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永嘉大师证道歌讲要▪P6

  ..续本文上一页定上,定体不动,就大定,那么慧呢?体现在说上,慧照,知道众生需要什么,知道佛的讲这个话的意思是什么,他是圆明。圆明,我们常常讲,不是要一个境界很大,很辽阔,很圆,很光明,指你的宗也通,说也通,这是圆明,在理、在事,在种种境界当中,你体现了宗说不二的道,体现了定慧不二的道,这个才是圆明,这是真正的圆明。所以说观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到最后圆明,就是指这个圆明,就是道,就是圣人境界。所以“定慧圆明不滞空”,他不会停留在空上。为什么这样讲?他是活泼泼的,从定体上去大用的,要朗照的,圆明照了,一切无碍的,就是道用,证到圆明就是道。定慧圆明后呢?不滞空,就是用,有无穷无尽的用从这里出来,所以“非但我今独达了,”这位永嘉大师讲,不但我一个人通达、了悟,了证这样的境界,而“恒沙诸体皆同”都是这样的体,都是定慧圆明的体,恒沙诸佛都是这样的,也就说他证到这里与诸佛不二的,都是如此。

  “狮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龙寂听生欣悦。”

  狮子吼,指佛说法,像狮子吼一样,百兽惊伏,是无畏之说。为什么?因为诸佛或者证道的人,都是从定慧圆明里面说法的,所以说无畏说,决定是没有错的,决定是没有畏惧的,决定能够指出真理,破除邪迷,决定有这样的作用,所以是无畏说。

  “百兽闻之皆脑裂”,脑裂,就是把他的知见,把他的执着破裂了,破开了,这也表示很多的含义在里面,就是说一个悟道的人,证道的人说法,那么能够破人的执着,破他的知见,破他的颠倒,破他的无明,让他开显本性的功德,所以说脑裂。因为人有大脑,大脑思维都有执着,大脑剖开了是心灵的光明,心灵是不依大脑的,超越大脑的,是个形容,也是这样的含在里面。

  “香象奔波失却威,”像是代表着大乘,大乘的菩萨道行,这奔波失却威,大象是奔波,为什么?行菩萨道啊!在众生界,菩萨像大象一样奔波、劳累,弘法利生,他本来觉得自己很不错,但是在本性的道上来讲,他反而失去威了。为什么?因为他这个种种的作为,在这个道上被消融了,不要你执相,要你不取众生世界的种种功德相,不要认为有所作为,所以说失却威,大乘的菩萨道也歇下来了。

  “无龙寂听生欣悦”天龙指禅的心,不是指天上的龙,他这个天龙,能够腾空而去的,只是不入有为的人,三乘都超越的人,就是指禅悟之人。天龙寂听,无念而听,无生而闻,无所作为,他是寂听,寂就是体性,寂是无生的体性、是显现身心,心花开放,非常开心,非常喜悦,自己很相应。所以说,他是脱空而显的一种天龙,所以说画龙点睛也是个意思。

  “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

  他指自己走过很多的江海山川,为什么?参学善知识,涉猎了很多的山川人物,这是古之修道的人都要去参学的,故百城烟水,寻求善知识,所以寻师访道,为了参禅。

  “自从认得曹溪路”自从永嘉大师到了广东,拜见到了六祖大师,得到了六祖大师的印证,这样之后,他是了知了生死不相关,生死和他没关系,也就是他证道了,再也不为生死而烦恼了,不是为了修行而行了,这一道事情,他都了结了,出来了,超越出来了,从此之后怎么样呢?

  “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纵遇锋刃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我师得见燃灯佛,多劫曾为忍辱仙。”

  就是从此之后,走路是禅,安坐也是禅,这个禅就代表我们的本性,就是说它没有固定的修行方法,他一切都是道,都是禅,和行住坐卧的形式没有关系了,和固定的修行方法没有关系了,

  “语默动静体安然”无论语、无论默,无论动,无论静,体性都是安然不动。这个体就是道,证到体性了,所以说“纵遇锋刀常坦坦,”有人说,你平时在山里面,那么优闲的生活,当焚是可以做得到,那么到大事来临你怎么办呢?他说纵遇锋刀挂在脖子上,心里也是坦坦,也是闲闲,也是无为,也是不动的。那么“假饶毒药也闲闲”别人毒药给你吃,也闲闲的啊,喝就喝吧,有什么呢?心还是不动,这就是叫考验了,意思说证道的人,他真正的在这个事情上要这样体现,才是真正的道。那么“我师得见燃灯佛,”他这里指的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过去见到燃灯佛,多劫以来呢?曾为忍辱仙,意思指多劫个过来,曾为忍辱仙。

  “几回生,几回死,生死悠悠无定止,自从顿悟了无生,于诸荣辱何忧喜”

  那么这是指自己了,几回的生,几回的死,那么为了修道,经历了很多人生。前面讲释迦牟尼佛也是多劫修过来的,我也是这样,“生死悠悠无定止,”生死悠悠,不知哪一年哪一天才结束,不知道的,但是我自从顿悟了无生,自从顿悟以后,“了无生”没有生死,只是本性的随缘的作用,所以说“于诸荣辱何忧喜”。于,对待一切荣辱有什么忧虑?有什么喜悦?没有了,意思说世界的世态炎凉,人生的种种变化,对他没有什么影响,这就是道人的体悟,证道的地方。

  “入深山,住兰若,岑 幽邃长松下,优游静坐野僧家,阒寂安居实潇洒”

  他说我从此之后啊,证了以后入深山,就是无事人,住兰若,住茅棚里面很清静,“岑 ”,就是说很高峻的一个山;“幽邃”,很深很深,在长松的下面,在住那么幽静的地方没有世俗的事情,是那样地“优游静坐野僧家,”我非常优游、自在,无牵无挂,无心无事,那么静静坐在野僧家,走也可以,坐也可以,很潇洒,很自在,所以“阒寂安居实潇洒”。就是寂然无声,心中无念无事,非常清净的道用当中安居。安居表面上指深山,其实他是形容道人的心,就像住在深山一样,非常幽静,非常自在,实在是很潇洒,的确是这样的。

  “觉即了,不施功,一切有为法不同,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

  指他自己证道以后,就是说要做功夫,一觉就了,当下就脱,妄念起来,一觉就了,“不施功,”不要再施一个功,“不施功,”不要想到我要用功,我要觉照,不要再起这个念头了,一照就了,没有了。

  “一切有为法不同”,一切有为法很多很多,都是不同的,不要执着于有为法,有为法永远没有止境的,永远学不尽,永远用不尽,他是流浪的,他是生灭法,那么比如世人,他要住相布施,肯定会生天福,执着有我相,有物相,有对象,三轮不空,那么会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箭射向虚空,最后还会坠下来,还会落轮回,是这样。

  “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争似无为是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射。”

  力尽,箭还要坠下来,招得来生反而不如意,一个人百万富翁,亿万富翁,享受惯了,结果变成了穷人,下来拉,他很苦,非常的烦恼,原来的生活习气带过来,但是又没有条件,所以:“招得来生不如意,”甚至造业,造业以后呢?堕三恶道,那么“争似无为实相门”,哪里比得上无为的实相门呢?不要求有为,只要无为实相门。

  “一超直入如来地” 一超就顿入如来地,和如来是一鼻孔出气.同一个道证.同样圆满成就.。其实我们的本性和如来是不二的,一体的。所以说,只有这个无为实相门能够顿入顿证。

  “但得本,莫愁末,如净琉璃含宝月。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

  “但得本,莫愁末“就是明心见性,就是体悟到,我们的真心本来就是寂照不二的体性。定慧圆明这个是本,末呢?神通啊,福报啊。其他的缘分啊。这些都是末。所以我们的心要体悟到什么样呢?净琉璃,含宝月。清净的琉璃,透明的,含着宝月。宝月就有定慧啊。宝月就是我们的智慧郎照,琉璃代表我们的定体的清净不动,空灵的不动,不动体中现起的空灵而朗照的光辉。能够照耀一切。就是这个比喻。这就是证道。指证道的人就是这样的。然后呢?他照出来的一切万物都是这样子的,虚明而显现的。

  “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既能够解得如意珠,这个解不是理解。由解脱而证得、解开,也可以说是衣里面解开了这个如意珠了。那么”自利利他终不竭“这是没有止境的。

  不要为了一生的事,我这一生一定要做到什么,不需要的,时间是无穷无尽的,只要你这一生证到了,就随缘用吧。这一生用过了,来生再用,是用不尽的。不要为一生的事,匆匆忙忙的去用,不需要的。有的人说众生可怜啊,这一生一定要度他们,不需要的,不要执着,随缘而度,随缘而用,不要急于一时。如果有缘,根基成熟,他自然会相应。如果他不成熟,他还要受点苦,。还要一些反复的是不能作意的,不能有意去度众生的。

  “江月照,松风吹,永夜清宵何所为,佛性戒珠心地印,雾露云霞体上衣。”

  这是形容证道人是怎么样情形,江月在照,江上的月照下来,那么宁静透彻,水中映着月亮,夜色当中一片宁静,松风吹过来,很清凉很清凉,“永夜清宵,”在这长夜的清净之中,道人做什么呢?何所为?“佛性戒珠心地印,”在佛性当中就是戒珠,没有另外的戒律,心清净就是无上的道戒,无上的清净戒,心地光明,映现万物。“雾露云霞体上衣,”这个大自然的一切就是你本性体上的衣服,像雾啊,露水啊,云啊,天上的霞,都是你体性上的衣服,他也是形容,一切万物都是你的衣服,是你的用,所以说妙用无尽,这是道人所证得的境界,它是形容的。

  “降龙钵,解虎锡,两钴金环鸣历历。不是标形虚事持,如来宝杖亲踪迹。”

  “降龙钵,解虎锡,”这是指过去如来释迦牟尼佛的时候,有一条毒龙很凶猛,佛以慈心三昧摄受他,结果龙化成象小蛇一样,就到佛的钵里面去,所以说降龙钵。“解虎锡”就是说老虎,听到这个锡杖一响,都能够降服,这是指道力,就是很威猛的老虎,很毒的龙,以你的慈心的威力、道力,起降服之用了,也就是道人之大用。

  “两钴金环鸣历历。”这是指真谛俗谛,能够…

《永嘉大师证道歌讲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