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必爲邪法所湮滅,學人豈可不察?若如淨明山人作法,世尊正法必亡矣!
---各人依不同的聖教量而起诤,豈非自毀佛法?若能圓會,則于理量可消,更于證量印入,則法法皆圓妙矣!豈不見涅槃追說追泯之會?
3. 既然淨明山人說「過在執已是而斥他人之不是」,爲何經典明明說阿賴耶識是真心,淨明山人卻說它是妄心、妄識,豈不是過在于己?豈不是過在于己執己「不是」爲「是」,而斥他人「是」爲「不是」?豈不是顛倒之行也?如是顛倒行,也難怪淨明山人會將阿賴耶識當作妄心、妄識了。又大乘密嚴經雲:「《佛說如來藏,以爲阿賴耶(識);惡慧不能知:藏(識)即(阿)賴耶識。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識),如金與指環,展轉無差別》,淨明山人豈可睜眼而說瞎話?因此後學以前就蹲請淨明山人好好讀大乘密嚴經、成唯識論不是沒有道理的,不知淨明山人是否真的去恭讀一番?待恭讀後再來言語也不遲,是耶?非耶?
---既阿賴耶全即真心,何必取二名?此乃執一廢余之妄說。
唯識早年巳讀,請明白仁者于唯識立論:“識性與識相的真妄義”來以自己的悟入述。
4. 1. 若于「于一切法中無須起分別抉擇之心而能了然明鑒無差」,是離念靈知之意識心所攝,何以故?不離能所故,不離有一法境及能知「無須起分別抉擇之心而能了然明鑒無差」之境,非是大集經所雲「無覺無觀是名心性」之真心也。
---真性無念之真智都不明,豈非亂破?無覺觀時豈是木頭?爲何無了然徹照之用?
2. 真心于一切境顯現,學人于參究中,一念慧相應而找到真心,是不離能所而找到真心,待找到真心時,卻發現真心本來離于能所。因此于一切境「無須起分別抉擇之心而能了然明鑒無差」,只是禅宗所說冷水泡石頭而已,亦是鬼家活計,亦是楞伽經所說:「意識境界分段計著生」,有何尊貴可言?因此淨明山人種種諸說,都落入意識心中,落入我所中。
---一念相應慧找到的乃是識解,一念脫落時才見真心,見真心時無真心可見,唯虛明朗照寂寂無爲,豈是冷水泡石頭?
---帶情見而論法者,必入邪僞!
1. ----今人入古則泥迹,禅人執言則立見,己是他非則蒙塵,活機不識則死守,破不應機則無智,傍依自舉則顛倒。
2. ----真明自性者見即無暇,一切都是真性顯現,不假道理言句,而直示妙智而舉示!
3. ---禅人若不自具智慧而依經作則,可謂真悟乎?又不能直顯智慧卻借經斥人,可謂明道者乎?
于分別、不分別而不之,不可以名名、不可以色色,一如無可指,不異無可陳,只如是而已!
5. 只見其文,未悉其旨:
既見色即見心,何處有色?
既心不自心,何處存心?
心色既無,何處可立?
既不立于色心,時人見個什麼?
則知一如無如,瓦解冰消而全然!
祖師豈有言乎、見乎?
6. 證法身本位者,始稱道人,安住一片清淨性光中,一動心即染覆,故有住于潔白地上不敢起身之說,所以說“甯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如能不怕染覆,于境緣中起大機大用,不斷練心,于動中不動,于染中不染,于衆生心中坐大道場,覺性明照,自他不二,在一切作用處,變化權示,方便無量,人謂之動,而實無動心處也。
此開他受用叁昧,中間有一段練心透境、起應妙隨的過程。
7. 叁滲漏:
覺性于意根顯了作用處不可落于淨染、聖凡、自他、空明等微細二邊之滲漏。
覺性于慈悲方便作用處不可落于逆順、苦樂、正邪、輪涅等微細悲情之滲漏。
覺性于語言應緣作用處不可落于智愚、法義、真妄、虛實等微細觀待之滲漏。
8. 于不動體上,巳了淨自心幻塵,但于入世作用處,正是大動大顯之時,故于機感動用中,仍有偏失不圓之漏,曹洞宗歸納爲意、情、語叁方面的界外之漏,即不帶煩惱性的落處。臨濟于作用處又有叁玄叁要之綱宗,皆是本位大機大用的妙動。
9. 知見多者遮說可卻其妄慮,心性純真者直示以令其開解。
10. 禅宗:遮說爲宗師的妙手段,直示爲宗師的一線道。
密宗:遮說爲印證的瑜珈風,直示爲印入的加持道。
11. 大圓之道無禅密!圓明之中無盡說!
12. 通達語言,明照機境,直心流出,不著古今。
13. 本有之用用即新新不已---不泥古今定則故。
本不離家家即不歸而歸---處處路途處處家。
14. 應深觀自心、體現佛法,非廣非深,朗照無礙!
15. 不見不除天真性
無上無下尋常心
16. 覺性于六根現量中自然顯現六塵境自知無礙、明徹遍了、不落痕迹。
17. 于教理回照自心本源者即直趨宗下,
于宗下研究文字道理者即淪落教下。
若能即教了教而智眼分明,于宗超宗而活潑自在,
則爲了手的漢子。
18.
中道者一切邊邪皆中正不二、圓融一體、不可思議之圓中,故天臺雲:一中一切中,無空無假無不中。
19. 悟證覺性巳與一切佛祖同印法界,巳得全體不二加持,今後隨方印證,開顯十度妙德,圓成叁身五智,即與佛無異!
20. 了欲之性本寂,不生欲見,不著欲受,身心明淨本樂,則自超欲境。
21. 此中有化轉的妙意,貴在覺性化照此欲之源,頓化爲脈中光能。
22. 于覺性一合妙相中,空樂不二而獨朗,全體一如,始證在欲行道之力!
11、 陰神---定中識陰出遊,純爲精神幻境,從心意妄覺産生。
陽神---見實執我而修定,攝精氣神成丹,從中脈出而化身變形,帶細物質能量,功成爲仙,但仍不離生死變異。
意生身---知我、法空而于未證法身前,由定光變現意根成意生之身,與陽神類似,但已悟空性,唯于現用時仍有分別執著,故須淨消意生方證法身,開顯報身功德,隨類應化。若滯意生身而起作意,即使以慈悲教化,終令自他皆滯化城,難超有海。
淨土生身---淨土乃佛圓滿功德所現,信願相應而往生者,即常在佛光之中而成蓮花上童子之化身,即與佛化不二,故得不退轉而成佛。
本尊身---觀修本尊法而證叁密相應者,便自成本尊身,具本尊一切功德,于法界中往來自在,與諸聖同住淨土,示現衆生心中,加持引導,令其伏惑開智而相應成就。
圓明身---無相圓淨,遍融一切,覺性空明,含無量德,常住本性淨土,自然隨緣示現,不同衆生所見各異,而于自性更無有異,唯一圓光無極,盡未來際無有窮時。
12、
天臺圓教判爲初信至十信之間相似即佛位,未證法身前的變易身。楞伽經分叁種意生身,皆從識性變現而立,非從法身本位而顯。
13、 人于叁關中由于沒有傳承者的指示與加持,
又兼教理未圓與菩提心未真,有可能産生叁
種偏差與叁種魔境,這在目前漢地行人中極
多,請各位根據實際情況一一指出偏與魔的
境界。
14、 叁偏:
1、見偏:以意解道理、指認妄知、死守一能爲見地,沒有真達離念超解的無見之見地,故爲見偏。
2、境偏:或入空性之境爲真而守此空無,或著靈明之境而作意用之,成空有兩邊分離境證,故爲境偏。
3、證偏:證一如不二之時,守此一證以爲究竟,並常用此變化,起意身、神妙,但于此中,得證之心未亡,故爲證偏。
15、 叁關叁魔
1、見狂魔-----知見攝入魔力,形成魔見狂論,謗叁寶、破因果、斷善根、斥正修,用種種理論破壞修行人的正見,玄說惑人、狂言驚人,亂評佛祖開示,使教禅密道出現混亂。
唯無見無我、無著無智能破,因超一切知見故。
2、境邪魔-----進入邪魔陰境,被神異、光影、邪空、邪靈、假佛、邪智、邪力、邪亂等所迷惑,並信以爲真,執爲勝境,住于其中,常行邪法,並以此惑人。入此者無論如何用功,皆被魔境所攝。唯空一切境,寂滅無爲,法爾無住,靈明不昧,不落一切能破。
3、證魔道-----因我、法不忘,修道力充,生起成佛作祖知見,並于出神中與人鬥法,欲降伏一切,而獨稱尊,此時于光明神用境中被魔所攝,自見自身化作佛,並顯相似淨土之境,于是自謂得道或某佛再來,于時現愛見慈悲相,說相似法,廣行教化,世人不知,求師傳法,信入魔力,結果皆失心智,困于魔境。唯以不著佛見、不立師見、不以道自得、不住功行道果境,則于不動法爾中而自無礙解脫。
16、 邪類出現人間必有叁種現象:
(一)說盡一切好話,讓人相信他(她)是世上最善良、最關心人類疾苦的人,但講善時必帶感情而使人著意而顛倒,講理時使人迷理的玄奧而失智,一旦破文字言說迷惑,便難以自拔。
(二)必以治病、化災、解難、滿願等爲實際上的誘引人上勾的方法,甚至令其見種種境界、開神通,並以見到自己的元神爲見性,並許以開悟、往生、成道等,一旦迷入,不由自拔。
(叁)以攝力控製人,令你佩服得五體投地,完全信服,一切聽從,然後開始出現奇特境界,進入神經分裂狀態,此時人體中的元神即被吸去,臉開始發黑,人不久于人世了。這種人心目中只有師父,其它師父一概不信。而師父被邪持,則相信自己就是佛菩薩,是來世上救人的。
迷哉衆生界!境中被魔所攝,自見自身化作佛,並顯相似淨土之境,于是自謂得道或某佛再來,于時現愛見慈悲相,說相似法,廣行教化,世人不知,求師傳法,信入魔力,結果皆失心智,困于魔境。唯以不著佛見、不立師見、不以道自得、不住功行道果境,則于不動法爾中而自無礙解脫。
17、 一、了悟佛性本具一切功德,不于此心體外有所修、有所得,空覺明法爾圓成,自然體現,一任平常,佛亦不居,生無可度,其性無爲而顯了無礙,妙明天真而隨機方便,此爲禅門正道!
明正道者必了迹無爲、自在應化,更無自我的存在,亦無有爲利生的作意,一切出于自然。
二 、理雖明白,亦證空性,但不明法爾,于空性中起作意觀,現起帶妄功力與光明,並住于其中,不斷體現,形成一股極大力量,並自得、自居、自以爲善利天下,無意中被《圓覺經》中四相及四病所困,雖有加持、度化之力,但仍不免自高標榜,居于功境中而被魔持。此人一出,必能驚動凡夫心,以至于五體投地。但識著知爲禅門外道、正落于禅病中。
識神即中陰或現識,元神即第七識,即內自我,帶有命根氣的能量。
18、 理體淨,緣趣異,不了異,則被惑。刻意地稱揚自己與自己師父的善德,即墮自我標榜,
故意地輕毀其它宗派與他人的見行,即墮譏他惡事。
真正的佛門弟子絕不如此輕率行止,應對機而說法,
附佛邪外似言佛法實不明根本宗旨,言之必亂人心。
19、 外境不入,內塵不出,心如牆壁之不動,于不動時,覺照不昧,此際了然,可以入道矣!
20、 是你,是我,是衆生,誰也不是
是這,是那,是所有,什麼也不是
-----正可于不是處體達,“不是”那是真正的本地風光!
21、 爲有情,爲佛性,爲究竟,沒有爲什麼
-----那不是空寂無相、靈明不昧的時光麼?
22、 禅中不是我,平常不是他。有時了了明,無時在緣中!
(它不在外,也不在內,在了了分明時,在難以言說中)
------于無言說處,照了目前,牧牛去也。
23、 大海之中一杯水
------知
杯底脫落化無痕
------了知
24、 知是理到,了知乃悟到。知,還有這個在,了知,知與理全消。
25、
禅--全在應機而活用,不契機而示,則爲滯礙,故若能令人悟入,一切法皆可靈活照用,隨機而指點,並不可于言句、方法上分高低。
密--重上師、重傳承、重次第、重加持、重經驗、重相應,傳持之道全由上師引導深入、依經驗口訣而修,直到成就與上師同樣的證量。
教--弘宣經論、開演教義、教化人心、廣播正信、引導發心、圓解至理、明達修途、確立果德,因此教貴教化人心而不斷導入正行正果。
26、 走過了是誰的一關,就要看當下的“是什麼?”了,密密無間、清淨無爲地看這一念的當下,到底是什麼?
不向外問,不作理會,不起分別,直直地顯了這一念,是什麼?
27、 不妨今日臨機大活。----古今一轍!
28、 也許此時行人有許多個爲什麼:
本來清淨-----爲什麼還要覺照?
本無生滅-----爲什麼還有念起?
本來具足-----爲什麼還未圓成?
本無來去-----爲什麼不能一如?
本無身心-----爲什麼不了空寂?
本有智慧-----爲什麼不會機鋒?
本具神用-----爲什麼不開神通?
本明常照-----爲什麼不能遍知?
本來如如-----爲什麼還須安住?
一一透開,正可拔雲見月,明徹無惑。
29、 本來清淨-----爲什麼還要覺照?
答:即照無照。既無照體?哪裏有照?
合:淨鏡相輝!
本無生滅-----爲什麼還有念起?
答: 即念無念 念體即空,哪有生滅?
合:塵刹無盡!
本來具足-----爲什麼還未圓成?
答: 不了體相用,本無體,本無相,本無用,即體無體,即相無相,即用無用。
合:古樹新花開!
本無來去-----爲什麼不能一如?
答: 不了一切皆空,即無來體,也無去體,故不能一如。
合:不離親朋!
本無身心-----爲什麼不了空寂?
不了身心即空。
合:昧卻目前!
本有智慧-----爲什麼不會機鋒?
不了機鋒即空。
合:未達平常!
本具神用-----爲什麼不開神通?
不了無心而應即是神通
合:別有所求!
本明常照-----爲什麼不能遍知?
不了知知離知。
合:不識當務!
本來如如-----爲什麼還須安住
不了安住無安住之體,安住即空。
合:遊子歸家!
30、 此去不見風塵客,滿目青山無無見,
天然一幅本來景,獨賞水月歲自寒。
31、 禅理啓智眼,眼明而無可執之理,
事修達證悟,既證而無可修之法。
32、 心不存見,見起即頓了;
法不住修,修時本無修。
33、 祈願
34、 叁十初一心心不異
合眼開眼本來如斯
新舊無限只在目前
圓照了惑天真獨露
-----祝諸仁常住本位隨緣自在!
以教釋禅者死水難活
以禅化教者法眼洞明
禅以無言而善用活句
教以歸源而掃蕩文字
會言教之旨圓成智觀
了禅機無痕照用無滯
35、 自然安住,不須努力,
覺性與阿彌陀佛不二,
不取相,不立見,
煩惱起處當下化盡,
來去作用,
全然無爲,
如是即入念佛叁昧。
《禅網應機語錄》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