宙里面独立的、无量的大的空间,其实是没有大小之分的,它是永远存在的一种灵知的妙性,非常清净,宇宙万物是它显现,但是它不是直接的关系,但是从显现的角度来讲,这一切万物又没有离开它,但是它不是万物。
这个觉性如果你迷惑在万物当中了,这是由于无明的关系、幻化的关系。如果一明白过来,它们不是一个东西,不是同一个层面。而觉性广大无量,能够显现万法。而万法在觉性当中,觉性不在万法当中,不会被它所迷,是这个体悟。所以说幻化的空身就是法身。法身在佛教里面怎么讲呢?就是说法身就是无相的清净的光明,就是灵妙的光明觉性,就是法身,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无来无去的那个清净心,明明朗朗,一念不生的就是法身。而这个法身,你的显现、作用都是它,你的感觉、身体、种种变化都它显现的。所以说幻化、空身也就是法身,不生两边见,当体就是。好,这个是前提,悟道人的一种体悟、总纲,那么下面再进一步了。
“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
“法身觉了”,一明白、觉了就是开悟,就是明白,噢,就是这样。觉,叫觉了,就是明白。了,就是通达、就是了知、明了了。无一物,没有东西,我的心里面的确没有东西,但是又明明白白,找它找不到,但是我知道。在这个时候是什么?你已经悟到法身了,没有另外一个东西可以给你悟,没有一种相貌,没有一种好象爆炸了、脱落、特殊的境界,不需要。过去达摩西来、很多祖师就是直指,明白了,噢,我的本性非常清净,本来无一物,当下就是,没有分别,就是它。所以“法身觉了无一物”啊,没有东西。
那么“本源自性天真佛”呢?这个就是本源自性天真佛,没有修造,没有外面的师父告诉你得到什么理解,得到什么境界才是佛,不需要一种特殊的体验,它本来就现成的、本来具足的。所以说是“本源自性天真佛”。
这一段明白之后,你就有一种体会,下面这句话就是告诉你的体会,什么体会呢?“五蕴浮云空去来”,你知道了这个妄想、烦恼等等境界,它们来来去去和我有什么相干啊,我和它们没有相干,我还是在这里,我还是很清净,很明白,外面声音传过来了,我没有一个心念去听它,我这里很明白;我看到一个东西,我没有心念去看它、当作实有,只是我知道,东西出现了,我知道东西出现了,这是什么?这就是开悟的人的境界,开悟人的六根当中显现了事物,但是他的心是空的,心是不动的,心是觉了的,明明白白的,这就是体现出来“五蕴浮云空去来。”为什么讲一个“空”字?与你不相干,你不受迷惑、不受影响,它们的来和去与你无关,但是你知道,这就是第一个体悟。
第二,“三毒水泡虚出没”,三毒就是贪瞋痴,贪瞋痴对世人来讲,它是烦恼的根源、造业的根源。但是对明白人讲,他知道,这个贪瞋痴是了不可得的,不是一个真实的东西,不是真实。只要你不去分别、不去执着,世界的一切境界、我们一切的作为都不是造业。因为我们的觉性当中没有这种分别、没有这种取舍、没有把它当作烦恼、没有落在这个境界上去,你没有落进去。那么这样一来呢,等于是水上的泡泡一样,它当下出生,当下灭尽,泡就没有了,它是虚的,不是实有的。尽管有时候我们会有一种感觉,也是世界尘劳烦恼带来的。譬如说,有男女、有欲望,我们要吃、要睡,或者说等等的现象,但是你看看自己的心,如果对这些现象,对这些作用的过程当中,你那个明白的心、清净的心还没有变样,还是照样,那么这一切显现都是“虚出没。”它的显现和不显现都和你没有关系,它是虚的。虽然在作用当中你似乎是有,这有不是真有,是一种假有,是一种暂时的假相而已,对你的本性还是没有影响。如果你影响了,那么就叫覆盖。如果你不影响,就是妙用。妙用,在尘劳当中而得自在。在这里面是有工夫的,就是说刚刚开悟的人,悟到这一点了,知道,啊呀,我烦恼,一知没有了。这个根本就没有了,我也不执着了,但是事情遇到的时候怎么还有动呢?还有感觉呢?这就是习气,人的习惯性,还有外缘的一种影响。别人的愿望、别人的想法会强加于你,你感受到,噢,你需要这个,我要顺着你,因为你需要。顺着的时候自己就掉到别人的那种愿望里面、别人的一种烦恼里面,自己掉在他的感觉里。只要你不掉在别人那里,你还是保持你自己。你不要因为顺着别人而把自己投到别人的境界里去,那你就不会失去。很多时候,因为太慈悲、太照顾人,就是把别人的烦恼背在自己身上,掉在那里了。这个叫悟后迷,这就是不懂得保护的人的一种过失。自己被他人、本来不属于你的境界迷惑了。这就是说,在作用外不懂得方便、不懂得转化,自己还是要保持,自己没有激动。尽管别人看到你很兴奋,你还是一样,你还是很清净。尽管别人讲的话非常的悲伤,你的心没有悲伤、也没有快乐。你知道,你悲伤了,你快乐了,都很清楚,但是你的心没有动。但是你也可以讲悲伤的话,也可以讲开心的话,也可以讲顺他的话。但是你看看你的心还是没有变化,还是没有动,那就是法身,那就是你的本来面目,那这样子叫真用功、真正的修行,真正的用功。
你上班了,你没有去。回家了,你没有来。事情很忙,你觉得里面一点不忙。外面很嘈杂,你里面非常的静,你没有觉得嘈杂。这就是我们的本性,这是真正的用功。如果外面嘈杂,你起了一个心,烦,你就掉进去了,马上就掉进去。你上班觉得着急,啊呀,我要赶紧上班,你就掉在上班路上。能够体悟到这里,24小时都在功夫当中,就是牧牛,这就叫牧牛。一下子被东西拉走了、落境界了,马上回来,就知道了。如果牧牛熟了,就没有什么可以动心处,就不会再掉进去。掉进去之前,他一直安住在这个觉性当中,那么这个就起大用了,妙用就大显出来。好,看下面:
“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
在前面悟证当中,从悟到证,证实相,其实我们刚才讲的就是证实相。当你的觉性和万物没有区别的时候,在万物当中你的觉性还是如如不动的时候,还是一样地清净显现的时候,这个境界就叫实相。
实相者,若见诸相非相就是实相。诸相,一切缘起的相。非相,你的心不动,没有被相所影响、所迷惑、所动心,这个就是非相了,相就不是相了。比如,见到女的,你不觉得是女的。苦的时候,你不觉得苦。觉得快乐,你的心没有快乐。这叫非相,因为你不落于相。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就是实相。这个时候,你能体现出来,这个就是证实相了,证到实相的境界。而证到以后呢?没有人,没有法。刚才我们讲到了,就是说他没有对立的建立,没有人也没有法。人,就是人和我,主体的建立,主观的意愿,主导的作用等等,这个就是一种人的存在了,人我的存在。法呢,就是缘起、客观的事物、种种的变化、相对的世界、不同的境界体现都叫法。当你证到实相的时候,没有人的执着,也没有法的执着,但你是一个主体。比如说…
《永嘉大师证道歌讲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