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永嘉大師證道歌講要▪P3

  ..續本文上一頁,你有什麼感覺嗎?舒服不舒服嗎?氣脈通了沒有嗎?有沒有放光嗎?等等。這是人的感覺。然後呢,對所觀的內容、氣脈變化,外面有什麼境界的等等的變化、等等的顯現,如果你執著爲真、爲實有,就是法,就執著了法。在這個當中你沒有自我意識感受這個執著,也沒有對法的執著,叫沒有人法。

  沒有人法,人依舊存在,法依舊緣起,這就是叫活潑潑的顯現一切妙用。我們盡管也在走路、也在說話,但是找不到自己。雖然自己說話,但是不會認爲這話是我的,不認爲這話是我說的,沒有這種概念。所以說,無人法。

  “刹那滅卻阿鼻業”,如果你體悟到這一點,這一刹那就滅去了無間的地獄的業,無間的業,不但是自己能滅業,和你接近的人都能夠滅掉業,阿鼻地獄的業都會滅掉的,是不可思議的。一般講念一句阿彌陀佛能消八十億劫的生死大罪,這也是念到相應的人才能做得到的。你見到本性的一刹那之間,阿鼻地獄都掉了。也就是說,任何地獄的業境從此不會在你的心裏面顯現,地獄的、黑暗的那種境界,永遠在你的心裏面不會出現,這就是滅地獄的業。這兩句是永嘉大師講他自己:如果我所講的不是這樣的話,不是實證到這個的話,用妄語來欺騙衆生的話,那麼就“自招拔舌塵沙劫”。就是說,前面所講的都是我的體悟,真實證到的地方,如果不是這樣,就自招墮入于拔舌地獄,非常苦難的地方要經塵沙劫,意思說的確是這樣子的。

  “頓覺了如來禅,六度萬行體中圓,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頓覺了,就是頓悟了,聽到了,或者說某一個時候,因緣到了,自己明白了,那麼就頓覺了。一明白這個本性,一覺了它的這個本來面目的清淨性,一旦知道了,那麼這個就是如來禅,也是祖師禅所指的體性,就是說在根本上是一樣的。那麼爲什麼說“六度萬行體中圓”呢?不是外面的建立。譬如說,布施度,它是什麼作用呢?度是度悭貪。人的這個悭貪,就是小氣啊,舍不得布施,所以要通過布施度來度悭貪的心理。但是你的覺性當中有悭貪嗎?你的覺性裏面沒有悭貪,已經度了。已經度了,那麼你可以施舍一切,是不是?它裏面沒有東西啊,什麼東西是我的?既然什麼東西都不是你的,你一切都布施了,這樣的體悟就是“六度萬行體中圓”。都是在體性上圓滿的,不是外面的建立,不是說你要布施多少才是達到你的功德多少,無論是哪一方面,六度我們不細細分了,都要這樣去體會,都在覺性當中圓滿的、具備的,要領悟到。這個領悟就是開發差別智,慢慢去體會,在實際當中體會。不是在外面的作爲當中、有相當中做到的,那就是著相了。

  那麼什麼是“夢裏明明有六趣”?在無明的大夢的當中,在衆生虛妄的顛倒裏面,那麼他覺得有六趣啊,六道輪回,有六道輪回所以要修行啊。所以要做很多的苦行,做很多的布施,誦很多的經,修很多的法。爲什麼?爲了擺脫輪回,爲了從這個夢裏面醒過來,所以要修很多。因爲通過修和佛菩薩接近了,和善親近了,和清淨覺的本面接近了,離開了惡。因爲惡業越重,對本性的覆蓋越利害,所以說有這麼一個轉變過程。但是有的人根基很深了,他多生以來已經很淨很淨了,很清淨、很善很善,和佛菩薩已經很相應、一致了,他就不需要通過這麼多的努力,這麼多的修行啊,他直接從夢裏醒過來,不可以嗎?直接就可以醒過來,直接明白本性。那麼這是這個祖師禅、禅宗的意旨,就是說能夠頓悟,頓悟契入我們的本性。所以說“夢裏明明有六趣,”但覺後呢,“空空無大千。”當你悟了以後回頭一看,當然這個回頭是方便說,再照一照,你的過去所做的一切都是空的。再照一照,宇宙的一切都是空的。盡管你的過去修了很多法,但是你明白了都是空的、白修的,等于不要修的。當然有的也感謝自己的過去生,哎,我修了多少生的苦行,出家多少生,我這生才證到,那麼這就是說人類修道走過的路程,這是一種方便說。

  但是他在覺性當中的時候體悟到、他就明白,我過去修,根本就是冤枉的,根本不要修。但是在過去的這種情況下,必須通過修,才能達到我這一步,如果沒有過去修,我這一步哪裏來呢?這才是明白人的話。但是當你明白了以後呢,知道他本來不用修、本來具備、本來清淨的。

  所以很多開悟的人,一旦開悟的時候,他就有一種體會,啊,我原來就是這樣的,我本來就是這樣的,開悟和不開悟也是一樣的,我本來就是這樣子。好,這樣才是叫明白。如果說,另外有所得,另外一個境界得到了,那反而他是不明白了。很多人開悟以後,他覺得我和佛沒有區別,我本來就是這樣子的,但是如果他退回去的時候,又不是這樣子了,如果他再到煩惱境界當中,他還是照樣執著,照樣煩惱的。

  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在這個覺性當中,他是超越時間對立相的,超越煩惱相的,他一旦回到清淨的時候,他第一體會原來就是這樣,所以說叫原本如此。嘿呀,我就是這樣的,也不是從師父那裏得到的,我應該就是這樣子的。所以有的哭了、有的笑。爲什麼?哭過去的冤枉啊,笑現在的明白。有哭、有笑就是從這裏來的,所以說“覺後空空無大千”,大千世界都是一個幻相,都是顯現,了不可得。好,接下來:

  “無罪福,無損益,寂滅性中莫問覓,比來塵鏡未曾磨,今日分明須剖析”。

  就是在覺性當中,他沒有罪福的觀念,罪福是我們人倫的道德,人的一種對世界的觀念,對人的行爲的一種觀念,道德觀念。在覺性當中是沒有罪和沒有福的,因爲他不會遭罪,他沒有罪惡的東西,他也沒有福報的東西,福的存在也沒有,因爲他的體性是赤裸裸的,所以說在這個本質上是沒有罪福觀念的。

  那麼你無論怎麼修行、怎麼持戒、怎麼做好事,在這個本體當中是無所得,你不能認爲自己修得很好、很有福報、很有成就感,這些是不存在的。甚至佛也不知道自己是佛,越修得相應的人越沒有什麼,這在禅宗講就是平常心是道,在塵勞煩惱當中,在隨順衆生當中,在別人看來你有染汙了,你造業了,或者譬如說請你到酒店喝酒,遇到等等事情,別人覺得你不清淨了,在你的覺性當中還是照樣清淨,沒有罪,沒有罪惡感,即使和那些非常下劣的人、非常惡劣的人在一起,你也沒有覺得犯罪感,你沒有這種分別,當然這是一定力量到的時候,才能體現出來。就是說佛教裏面認爲入佛和入魔是兩個比較難的境界,入佛就是說在佛的境界當中,佛的莊嚴、佛的願力、佛的功德、佛的這種言教等等一切的這個當中你進去了,明白,但是無所住、不執著。入魔就是五欲的境界、塵勞煩惱的境界,衆生的顛倒、是非、善惡當中你還是沒有汙染,你一樣清淨。只是入佛容易,理解佛容易,到佛的境界容易,佛堂的莊嚴、觀想佛的境界、宣讀佛的經典、禮拜佛的形象,這些都容易做得到,因爲他是你的信仰的地方、羨慕的地方、歸宿的地方,是你的目標,容易建立。但是入魔,一個學佛的人,本來想超越、想出離,但是要你回過頭來,以無所住的心在塵勞煩惱當中不受染汙,又能夠和他們平等相處,沒有障礙,沒有分別,這是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但是你在本性當中明白了,你就會有這種體會,就是說即使顯現佛的境界,也沒有覺得有所得,有什麼了不起,有什麼向往的、盼望的東西、追求的東西,沒有!即使在很惡劣的這種塵勞煩惱當中、一些凡夫俗子當中,你也沒有輕視他們,沒有覺得染汙,沒有覺得可怕,你還是照樣清淨,是這麼樣的自在,那這就是無罪福的境界。

  什麼叫無損益呢?就是你做了好事,你沒有得到什麼,在煩惱境界當中,你也沒有損失什麼。在你的心裏面顯現。譬如說染汙的境界,你沒有覺得心所受損了。你想到佛、想到好的境界,沒有覺得我莊嚴了,我得到利益了,得到好處了,這個心他不存在。很多時候,禅宗爲什麼有機鋒,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得出來,他給你顯現一個境界,說一些某些話,反面的或者說奇奇怪怪的話,看你的心有沒有損和益,你覺得,噢,你損害我了。或者,噢,你贊歎我,說我的好話了,我開心。這個你就有落處了。他的機鋒的作用,就是看你有沒有罪和福的感覺,有沒有損和利益的感覺,有沒有産生這種反映。如果你沒有這種反映,你是本位不動,你在覺性當中。如果你直接反映出來了,那你就落在圈套裏,已經落去了,本性就是迷惑了。或者你根本沒有開悟,或者你即使開悟了,這個時候落去了。如果你不回光返照、不回來,那你就是顛倒。那個禅師會提醒你:哈哈,你落處了,你落在這裏了。他就明白,噢,我這個時候的確迷惑了,這就是一種機鋒的鍛煉、考驗的地方。

  所以說“寂滅性中莫問覓”,在寂滅性中、一念不生處,不要去問,不要去找,這是不是佛性,我要找到什麼光明、什麼境界。在這個地方不要去問,不要去尋覓。因爲這個就是你的家,你的本位,在這個本位當中只有唯一的存在,因爲只有一個唯一的存在,所以不可能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它,從另一個角度去捕捉它,因爲他就是你全部的自己,因爲它是你全部的自己,所以你在這個當中你不知道,你無法去知道,無法去看見它。所以說爲什麼有人說,爲什麼我見不到,因爲太親切了,“只因親切甚,轉而不認識”,好象是不認識了,因爲太親切了。

  所以“比來塵鏡未曾磨”,比來,就是過去,過去我在塵勞煩惱當中,我的鏡被塵勞覆蓋了、染汙了。“未曾磨”,還沒有磨幹淨,心啊,它的體性原來就是這樣,但是在沒有磨幹淨以前,不能照天照地啊!所以說“今日分明須剖析”,今日我把塵鏡磨幹淨了,已經證悟到覺性了,所以說要分明地顯現。剖析,就是智慧地朗照,就是要分明的顯現,要起大用,而不能停留在一個地方,執著于身心世界,執著于某一種修爲的境界,執著于功勳。要把這些罪福損益完全融化掉,不落在這個上面,然後呢,依我們覺性的力量來體…

《永嘉大師證道歌講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