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在当下体现的,体现他的作用,他没有一个对立面,没有一种就是说依赖的、依倚的东西,他是独步的。也可以讲,他的作用、他的智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永远是他自己的作用。
所以说“达者同游涅槃路”。但是前面讲“独”,这里为什么讲“同”呢?因为证到觉性的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都是同样的这个觉性,所以达者就是见性的人、证悟到的人,同游涅槃路,同游一个涅槃路。但是虽然同游涅槃路,每一个人都走自己的路,都在自己的作用当中体现。所以说“调古神清风自高”啊,这个调是很古,就是从古到今,从诸佛菩萨到历代祖师都是这个调,没有两个调。“神清”就是觉了本性以后,精神是非常的清朗、高雅,所以说风自高,风格自然高雅,他自然不会落在五欲尘劳当中自寻烦恼,他是超越一切的,。
但是他如果入世,如果度众生当中,虽然觉性不迷,但是他身体可能会辛劳,所以“貌悴骨刚人不顾”了,可能他的容貌会很憔悴,因为讲法,度众生在尘劳当中和大家在一起,可能会劳累,身体会劳累,“骨刚”可能他的身体很消瘦。 “人不顾”,不顾就是说不了解,或者说看不起他,或者说,他不是和我们一样吗?也这么憔悴,这么辛劳等等,也就是说不能真地明白他。
我们继续讲证道歌:
“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
修道的人,尤其是出家修道的人,他很穷,因为他没有在财富上发展,不是求财富而享受,所以说口里面称贫。“称贫”说我没有什么东西,没有什么财富,我是很普通的人,我什么都没有,这个叫口称贫。二是说他是一丝不挂的,他没有什么自我的执着放在心上,是他的谦虚的德,从来不表现自己。那么“实是身贫道不贫,”实际上是身贫道不贫,身上没有什么东西,过三衣一钵的生活,身上没有多余的东西,既使在家修道也是一样的,他不在财富上追求,如庞居士一样。
但是“道不贫,”道里面有很丰富的智慧,很圆满的功德,他具备一切的,是不贫乏的。“贫则身常披缕褐”贫呢?身上穿的粗布的衣,这是指过去,现代人因为物质丰富了,不在意穿什么,就是随缘穿,随缘吃,随缘住,这些对现代人来讲,不是大问题,只是他的心不应该住在这些方面,不应该住在穿、吃、用或者居住的地方,不应该这样子,没有这些东西。
那么什么是“道则心藏无价珍”。道呢?他心里面藏有,没有价值的,无法评估的这个最珍贵的宝藏,在西藏来讲就是意藏,心性里有无穷无尽的宝藏在里面含藏着,这就是大智慧光明、大圆满的功德,法报化三身,五种智慧,都在里面包含着,这是修道人对贫富的态度。
“无价珍,用无尽,利物应机终不 ,”“三身四智体中圆,八解六通心地印,”“上士一决一切了,中下多闻多不信。”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
这个无价珍,是我们心灵中的宝贝,那么是用不尽的,尽未来际是用不尽的,一切的作用都是它的体现,而我们的作用是随缘的,自己没有作意,自己没有作为,是应因缘而变化,所以禅中讲了一个字“机”,叫机缘,就是我们的作用处的,它是随缘而变化,没有固定的东西,那么所以它是应用无尽,众生的一切就是它的作用,众生需要就是它应化的地方,他没有说我一定要哪个净土去,我住在什么地方,他是没有的,而是应缘而现的,缘尽了,他就消失了,缘显了、缘来了,他就出现了。
所以说他是“利物应机终不吝。”“利物”物就是众生世界一切的众生,他利一切众生应机而用,你需要什么,他给你什么,而给你的都是宝贝,不会把不好的给你,给你的是智慧,、是福报、是庄严、是平等、是加持力,给你安心,给你指向正确的道,他给你的是最好的宝贝,应机的。不是说我有东西给你,实际上道人是没有东西的,但是他又有无尽的家藏,他自己没有觉得什么,所以说终不吝。他不会悭吝,他不会说这个法是我的,这个功德是我的,这个能量是我的,我给你可惜了,白白浪费了,或者我有漏掉了,能量损掉了,他不会,他最累最苦,他不会吝惜这个,他是遍施法界众生,你需要就拿去吧,只要你好就可以,道人的态度是这样的,而只有这样的态度才能成道,成了道,他自然会这样做。如果他说这法是我的,哎,我的加持力,加持你们就可惜了,浪费了,他就不是证道的人,他绝对不是。
所以说“三身四智体中圆”法身、报身、应化身,还有四种智慧,法界体性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还有大圆镜智,密宗讲五智。“体中圆”这里的体中圆就包括了法界体性智,“体中”,就是法界的体性中圆满的,这个圆既是圆满又是圆明,圆照法界,这里面都包含着。
“八解六通心地印,”八解脱是佛教里面八种的解脱,在八个方面获得解脱的。“六通”,六种神通之用,“心地印”,都在心地当中印现出来,不在别处,不要执着于名相,执着于它的差别,一切一切的功德都是心地的作用,心地中的显现,它没有一点奇特,它能随机而现种种的功德,种种的妙用,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印有二种意思,一个在你的心地中去印证,去印合;第二种意思是印现,千江映月,印章也是印,印合也是印,这里有回印的意思,这个印是心地与宇宙的道相印了,和众生相互了解印了,它会自然体现出它的功德来。
“上士一决一切了,”上士就是根机相当好的人,有菩提心的,行菩萨道的人叫上士,上士一决,他只要一决定,他一切都了脱了,他只要悟到本性,只要明白真实的道,他一切就了了,他就没有后事,没有后面的一些等等的疑虑,等等的障碍,等等的想法。他不会说,啊呀,我没工作,我没房子住,我怎么啊?我将来要不要结婚、我死了到哪里去?这些问题,他一概没有,如果有的话,他不行,他没有真正的决定,没有真正的明白。
“中下多闻多不信。”中根下根的人他闻听了很多,而且他的道理不是他所需要的,都是书里看来的,别人所提的问题,他都去了解学他不该学的内容,听了很多东西,但是多不信,信不入,因为他的叉路太多,思想太多,反而不能归一。我们佛教讲“万法归一,”消融自性,那么他就有个承当的地方。如果你的知见太多,学得太多,就散乱了,理解就散乱了,无法肯定承当,也就是不能圆融归一,你就信不下来,老是受别人的影响,受文字道理的影响,定不下来。
所以这是讲上根的人能够肯定相信,承当后去体会,就可以了,中下的人他没有办法信入自性,那么诸佛菩萨出世,他先度上根的人,后来旁带中下。净土宗也是这样的,接引上根,旁带中下的。佛祖都是这样做的,看他们自己的缘份,他跟得上来,就上来,跟不上来,就让他慢慢反复变化,但是一生一生会提高一点,很慢的。
“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修道的人,他只要把把自己的脏衣服解开,清洗干净,就是修道人的为人出世,修行用功的下手处,他是这样做的,从来不看别人的缺点,看自己的落处,不把别人的错误放在心上,不谈论是非的,。
那么“谁能向外夸精进。”自己身上的脏化掉,是应该做的,谁还能说向别人说我很精进、我很用功、我很了不起?他就没有这样夸奖自己的份,他从来不会这样。谁要是夸奖自己有功夫、有境界,他就是修行上的一种堕,修行上的颠倒,他不是正确的智慧。
“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我闻恰似饮甘露,销融顿入不思议,”
别人毁谤你,随他去,我们不要阻止,“从他谤,”他怎么毁谤就怎么毁谤,那么“任他非,”他怎么样说你不对,说你的不是,随他去,但“把火烧天徒自疲”,他把这火烧天,天能被烧红吗?烧得坏吗?烧不掉,他是会疲倦的,他会很累,我们很轻松,一点也不会累。
那么“我闻恰似饮甘露,”我听到别人的毁谤,别人的是非,那么好像饮到甘露水一样,很清凉,一点也没感觉,那就对了。所以“销融顿入不思议”的境界,把这些话、这些语言,在觉性中销融,顿入不思议境界,没有思想,没有议论,不再提这种话题,不再说这种事情,没有事,这就是道人的态度,对语言毁谤的态度。
“观恶言,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识,不因讪谤起冤亲,何表无生慈忍力。”
“观恶言”不好听的话,那么就是我们的功德,为什么?我们听到恶言的话心不动、平等啊,没有分别啊,这就是我们的功德,那么“此即成吾善知识”这校语言就成了我们的善知识,就是增加我们的道力,增加我们的福德,开发我们的平等性,就是我们的善知识,没有他的恶言,我们还不知道自己修到什么程度,会不会动心,有了这些话我们知道,哎,我们原来不动嘛,原来没什么事嘛,就成了我们的善知识。“不以讪谤起冤亲,”不会因为他们毁谤,分出冤和亲来,好人、坏人,是我的亲人或者冤家,没有,那么,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怎么能够表示无生的慈忍力呢?无生的就是本性,无生的那种慈悲的忍,安忍力,就是本体,无生不是修养的,是本性当中的慈悲的忍辱力,它是本具的,它自然不动的,不是克制,也不是通过某一种思维,它是自然而然不动的。
“宗也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非但我今独达了,恒沙诸佛体皆同,”
悟道的人透过重重境界,透过文字,透过世间和佛法,那么“宗也通,”宗是性地,本性;“说亦通”就是教理,就是显教。宗也就是密,内在的一种密印,那么“宗也通”啊,心地通达光明,充满着觉性的智慧。“说也通”,种种譬喻,种种言说,能够对机说法,种种的大乘小乘,种种祖师的那些言语,我们都明白,知道是起什么用,这叫说通。宗通与说通就是佛教的二轮,就是圆满了,圆融了。有的人的说宗通说不通那开口就乱道,说通宗不通,不能合于本性、印入本性,就会是说食不饱,还没有用。
“定慧圆明不滞空”这个宗呢,他体现在…
《永嘉大师证道歌讲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