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永嘉大师证道歌讲要▪P4

  ..续本文上一页现它,分明地体现它。

  “谁无念谁无生,若实无生无不生,唤取机关木人问,求佛施功早晚成”。

  “谁无生”,这个就是剖析的一部分内容,叫你去体会,什么是无生的?什么是无念的?谁无念,这个念就是妄念、分别,而谁能够了达本来无念、本来没有妄念,“谁无生”谁能够了达本来没有生灭,没有显现,就是说没有这种境界的一种生起,它的体性本来是空寂的,这个谁无念,就是灵知的作用。谁无生就是空寂的现量。“若实无生无不生”这句话就是实相、证道的境界,如果真的证到了无生的境界、本性空寂的境界,那么是无所不生的,无所不生就是显现,就是能够起一切作用,显现一切境界,不是说断灭空,不是说什么都不知道,而是能够了知万物,能够显现作用。

  所以说“唤起机关木人问”,唤起机关、木人,木头人,就是身体。机关木人,等于是一个机器人一样,是一个生理结构,如果在这个身体上修行用功的话,那么你是向外求、向外修,所以说“求佛施功早晚成”,求佛、向外面求佛、在身体上用功,那么什么时候能够成就呢?早晚成,什么时候能够得道呢?那是不可能的。这个都是虚妄的东西,不在外面修、不在外面成,是我们的本体,如果你真能够体悟到灵知觉性,那么无生无不生,一切都是现成的,当下都是具备的。

  “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

  这就是告诉我们把四大放下,不要执着四大、一定要怎么样修。“放四大莫把捉”,不要把捉它,你要怎么盘腿,单盘还不行,一定要双盘,半个小时不行,一定要一个小时,怎么样啊,或者不倒单,那就是你四大放不下。放不下四大,我们的本性就被四大所障碍,就落在这四大上放不开呀,老是有身体在,我在身体上用功,要坐多长时间,那么就落在这个上面了,所以说要放下它。

  不但是打坐这样,睡觉也是这样,工作、吃饭一切时候都要把四大放开,不要执着它,随缘。所以下面四句话“寂灭性中随饮啄”,就是说在我们的寂灭性当中,随缘生活,随缘吃饭,摆在我们面前什么菜,我们就随便吃。今天遇到什么事情,我们就随缘应付,我们的性还是寂灭不动。

  那么这个时候,就是说一切的显现是“诸行无常一切空”啊,诸行,我们的行为,我们生活的一种变化,身口意的流动,这种流动当中都是无常的,什么东西能够停留得住呢?都是刹那刹那过去了,一天天就这么过去了,一切都是空的,这样叫做空,而不是说有一个停留的空,它是一种运动、变化、生灭当中,它本身是无常的,我们所以称叫空。它没有主宰,没有实质性的东西,它只是一种幻化的变化、显现。所以你能够领悟到这一点,在寂灭当中能够随缘生活,又能够知道这一切都是空的,都是无常的生灭,那么这是什么,即是如来大圆觉,这就是佛啊!就是如来的大圆觉海,大圆觉海当中,觉性的海,它是空的,它是波浪,随起随灭,随缘变化,它能够运载很多的船只,在这个海上流动着、变化着,来来去去,生生灭灭。但是觉性的海,它是始终一如不动,在这个地方我们称为什么?就是佛!就是说见性成佛,就是成这样的佛。

  “决定说,表真乘,有人不肯任情征,直截根源佛所印,摘叶顺寻枝我不能”。

  前面这一段,如果明白的人就到这里就够了,下面不讲也可以了,就是他已经体悟到了,什么是佛?已经够了。下面是对那些还不明白的人再方便再讲一点,其实祖师就是这样子善巧的,他就是把觉性的真正的道表述以后,如果你明白了,就过关了,就这样安住。但是他怕有的人还不明白,就是再从头起,再演绎开来,演绎开来使那些明白、不明白的人就是更加地彻底地明白,更加彻底地证入。那么在他的见地、在他的那种显示的方面,就更加的圆满。

  所以他说“决定说”,就说我前面所讲的对道的领悟、对道的体现是决定之说,不是方便说,是非常真实地体现了我们本性的大道,而且这个体现的大道是表示什么真乘,真乘就是一佛乘,就是佛祖的成就道的地方叫真乘,他不是说有二有三的,有次第的方法,他是直接知道本性的,而这个本性人人本具,本来不需要那么多的次第,但是你没有次第,在世间上的人可能领悟不到那个地方,也不会认为那个地方是真实的、无上的道妙,不会领悟到他很殊胜。

  因为讲了人天乘、声闻、菩萨、缘觉乘,讲了一乘,到这里,凝聚在这个空灵的觉性上,人才会明白,它太伟大了、太殊胜了、太高深了,因为有下面那些奠基石啊,一步步走上去的,如果前面都不懂,即使让有人指点你明白本性,你也不会珍惜,也不会觉得这个有什么奇特、有什么奥妙,他觉得这个我都在,我也知道,但他就不会用,他也不会保持他。

  如果通过这些次第,通过这些世间法、出世间法的了解,才回到这个地方来,才了解祖师的这个本怀、真意呀。啊,太珍惜了、这太珍贵了。原来修行修来修去就是为了这个,甚至连阿罗汉都证不到这个,甚至有的菩萨都达不到这个,才觉得,噢,这太珍贵了,太妙了。这的确是这样,所以说我表达的这个就是唯一的真乘。

  但是“有人不肯任情征,”有的人就是不肯任情征,不肯在这个地方下手作功夫,在这个地方去参究、去体悟它,它不肯任情征。征是什么?是征问,征就是参究。任情征,就是说他要随着自己身心的这个作用的地方,身心的这个疑情的地方,能够死心蹋地、全部的精神投入到这个觉性的征问当中、参究当中去体悟它,把一切放下,把一切忘掉,然后提起来,去体悟它。

  所以说如果你能够直接地任情征的话,那么这就是“直截根源佛所印”,这就是直截根源啊,这是佛祖的根源,这是大道的根源,也是众生的生命的根源。那么这是佛所印可的,所以是佛印可,也就是佛所赞叹的最无上的法门。历代祖师所提倡的就是这个地方。

  后面一句,就是说很多人在佛教里面寻求文字,等于是“摘叶寻枝”是“我不能”这样做的。在文字里研究、看很多的知识,了解很多的道理,然后掌握很多的技巧、方法,这些在禅宗来讲都是摘叶寻枝,他不得根本,他说“我不能”我不这么去做。

  “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

  这就讲摩尼珠了,本性可以形容为摩尼珠,也叫如意珠,它里面可以起变化,就是说有无尽的宝藏在里面,可以随你的需要,都可以化出来的,是很神奇的一颗宝珠。而我们的本性,在佛祖的比喻来讲,就是摩尼珠,能够变化一切,显现一切的。但是在这里讲,这个摩尼珠,就是我们的灵知本性,但是“人不识,”不认识它,不知道它,即使他一直在用它,但是众生总是用自己的执着、分别心,执着于这个外在的世界,然后在这里面起比量,所以说“人不识。”

  “如来藏里亲收得”,它是在如来藏里呀,就是说具有的,亲收得,就是说万事万物的显现的源头叫如来藏,那么在教下来讲叫如来藏,在禅宗来讲就是我们的觉性,或者叫摩尼宝珠,是亲收得,收藏在如来藏当中的。如来藏可以说是成佛的因,有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和空不空如来藏,是万物显现的源头,所以说这里讲如来藏亲收得。

  “六般神用空不空”,六般神用,就是六根根与识,我们的觉性在哪里用?就是在六根当中,说话、做事都是它,但是这个神用是能说能做的,都是它的体现。所以说,空即是不空,六根当中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染污,没有动心处就是空,不空是活泼泼地体现,能够看、能够听、能够作用,非常的清净,从这个觉性的明体上透露出来的智慧、光明、方便、妙用,就是不空。

  所以说“一颗圆光色非色”,这一颗圆光啊,是真色,真色无相就是明,这种明啊,觉性的明就是色,这个色就是真色。真色者,非色也,不是颜色,不是光色,它没有颜色,但是这是真色,自己明了,自己明白,这就是一颗圆光,有的人听到这句圆光,他会想象到一个圆,其实他是没有范围的,没有一个圆的形状,没有一个内和外的大小,这个圆光是形容,就是说这个圆光的觉性在哪里都是圆的,吃饭、穿衣、睡觉、干活都在这个圆光当中,都在觉性当中,所以说“一颗圆光色非色”。

  “净五眼,得五力,惟证乃知难可测,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拈争得”。

  净五眼,这个名相大家可能知道,肉眼、天眼、慧眼、法眼、还有佛眼,这是五眼。五眼都清净,这个表示出什么呢?譬如说我们的肉眼,觉性在肉眼中起用的时候,肉眼就是清净的妙用;天眼就是现大小、远近等等相的;慧眼呢,就是能够破一切迷惑;法眼呢,通达一切法相,通达一切根机;佛眼呢,就是觉性朗照、圆照万法,就是佛眼。“得五力”,五力就是五根五力,是信、进、念、定、慧等五种根力。那么这意思是什么呢?如来的这个五眼和修行道上的五种力量,那么都在觉性当中体现,不是外面修行得来的,所以说“唯证乃知难可测”,只有证到的人,才能了知,没有证到的人,他是无法猜测的,无法了解的。

  所以“唯证乃知难可测,”因为它是不可思议的,无法理解、不是名相、不是颜色、不是一个东西。所以说下面比喻了“镜里看形见不难”。镜里看形见不难啊,觉性的镜子里面看到山河大地,万事万物的确不难,都是显现嘛,但是你要想抓住什么东西,抓不住。所以说“水中捉月拈争得”,就是说得不到,没有一个东西实在地存在。

  “常独行,常独步,达者同游涅槃路,调古神清风自高,貌悴骨刚人不顾“。

  就是说这是一个道人啊,意思说他的风格。他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层呢,古代的道人啊,他喜欢一个人寂静的一个山林里面养着道,因为如果没有世上的缘的话,他就是独行独步,也就是说佛讲的不求伴侣,这是外在的伴侣。另一种意思说,在觉性当中,他永远是独行的,觉性没有伴侣,永远是独步的,他在一切作用处,就是…

《永嘉大师证道歌讲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