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永嘉大師證道歌講要▪P4

  ..續本文上一頁現它,分明地體現它。

  “誰無念誰無生,若實無生無不生,喚取機關木人問,求佛施功早晚成”。

  “誰無生”,這個就是剖析的一部分內容,叫你去體會,什麼是無生的?什麼是無念的?誰無念,這個念就是妄念、分別,而誰能夠了達本來無念、本來沒有妄念,“誰無生”誰能夠了達本來沒有生滅,沒有顯現,就是說沒有這種境界的一種生起,它的體性本來是空寂的,這個誰無念,就是靈知的作用。誰無生就是空寂的現量。“若實無生無不生”這句話就是實相、證道的境界,如果真的證到了無生的境界、本性空寂的境界,那麼是無所不生的,無所不生就是顯現,就是能夠起一切作用,顯現一切境界,不是說斷滅空,不是說什麼都不知道,而是能夠了知萬物,能夠顯現作用。

  所以說“喚起機關木人問”,喚起機關、木人,木頭人,就是身體。機關木人,等于是一個機器人一樣,是一個生理結構,如果在這個身體上修行用功的話,那麼你是向外求、向外修,所以說“求佛施功早晚成”,求佛、向外面求佛、在身體上用功,那麼什麼時候能夠成就呢?早晚成,什麼時候能夠得道呢?那是不可能的。這個都是虛妄的東西,不在外面修、不在外面成,是我們的本體,如果你真能夠體悟到靈知覺性,那麼無生無不生,一切都是現成的,當下都是具備的。

  “放四大,莫把捉,寂滅性中隨飲啄,諸行無常一切空,即是如來大圓覺”。

  這就是告訴我們把四大放下,不要執著四大、一定要怎麼樣修。“放四大莫把捉”,不要把捉它,你要怎麼盤腿,單盤還不行,一定要雙盤,半個小時不行,一定要一個小時,怎麼樣啊,或者不倒單,那就是你四大放不下。放不下四大,我們的本性就被四大所障礙,就落在這四大上放不開呀,老是有身體在,我在身體上用功,要坐多長時間,那麼就落在這個上面了,所以說要放下它。

  不但是打坐這樣,睡覺也是這樣,工作、吃飯一切時候都要把四大放開,不要執著它,隨緣。所以下面四句話“寂滅性中隨飲啄”,就是說在我們的寂滅性當中,隨緣生活,隨緣吃飯,擺在我們面前什麼菜,我們就隨便吃。今天遇到什麼事情,我們就隨緣應付,我們的性還是寂滅不動。

  那麼這個時候,就是說一切的顯現是“諸行無常一切空”啊,諸行,我們的行爲,我們生活的一種變化,身口意的流動,這種流動當中都是無常的,什麼東西能夠停留得住呢?都是刹那刹那過去了,一天天就這麼過去了,一切都是空的,這樣叫做空,而不是說有一個停留的空,它是一種運動、變化、生滅當中,它本身是無常的,我們所以稱叫空。它沒有主宰,沒有實質性的東西,它只是一種幻化的變化、顯現。所以你能夠領悟到這一點,在寂滅當中能夠隨緣生活,又能夠知道這一切都是空的,都是無常的生滅,那麼這是什麼,即是如來大圓覺,這就是佛啊!就是如來的大圓覺海,大圓覺海當中,覺性的海,它是空的,它是波浪,隨起隨滅,隨緣變化,它能夠運載很多的船只,在這個海上流動著、變化著,來來去去,生生滅滅。但是覺性的海,它是始終一如不動,在這個地方我們稱爲什麼?就是佛!就是說見性成佛,就是成這樣的佛。

  “決定說,表真乘,有人不肯任情征,直截根源佛所印,摘葉順尋枝我不能”。

  前面這一段,如果明白的人就到這裏就夠了,下面不講也可以了,就是他已經體悟到了,什麼是佛?已經夠了。下面是對那些還不明白的人再方便再講一點,其實祖師就是這樣子善巧的,他就是把覺性的真正的道表述以後,如果你明白了,就過關了,就這樣安住。但是他怕有的人還不明白,就是再從頭起,再演繹開來,演繹開來使那些明白、不明白的人就是更加地徹底地明白,更加徹底地證入。那麼在他的見地、在他的那種顯示的方面,就更加的圓滿。

  所以他說“決定說”,就說我前面所講的對道的領悟、對道的體現是決定之說,不是方便說,是非常真實地體現了我們本性的大道,而且這個體現的大道是表示什麼真乘,真乘就是一佛乘,就是佛祖的成就道的地方叫真乘,他不是說有二有叁的,有次第的方法,他是直接知道本性的,而這個本性人人本具,本來不需要那麼多的次第,但是你沒有次第,在世間上的人可能領悟不到那個地方,也不會認爲那個地方是真實的、無上的道妙,不會領悟到他很殊勝。

  因爲講了人天乘、聲聞、菩薩、緣覺乘,講了一乘,到這裏,凝聚在這個空靈的覺性上,人才會明白,它太偉大了、太殊勝了、太高深了,因爲有下面那些奠基石啊,一步步走上去的,如果前面都不懂,即使讓有人指點你明白本性,你也不會珍惜,也不會覺得這個有什麼奇特、有什麼奧妙,他覺得這個我都在,我也知道,但他就不會用,他也不會保持他。

  如果通過這些次第,通過這些世間法、出世間法的了解,才回到這個地方來,才了解祖師的這個本懷、真意呀。啊,太珍惜了、這太珍貴了。原來修行修來修去就是爲了這個,甚至連阿羅漢都證不到這個,甚至有的菩薩都達不到這個,才覺得,噢,這太珍貴了,太妙了。這的確是這樣,所以說我表達的這個就是唯一的真乘。

  但是“有人不肯任情征,”有的人就是不肯任情征,不肯在這個地方下手作功夫,在這個地方去參究、去體悟它,它不肯任情征。征是什麼?是征問,征就是參究。任情征,就是說他要隨著自己身心的這個作用的地方,身心的這個疑情的地方,能夠死心蹋地、全部的精神投入到這個覺性的征問當中、參究當中去體悟它,把一切放下,把一切忘掉,然後提起來,去體悟它。

  所以說如果你能夠直接地任情征的話,那麼這就是“直截根源佛所印”,這就是直截根源啊,這是佛祖的根源,這是大道的根源,也是衆生的生命的根源。那麼這是佛所印可的,所以是佛印可,也就是佛所贊歎的最無上的法門。曆代祖師所提倡的就是這個地方。

  後面一句,就是說很多人在佛教裏面尋求文字,等于是“摘葉尋枝”是“我不能”這樣做的。在文字裏研究、看很多的知識,了解很多的道理,然後掌握很多的技巧、方法,這些在禅宗來講都是摘葉尋枝,他不得根本,他說“我不能”我不這麼去做。

  “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裏親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顆圓光色非色”。

  這就講摩尼珠了,本性可以形容爲摩尼珠,也叫如意珠,它裏面可以起變化,就是說有無盡的寶藏在裏面,可以隨你的需要,都可以化出來的,是很神奇的一顆寶珠。而我們的本性,在佛祖的比喻來講,就是摩尼珠,能夠變化一切,顯現一切的。但是在這裏講,這個摩尼珠,就是我們的靈知本性,但是“人不識,”不認識它,不知道它,即使他一直在用它,但是衆生總是用自己的執著、分別心,執著于這個外在的世界,然後在這裏面起比量,所以說“人不識。”

  “如來藏裏親收得”,它是在如來藏裏呀,就是說具有的,親收得,就是說萬事萬物的顯現的源頭叫如來藏,那麼在教下來講叫如來藏,在禅宗來講就是我們的覺性,或者叫摩尼寶珠,是親收得,收藏在如來藏當中的。如來藏可以說是成佛的因,有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和空不空如來藏,是萬物顯現的源頭,所以說這裏講如來藏親收得。

  “六般神用空不空”,六般神用,就是六根根與識,我們的覺性在哪裏用?就是在六根當中,說話、做事都是它,但是這個神用是能說能做的,都是它的體現。所以說,空即是不空,六根當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染汙,沒有動心處就是空,不空是活潑潑地體現,能夠看、能夠聽、能夠作用,非常的清淨,從這個覺性的明體上透露出來的智慧、光明、方便、妙用,就是不空。

  所以說“一顆圓光色非色”,這一顆圓光啊,是真色,真色無相就是明,這種明啊,覺性的明就是色,這個色就是真色。真色者,非色也,不是顔色,不是光色,它沒有顔色,但是這是真色,自己明了,自己明白,這就是一顆圓光,有的人聽到這句圓光,他會想象到一個圓,其實他是沒有範圍的,沒有一個圓的形狀,沒有一個內和外的大小,這個圓光是形容,就是說這個圓光的覺性在哪裏都是圓的,吃飯、穿衣、睡覺、幹活都在這個圓光當中,都在覺性當中,所以說“一顆圓光色非色”。

  “淨五眼,得五力,惟證乃知難可測,鏡裏看形見不難,水中捉月拈爭得”。

  淨五眼,這個名相大家可能知道,肉眼、天眼、慧眼、法眼、還有佛眼,這是五眼。五眼都清淨,這個表示出什麼呢?譬如說我們的肉眼,覺性在肉眼中起用的時候,肉眼就是清淨的妙用;天眼就是現大小、遠近等等相的;慧眼呢,就是能夠破一切迷惑;法眼呢,通達一切法相,通達一切根機;佛眼呢,就是覺性朗照、圓照萬法,就是佛眼。“得五力”,五力就是五根五力,是信、進、念、定、慧等五種根力。那麼這意思是什麼呢?如來的這個五眼和修行道上的五種力量,那麼都在覺性當中體現,不是外面修行得來的,所以說“唯證乃知難可測”,只有證到的人,才能了知,沒有證到的人,他是無法猜測的,無法了解的。

  所以“唯證乃知難可測,”因爲它是不可思議的,無法理解、不是名相、不是顔色、不是一個東西。所以說下面比喻了“鏡裏看形見不難”。鏡裏看形見不難啊,覺性的鏡子裏面看到山河大地,萬事萬物的確不難,都是顯現嘛,但是你要想抓住什麼東西,抓不住。所以說“水中捉月拈爭得”,就是說得不到,沒有一個東西實在地存在。

  “常獨行,常獨步,達者同遊涅槃路,調古神清風自高,貌悴骨剛人不顧“。

  就是說這是一個道人啊,意思說他的風格。他這裏面有兩層意思,一層呢,古代的道人啊,他喜歡一個人寂靜的一個山林裏面養著道,因爲如果沒有世上的緣的話,他就是獨行獨步,也就是說佛講的不求伴侶,這是外在的伴侶。另一種意思說,在覺性當中,他永遠是獨行的,覺性沒有伴侶,永遠是獨步的,他在一切作用處,就是…

《永嘉大師證道歌講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