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你有什么感觉吗?舒服不舒服吗?气脉通了没有吗?有没有放光吗?等等。这是人的感觉。然后呢,对所观的内容、气脉变化,外面有什么境界的等等的变化、等等的显现,如果你执着为真、为实有,就是法,就执着了法。在这个当中你没有自我意识感受这个执着,也没有对法的执着,叫没有人法。
没有人法,人依旧存在,法依旧缘起,这就是叫活泼泼的显现一切妙用。我们尽管也在走路、也在说话,但是找不到自己。虽然自己说话,但是不会认为这话是我的,不认为这话是我说的,没有这种概念。所以说,无人法。
“刹那灭却阿鼻业”,如果你体悟到这一点,这一刹那就灭去了无间的地狱的业,无间的业,不但是自己能灭业,和你接近的人都能够灭掉业,阿鼻地狱的业都会灭掉的,是不可思议的。一般讲念一句阿弥陀佛能消八十亿劫的生死大罪,这也是念到相应的人才能做得到的。你见到本性的一刹那之间,阿鼻地狱都掉了。也就是说,任何地狱的业境从此不会在你的心里面显现,地狱的、黑暗的那种境界,永远在你的心里面不会出现,这就是灭地狱的业。这两句是永嘉大师讲他自己:如果我所讲的不是这样的话,不是实证到这个的话,用妄语来欺骗众生的话,那么就“自招拔舌尘沙劫”。就是说,前面所讲的都是我的体悟,真实证到的地方,如果不是这样,就自招堕入于拔舌地狱,非常苦难的地方要经尘沙劫,意思说的确是这样子的。
“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顿觉了,就是顿悟了,听到了,或者说某一个时候,因缘到了,自己明白了,那么就顿觉了。一明白这个本性,一觉了它的这个本来面目的清净性,一旦知道了,那么这个就是如来禅,也是祖师禅所指的体性,就是说在根本上是一样的。那么为什么说“六度万行体中圆”呢?不是外面的建立。譬如说,布施度,它是什么作用呢?度是度悭贪。人的这个悭贪,就是小气啊,舍不得布施,所以要通过布施度来度悭贪的心理。但是你的觉性当中有悭贪吗?你的觉性里面没有悭贪,已经度了。已经度了,那么你可以施舍一切,是不是?它里面没有东西啊,什么东西是我的?既然什么东西都不是你的,你一切都布施了,这样的体悟就是“六度万行体中圆”。都是在体性上圆满的,不是外面的建立,不是说你要布施多少才是达到你的功德多少,无论是哪一方面,六度我们不细细分了,都要这样去体会,都在觉性当中圆满的、具备的,要领悟到。这个领悟就是开发差别智,慢慢去体会,在实际当中体会。不是在外面的作为当中、有相当中做到的,那就是着相了。
那么什么是“梦里明明有六趣”?在无明的大梦的当中,在众生虚妄的颠倒里面,那么他觉得有六趣啊,六道轮回,有六道轮回所以要修行啊。所以要做很多的苦行,做很多的布施,诵很多的经,修很多的法。为什么?为了摆脱轮回,为了从这个梦里面醒过来,所以要修很多。因为通过修和佛菩萨接近了,和善亲近了,和清净觉的本面接近了,离开了恶。因为恶业越重,对本性的覆盖越利害,所以说有这么一个转变过程。但是有的人根基很深了,他多生以来已经很净很净了,很清净、很善很善,和佛菩萨已经很相应、一致了,他就不需要通过这么多的努力,这么多的修行啊,他直接从梦里醒过来,不可以吗?直接就可以醒过来,直接明白本性。那么这是这个祖师禅、禅宗的意旨,就是说能够顿悟,顿悟契入我们的本性。所以说“梦里明明有六趣,”但觉后呢,“空空无大千。”当你悟了以后回头一看,当然这个回头是方便说,再照一照,你的过去所做的一切都是空的。再照一照,宇宙的一切都是空的。尽管你的过去修了很多法,但是你明白了都是空的、白修的,等于不要修的。当然有的也感谢自己的过去生,哎,我修了多少生的苦行,出家多少生,我这生才证到,那么这就是说人类修道走过的路程,这是一种方便说。
但是他在觉性当中的时候体悟到、他就明白,我过去修,根本就是冤枉的,根本不要修。但是在过去的这种情况下,必须通过修,才能达到我这一步,如果没有过去修,我这一步哪里来呢?这才是明白人的话。但是当你明白了以后呢,知道他本来不用修、本来具备、本来清净的。
所以很多开悟的人,一旦开悟的时候,他就有一种体会,啊,我原来就是这样的,我本来就是这样的,开悟和不开悟也是一样的,我本来就是这样子。好,这样才是叫明白。如果说,另外有所得,另外一个境界得到了,那反而他是不明白了。很多人开悟以后,他觉得我和佛没有区别,我本来就是这样子的,但是如果他退回去的时候,又不是这样子了,如果他再到烦恼境界当中,他还是照样执着,照样烦恼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这个觉性当中,他是超越时间对立相的,超越烦恼相的,他一旦回到清净的时候,他第一体会原来就是这样,所以说叫原本如此。嘿呀,我就是这样的,也不是从师父那里得到的,我应该就是这样子的。所以有的哭了、有的笑。为什么?哭过去的冤枉啊,笑现在的明白。有哭、有笑就是从这里来的,所以说“觉后空空无大千”,大千世界都是一个幻相,都是显现,了不可得。好,接下来:
“无罪福,无损益,寂灭性中莫问觅,比来尘镜未曾磨,今日分明须剖析”。
就是在觉性当中,他没有罪福的观念,罪福是我们人伦的道德,人的一种对世界的观念,对人的行为的一种观念,道德观念。在觉性当中是没有罪和没有福的,因为他不会遭罪,他没有罪恶的东西,他也没有福报的东西,福的存在也没有,因为他的体性是赤裸裸的,所以说在这个本质上是没有罪福观念的。
那么你无论怎么修行、怎么持戒、怎么做好事,在这个本体当中是无所得,你不能认为自己修得很好、很有福报、很有成就感,这些是不存在的。甚至佛也不知道自己是佛,越修得相应的人越没有什么,这在禅宗讲就是平常心是道,在尘劳烦恼当中,在随顺众生当中,在别人看来你有染污了,你造业了,或者譬如说请你到酒店喝酒,遇到等等事情,别人觉得你不清净了,在你的觉性当中还是照样清净,没有罪,没有罪恶感,即使和那些非常下劣的人、非常恶劣的人在一起,你也没有觉得犯罪感,你没有这种分别,当然这是一定力量到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就是说佛教里面认为入佛和入魔是两个比较难的境界,入佛就是说在佛的境界当中,佛的庄严、佛的愿力、佛的功德、佛的这种言教等等一切的这个当中你进去了,明白,但是无所住、不执着。入魔就是五欲的境界、尘劳烦恼的境界,众生的颠倒、是非、善恶当中你还是没有污染,你一样清净。只是入佛容易,理解佛容易,到佛的境界容易,佛堂的庄严、观想佛的境界、宣读佛的经典、礼拜佛的形象,这些都容易做得到,因为他是你的信仰的地方、羡慕的地方、归宿的地方,是你的目标,容易建立。但是入魔,一个学佛的人,本来想超越、想出离,但是要你回过头来,以无所住的心在尘劳烦恼当中不受染污,又能够和他们平等相处,没有障碍,没有分别,这是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但是你在本性当中明白了,你就会有这种体会,就是说即使显现佛的境界,也没有觉得有所得,有什么了不起,有什么向往的、盼望的东西、追求的东西,没有!即使在很恶劣的这种尘劳烦恼当中、一些凡夫俗子当中,你也没有轻视他们,没有觉得染污,没有觉得可怕,你还是照样清净,是这么样的自在,那这就是无罪福的境界。
什么叫无损益呢?就是你做了好事,你没有得到什么,在烦恼境界当中,你也没有损失什么。在你的心里面显现。譬如说染污的境界,你没有觉得心所受损了。你想到佛、想到好的境界,没有觉得我庄严了,我得到利益了,得到好处了,这个心他不存在。很多时候,禅宗为什么有机锋,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得出来,他给你显现一个境界,说一些某些话,反面的或者说奇奇怪怪的话,看你的心有没有损和益,你觉得,噢,你损害我了。或者,噢,你赞叹我,说我的好话了,我开心。这个你就有落处了。他的机锋的作用,就是看你有没有罪和福的感觉,有没有损和利益的感觉,有没有产生这种反映。如果你没有这种反映,你是本位不动,你在觉性当中。如果你直接反映出来了,那你就落在圈套里,已经落去了,本性就是迷惑了。或者你根本没有开悟,或者你即使开悟了,这个时候落去了。如果你不回光返照、不回来,那你就是颠倒。那个禅师会提醒你:哈哈,你落处了,你落在这里了。他就明白,噢,我这个时候的确迷惑了,这就是一种机锋的锻炼、考验的地方。
所以说“寂灭性中莫问觅”,在寂灭性中、一念不生处,不要去问,不要去找,这是不是佛性,我要找到什么光明、什么境界。在这个地方不要去问,不要去寻觅。因为这个就是你的家,你的本位,在这个本位当中只有唯一的存在,因为只有一个唯一的存在,所以不可能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它,从另一个角度去捕捉它,因为他就是你全部的自己,因为它是你全部的自己,所以你在这个当中你不知道,你无法去知道,无法去看见它。所以说为什么有人说,为什么我见不到,因为太亲切了,“只因亲切甚,转而不认识”,好象是不认识了,因为太亲切了。
所以“比来尘镜未曾磨”,比来,就是过去,过去我在尘劳烦恼当中,我的镜被尘劳覆盖了、染污了。“未曾磨”,还没有磨干净,心啊,它的体性原来就是这样,但是在没有磨干净以前,不能照天照地啊!所以说“今日分明须剖析”,今日我把尘镜磨干净了,已经证悟到觉性了,所以说要分明地显现。剖析,就是智慧地朗照,就是要分明的显现,要起大用,而不能停留在一个地方,执着于身心世界,执着于某一种修为的境界,执着于功勋。要把这些罪福损益完全融化掉,不落在这个上面,然后呢,依我们觉性的力量来体…
《永嘉大师证道歌讲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