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尊曾经说过:修行好比
#123;琴,琴
#123;太紧或
#123;太松,所谈出的音乐皆不优美.唯有适中即是(中道).而修行亦复如是.
-----此中道为二边调适之道,非龙树中观道,山人所述为超中观之禅道。
生灭、来去、断常、一异,无非是人类存在的因素,众生分别执着而成妄,觉性转为无明,若能破一切两边之执心,则化无明为觉性光明,此光明法尔显现一切两边的境界与作用,方便称为“道性”,此性非名相可一表,故无可妄见,只是称性而妙用无边。
不一不异----一无一体,---至小无内,故不存“一”之体性。
异非异境------于差别境中,不存差别之见,故不存“异”之现象。
,于无一异中----即觉性光明。
,道性照了无边法界-----自然圆照无碍。
顶礼老师:
开悟指的是悟到了什么?如平时说的小悟无数回,大悟十八次。他们也是一种开悟吗?他们之间又是什么关系。悟到什么程度才算真悟,不再迷惑。不再生死。悟后还有迷的可能吗?请老师开示!
答:悟知真如缘起中道不二的道理是“理悟”或叫“解悟”。
悟入空寂灵知觉性之体的现量是“体悟”或叫“明悟”。
悟达空明不二妙圆遍照的果量是“彻悟”或叫“证明”。
一次一次地明白理体与事用称为“小悟”。
顿了一真之中心境、事理、圣凡、迷悟之不二称为“大悟”。
彻达一切诸法无非称性而现、现而全是妙明之德用称为“彻悟”。
如悟而未证都有迷失的可能,故生死依旧,若证悟觉性全体大用,则不妨于生死中得大自在!
“知”与“证”的差别:
1、喻明:知矿中有金为“知”,掘而得其用为“证”。
2、悟灵知妙性本有为“知”,于根尘一切处全体显现大用为“证”。
3、“知”者业识习染未净时的领悟根尘中的佛性,“证”者尽净微细习种,透出圣凡一切障碍,于生死、涅槃而自在变化。
于“知”而“了”其知,知了则照用无滞而达证。“证”融“知”而无痕,“知”离“证”则非真知。
如夜明珠暂埋土中,出则依然照耀。
若能彻底消融根身,则更无埋入之时,自能透出一切,显照无碍。
任何知见立知都有矛盾,空有性相显密诸说也有极大差别,实本无定法,各据本位之智眼,称性发挥,应机说法,方便引诱,令自开智慧,自见本性而已。因此不必入世尊言句中妄辩对错,更不必带有个人的情绪,应发挥自心的光明以自己的语言而利众。
其中应知:
1、佛依二谛说法,即对立矛盾的圆融。
2、差别的法用,乃契理契机之必然,故于众生份上难以圆一切而成一致之论。
3、阿赖耶识乃真妄和合,在凡则为妄识,在圣则为真性,但转其名,实不异体,故辩者未圆会其宗。
4、论辩以发挥妙见为本,而不可指责对方,故言不能触,而以智消融之。
从成就者体现众生之妄执的阿赖耶识,全是真性,但立识的目的却是为了破妄,因识中含有染污种子故,有能藏所藏的对立故,有执此为我的固见故,所以要转识成智,化妄归真,一旦净除染性,则当体即是妙明真心,本来不二,却有迷悟、真妄之别,故于达人份上识性即是真性,若未了达,则须除却识相迷执方显真心。由此可知,圣人随方立名,应机施教,本无实法予人,故若能了达真义,何妨异名并说. 染污的浊水-----阿赖耶识----带妄----现妄业相。
除污的净水-----妙真如性----全真----现功德相。
圣见众生浊水中净性----阿赖耶识即真性----示以复净之道。
凡见佛言执妄即是真----阿赖耶识仍染污----迷而不得归真。
若悟佛法不在名相而在开智眼而复净性,则必知佛言的作用之旨,会旨归宗,无复辩矣
告二位仁者:各各自看自心:当下之用是真心是识神?如何体现?说话还用分别之意想吗?何谓妄识即真?何谓立一真字即过生?
道人唯观自心,若非机缘,何得妄语已是而他非?一立对错,早失身丧命去了!
后学见状,不发一语,净明山人会么?
----枯!
如果不会,后学抚掌,会么?
---欺!
如果不会,后学喝茶,会么?
---倒!
如果再不会,后学一路打趁净明山人,会么?
---惜.
不会?后学丢下棒子,会么?
---粘!
还是不会?后学见此,只好摇摇头,径自走回方丈室了。
---痛!
以上七重公案,供养净明山人。也请净明山人,除却佛经祖语,发挥自己真实见地处。不过后学先叮咛净明山人:明暗双双的时节,有真、有妄,真妄和合似一,可要分清楚才是,可不要囫囵吞枣,真妄不分,到那时候,后学只好摇摇头了。
----禅海石火!
明白仁者欲以意会禅,却不知禅若意会则坠,又欲以经教证明,又再落名言之中。既不了禅机之妙,又妄生评判,故知不但不明禅,且于教与禅的不同风格、悟与机的不同体现都未弄清楚,故开口必障人之慧目。
如真明白请发挥山人所答一字禅的妙指!
坏禅道之法:
以佛之言破佛言
以繁复义破净心
以境界限定智慧
以经验鉴别活机
以公案套用现实
以执见增益狂慧
以诤论引人颠倒
以神秘摄入魔境
以实法令人住着
以乱破使人退失
以自举令人盲从
以死文字污正眼
以教派局限真行
以现成句定纲宗
---山人:禅宗与教下不同,贵在当机照用,若将禅无目的地讨论辩诤,就会失去禅的不立文字、不涉教相、直指人心、引导开显的风格,令入谈论义理,妄生是非,仁者与净堂之诤不知使多少人感到茫然与累。
1.禅宗公案里有证悟祖师的开示以及错悟祖师的开示,若不告诉学人此中差异,学人如何分辨错悟祖师的邪知邪见?若不知道错悟祖师的邪知邪见,又如何建立禅宗的正知正见?若无法建立禅宗正知正见,很容易被错悟大师所笼罩,导致所修、所证与佛相悖。若真是如此,学人将轮回生死永无出期,乃至大妄语,未来世受无量苦报,能不慎乎?
----若仁者能证悟通达诸祖开示,那就不必引文论辩,应一一披露心智,发挥妙能,于诸众生错解处,一一消解化归,令自性本心而不被祖语佛论所惑,照天照地,何必以未尽之智执区区之文义而妄生诤论?见人之过亦即已过,故应方便引导,令入性地真智,若未到智光圆照,专为辩诤而用,岂非佛门外道?
----祖师机用无尽,善参于自心则可,若借此来辩论则有过失,何况智未过人,德无摄人,言未方便,使人不能接受,且真妄一体,唯用心有异,悟人不离根识,只透出声色而灵妙无住,此中有何言句与实法可得?
禅不能应机,行不能圆明,言不能超然,禅道亡矣!
----应机则智开于无边法界,善用则境显于无量妙用,一真赅佛祖而无余,圆明照当机而无差,性地具本有花果,借法流灌清净智水,众生入此门而真机开发,个中无知见与妄立,仁者知之乎?
山人本无法,应机而有说。
汝见如山高,知见似海深。
佛经火生光,祖语尘外垢,
吾心本有智,何须负山海?
算沙徒自困,再来困世人,
如是颠倒行,何如化无痕?
破阿赖耶的染污性而不能开显识体真如净性,则名邪破,因不能令人证入如来藏本具功德故。但仅对凡夫确立阿赖耶的真性,而不善化分别染污的习气,则名偏提,也不能令正视目前实际识中蕴执。
二位代表了相反的立场,但都是佛所说义,如能圆融观待,善转不二****,则可应机说法无碍!
1. 既然唯识之性本真,为何「妄尽而真亦不立」?难道佛所说唯识之性-真心如净明山人所说是虚妄的?若如是,则堕入断灭空,是断见外道。
---若于本真中生一“真”见者,即堕魔窟!
2.既然妄尽而真亦不立,为何后时可以「悟真性」?前后文颠倒,岂不怪哉?
---岂不知悟于真性无性之妙旨?
3.既然悟真性一真一切真,所有一切法都从真心起,亦即一切法都是的真心体性,为何净明山人说它「无真无妄」?若说它是「无真无妄」,那佛说法49年岂不成妄说?
----何一法而不真?唯万法皆真,故无一真性可得。
4.最后,听吾偈言:「悟前说真妄,悟后妄亦真,知妄从真生。从此用真妄,利乐诸有情,生死无穷尽。」
---破偈曰:悟前舍妄求真,悟后真妄双泯,法尔圆现无碍,随机变化莫测,无度而度化无尽,无生而生生妙生。
2. 1. 语言是真心所生、所显的法,由个人七转识分别而形成诸有情共通的符号,非是心灵的符号,莫错会。
---禅人以识来论体量,便多一层见垢,因不知八识皆心灵也,唯功能不同而已!
但以唯识论禅必堕知障!
2. 因此证悟祖师所说话语,直示真心,非是语言就是真心本体,但不离真心本体,非一非异故。对证悟祖师而言,话语直示真心,非常亲切。对那些以意识心思维解知的大师等而言,因无体验故,只能用笼罩语笼罩初机及无正知见佛子而已。因此对证悟祖师而言,并无诤论,唯有意识思维解知之未悟之人才有诤论可言。此尚且如此,况明心见性乎?
---若生二见岂是悟人?草木一一真如般若,何况智光之语言?棒下之机不识,妄以识情论法,可怜愍者也!
3. 1.诚然佛语祖言有何过失,但祖师有证悟及未证悟之分,岂可含糊笼统一笔带过?若不从证悟及未证悟祖师言语中体会其中差异,学人将如何分辨真假善知识?又如何增长自己差别智?
----你是否胜过历代祖师?而妄生评判?真正善知识善用方便而引导众生,何可令入历史的诤论中而徒乱其心智?
2.诚然各人认识不同又有何过,不过后学却要问:各人认识到底有没有符合世尊圣言量及圣教量?若不符合世尊圣教量及圣言量,佛弟子应摧邪显正,否则滥好人不加简择,世尊正…
《禅网应机语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