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永嘉大師證道歌講要▪P5

  ..續本文上一頁說在當下體現的,體現他的作用,他沒有一個對立面,沒有一種就是說依賴的、依倚的東西,他是獨步的。也可以講,他的作用、他的智慧,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永遠是他自己的作用。

  所以說“達者同遊涅槃路”。但是前面講“獨”,這裏爲什麼講“同”呢?因爲證到覺性的所有的人都是一樣的,都是同樣的這個覺性,所以達者就是見性的人、證悟到的人,同遊涅槃路,同遊一個涅槃路。但是雖然同遊涅槃路,每一個人都走自己的路,都在自己的作用當中體現。所以說“調古神清風自高”啊,這個調是很古,就是從古到今,從諸佛菩薩到曆代祖師都是這個調,沒有兩個調。“神清”就是覺了本性以後,精神是非常的清朗、高雅,所以說風自高,風格自然高雅,他自然不會落在五欲塵勞當中自尋煩惱,他是超越一切的,。

  但是他如果入世,如果度衆生當中,雖然覺性不迷,但是他身體可能會辛勞,所以“貌悴骨剛人不顧”了,可能他的容貌會很憔悴,因爲講法,度衆生在塵勞當中和大家在一起,可能會勞累,身體會勞累,“骨剛”可能他的身體很消瘦。 “人不顧”,不顧就是說不了解,或者說看不起他,或者說,他不是和我們一樣嗎?也這麼憔悴,這麼辛勞等等,也就是說不能真地明白他。

  我們繼續講證道歌:

  “窮釋子口稱貧,實是身貧道不貧,貧則身常披縷褐,道則心藏無價珍。”

  修道的人,尤其是出家修道的人,他很窮,因爲他沒有在財富上發展,不是求財富而享受,所以說口裏面稱貧。“稱貧”說我沒有什麼東西,沒有什麼財富,我是很普通的人,我什麼都沒有,這個叫口稱貧。二是說他是一絲不挂的,他沒有什麼自我的執著放在心上,是他的謙虛的德,從來不表現自己。那麼“實是身貧道不貧,”實際上是身貧道不貧,身上沒有什麼東西,過叁衣一缽的生活,身上沒有多余的東西,既使在家修道也是一樣的,他不在財富上追求,如龐居士一樣。

  但是“道不貧,”道裏面有很豐富的智慧,很圓滿的功德,他具備一切的,是不貧乏的。“貧則身常披縷褐”貧呢?身上穿的粗布的衣,這是指過去,現代人因爲物質豐富了,不在意穿什麼,就是隨緣穿,隨緣吃,隨緣住,這些對現代人來講,不是大問題,只是他的心不應該住在這些方面,不應該住在穿、吃、用或者居住的地方,不應該這樣子,沒有這些東西。

  那麼什麼是“道則心藏無價珍”。道呢?他心裏面藏有,沒有價值的,無法評估的這個最珍貴的寶藏,在西藏來講就是意藏,心性裏有無窮無盡的寶藏在裏面含藏著,這就是大智慧光明、大圓滿的功德,法報化叁身,五種智慧,都在裏面包含著,這是修道人對貧富的態度。

  “無價珍,用無盡,利物應機終不 ,”“叁身四智體中圓,八解六通心地印,”“上士一決一切了,中下多聞多不信。”但自懷中解垢衣,誰能向外誇精進。“

  這個無價珍,是我們心靈中的寶貝,那麼是用不盡的,盡未來際是用不盡的,一切的作用都是它的體現,而我們的作用是隨緣的,自己沒有作意,自己沒有作爲,是應因緣而變化,所以禅中講了一個字“機”,叫機緣,就是我們的作用處的,它是隨緣而變化,沒有固定的東西,那麼所以它是應用無盡,衆生的一切就是它的作用,衆生需要就是它應化的地方,他沒有說我一定要哪個淨土去,我住在什麼地方,他是沒有的,而是應緣而現的,緣盡了,他就消失了,緣顯了、緣來了,他就出現了。

  所以說他是“利物應機終不吝。”“利物”物就是衆生世界一切的衆生,他利一切衆生應機而用,你需要什麼,他給你什麼,而給你的都是寶貝,不會把不好的給你,給你的是智慧,、是福報、是莊嚴、是平等、是加持力,給你安心,給你指向正確的道,他給你的是最好的寶貝,應機的。不是說我有東西給你,實際上道人是沒有東西的,但是他又有無盡的家藏,他自己沒有覺得什麼,所以說終不吝。他不會悭吝,他不會說這個法是我的,這個功德是我的,這個能量是我的,我給你可惜了,白白浪費了,或者我有漏掉了,能量損掉了,他不會,他最累最苦,他不會吝惜這個,他是遍施法界衆生,你需要就拿去吧,只要你好就可以,道人的態度是這樣的,而只有這樣的態度才能成道,成了道,他自然會這樣做。如果他說這法是我的,哎,我的加持力,加持你們就可惜了,浪費了,他就不是證道的人,他絕對不是。

  所以說“叁身四智體中圓”法身、報身、應化身,還有四種智慧,法界體性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還有大圓鏡智,密宗講五智。“體中圓”這裏的體中圓就包括了法界體性智,“體中”,就是法界的體性中圓滿的,這個圓既是圓滿又是圓明,圓照法界,這裏面都包含著。

  “八解六通心地印,”八解脫是佛教裏面八種的解脫,在八個方面獲得解脫的。“六通”,六種神通之用,“心地印”,都在心地當中印現出來,不在別處,不要執著于名相,執著于它的差別,一切一切的功德都是心地的作用,心地中的顯現,它沒有一點奇特,它能隨機而現種種的功德,種種的妙用,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印有二種意思,一個在你的心地中去印證,去印合;第二種意思是印現,千江映月,印章也是印,印合也是印,這裏有回印的意思,這個印是心地與宇宙的道相印了,和衆生相互了解印了,它會自然體現出它的功德來。

  “上士一決一切了,”上士就是根機相當好的人,有菩提心的,行菩薩道的人叫上士,上士一決,他只要一決定,他一切都了脫了,他只要悟到本性,只要明白真實的道,他一切就了了,他就沒有後事,沒有後面的一些等等的疑慮,等等的障礙,等等的想法。他不會說,啊呀,我沒工作,我沒房子住,我怎麼啊?我將來要不要結婚、我死了到哪裏去?這些問題,他一概沒有,如果有的話,他不行,他沒有真正的決定,沒有真正的明白。

  “中下多聞多不信。”中根下根的人他聞聽了很多,而且他的道理不是他所需要的,都是書裏看來的,別人所提的問題,他都去了解學他不該學的內容,聽了很多東西,但是多不信,信不入,因爲他的叉路太多,思想太多,反而不能歸一。我們佛教講“萬法歸一,”消融自性,那麼他就有個承當的地方。如果你的知見太多,學得太多,就散亂了,理解就散亂了,無法肯定承當,也就是不能圓融歸一,你就信不下來,老是受別人的影響,受文字道理的影響,定不下來。

  所以這是講上根的人能夠肯定相信,承當後去體會,就可以了,中下的人他沒有辦法信入自性,那麼諸佛菩薩出世,他先度上根的人,後來旁帶中下。淨土宗也是這樣的,接引上根,旁帶中下的。佛祖都是這樣做的,看他們自己的緣份,他跟得上來,就上來,跟不上來,就讓他慢慢反複變化,但是一生一生會提高一點,很慢的。

  “但自懷中解垢衣,誰能向外誇精進”修道的人,他只要把把自己的髒衣服解開,清洗幹淨,就是修道人的爲人出世,修行用功的下手處,他是這樣做的,從來不看別人的缺點,看自己的落處,不把別人的錯誤放在心上,不談論是非的,。

  那麼“誰能向外誇精進。”自己身上的髒化掉,是應該做的,誰還能說向別人說我很精進、我很用功、我很了不起?他就沒有這樣誇獎自己的份,他從來不會這樣。誰要是誇獎自己有功夫、有境界,他就是修行上的一種墮,修行上的顛倒,他不是正確的智慧。

  “從他謗,任他非,把火燒天徒自疲,我聞恰似飲甘露,銷融頓入不思議,”

  別人毀謗你,隨他去,我們不要阻止,“從他謗,”他怎麼毀謗就怎麼毀謗,那麼“任他非,”他怎麼樣說你不對,說你的不是,隨他去,但“把火燒天徒自疲”,他把這火燒天,天能被燒紅嗎?燒得壞嗎?燒不掉,他是會疲倦的,他會很累,我們很輕松,一點也不會累。

  那麼“我聞恰似飲甘露,”我聽到別人的毀謗,別人的是非,那麼好像飲到甘露水一樣,很清涼,一點也沒感覺,那就對了。所以“銷融頓入不思議”的境界,把這些話、這些語言,在覺性中銷融,頓入不思議境界,沒有思想,沒有議論,不再提這種話題,不再說這種事情,沒有事,這就是道人的態度,對語言毀謗的態度。

  “觀惡言,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識,不因讪謗起冤親,何表無生慈忍力。”

  “觀惡言”不好聽的話,那麼就是我們的功德,爲什麼?我們聽到惡言的話心不動、平等啊,沒有分別啊,這就是我們的功德,那麼“此即成吾善知識”這校語言就成了我們的善知識,就是增加我們的道力,增加我們的福德,開發我們的平等性,就是我們的善知識,沒有他的惡言,我們還不知道自己修到什麼程度,會不會動心,有了這些話我們知道,哎,我們原來不動嘛,原來沒什麼事嘛,就成了我們的善知識。“不以讪謗起冤親,”不會因爲他們毀謗,分出冤和親來,好人、壞人,是我的親人或者冤家,沒有,那麼,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怎麼能夠表示無生的慈忍力呢?無生的就是本性,無生的那種慈悲的忍,安忍力,就是本體,無生不是修養的,是本性當中的慈悲的忍辱力,它是本具的,它自然不動的,不是克製,也不是通過某一種思維,它是自然而然不動的。

  “宗也通,說亦通,定慧圓明不滯空,非但我今獨達了,恒沙諸佛體皆同,”

  悟道的人透過重重境界,透過文字,透過世間和佛法,那麼“宗也通,”宗是性地,本性;“說亦通”就是教理,就是顯教。宗也就是密,內在的一種密印,那麼“宗也通”啊,心地通達光明,充滿著覺性的智慧。“說也通”,種種譬喻,種種言說,能夠對機說法,種種的大乘小乘,種種祖師的那些言語,我們都明白,知道是起什麼用,這叫說通。宗通與說通就是佛教的二輪,就是圓滿了,圓融了。有的人的說宗通說不通那開口就亂道,說通宗不通,不能合于本性、印入本性,就會是說食不飽,還沒有用。

  “定慧圓明不滯空”這個宗呢,他體現在…

《永嘉大師證道歌講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