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网应机语录▪P2

  ..续本文上一页,非事相之斋也。禅者往往寻迹得本,即相悟宗,故借诸相而明心地,心明则相即非相,而又不妨无相而方便示相,此正禅者妙说也。

  信州,鹅湖大义禅师,唐宪宗诏入麟德殿论义,有法师问:“如何是四谛?”

  师曰:“圣上一帝,三帝何在?”法师无语。

  -----此大义禅师以世间帝王而之帝而破四谛知见的禅说,使惯于佛理的法师顿失所守,故有破转之用。

  禅人悟理不难,而如实证入不易,其中关键之处乃是认为一悟便至佛地,更无悟后觉照化习、了缘消迹的过程,结果执着于禅悟知见,狂枉放任,一切身心作用,仍然凡夫模样,三业不净、五智未开、虚明未显,反以为从此无事,不知此病一生,即断悟后真修之路,未彻法性之化转之妙能,故百年之后依旧轮回凡夫。

  照体独立,心境一如,知之即了,了而无心。

  禅宗的修学,是非常严格的,是不落次第的,如果不是这样,就不堪称为「禅者」。

  -----禅的本旨确无次第,故称理而说,众生即佛,本无二致,但于实际之中,却有无量差别,故佛祖有应机之垂示,而行人有悟证之方便,若离此机用,何有言说?

  ------悟入化习之过程,并非次第而修证,乃是觉性妙化之用,故古德有:“顿悟须同佛,多生习气深”之说。

  佛性常如如,非关悟不悟,因悟达净用,不悟逐迷情。1.末学最近遇到一些是非不分,只想与人在口头上争辩的意气用是的学佛者,末学要如何处理才能够圆满

  

  

  ----应心平气和地运用智慧一一勘破其要害处,令其自知理短,尽量少引经论,应以灵活的语言显示真正的佛法。

  2.为何现今有那么多学佛者都只喜欢与人做文字上佛法的争辩,但对于真正能深入体会佛意的修行者却很少呢,对于这些人要如何的引导他们才能比较圆融

  

  -----这是佛法普及、文字太多之故,如能以更妙的文字来化解世人对文字的意解,使之悟入自性,再安住于真修之道中。因此你一定要开显活泼的文字风格,使人人见而爱之,方能起到引导的作用。

  3.假如遭遇到禅门的狂徒,要如何去解决呢

  因为末学常常在网路上遇到一些禅门狂徒,动不动就造口业毁谤别人,本人曾在讨论时被这种人骂下地狱,去死之类的话语.

  假如遇到这种狂徒时,要如何做才能处理的比较圆满

  

  -----这种人不可与之论理,因彼等无诚心故,若要破他,应善变化莫测的禅机,并于此不立观点,随机扫荡,使彼无可攻击的落处,由是狂心顿息而知道妙。

  仁者已悟性理,圆通法义,并有护教利生之大心,但未消融一切,故言存己意,未了妙显之道,故不能随机变化,望能空明朗照,任运流布,使无法之法印契无间!

  破【生死不惑论】

  能见闻觉知之性称为本性,本性不曾有生灭,时间亦不曾有间断,

  ----见性无性,无名可名;无生而生生不已,不灭而灭灭无间;无时间相,流变无穷。

  地水火风四大的聚散与环境的变化,此种现象称之为生死轮回。

  ------觉性五光法尔具五大法界,显现万有,不离当体空明,故于生死轮回而变化自在。

  若从本性来看生死轮回是幻生相,本性不曾有生死轮回。

  -----觉性圆含,宛然妙显,故无角度可看,无幻相可见,本性与生死而不异。

  唯众生妄认四大为自身相,见闻觉知触境而生六尘缘影,妄为自心相,

  -----若见众生之见,言尘缘之言,妄论虚相,即为背触之谈,于真性中本无此事。

  至此流转于生死中,是名为无明。 仔细思维,生死与无明实同为幻生相,

  ------生死即涅槃,无明即真明,不可起于思维,不必幻中认幻。

  非实有。 故圆觉经曰: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

  ----非不实有,故无明者,即真妙体上所显也。

  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

  ----无梦无醒,如如本际,无得无无得。

  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若了众生即非众生,无生不生中,何存妄见之心、何名轮转之义?

  行者了达此事,即名出世间,

  ----了达此事,只生知见之理,于妄见中建立出世之情,若真了者不出不入,不了而了。

  不违世法,亦不为世法所障,日理万机,不为世事所囿,日用而平常,

  生而不为生惑,死而不为死苦,谈笑于生死之际,游戏于世出世入之间,

  ------无世法可违,无障碍可障,妙机无穷而不理,世事纷呈而妙显,不居平常之心,无生无惑,无死无苦,不以谈笑为高,不以游戏为得。

  凡不为凡惑,圣不为圣迷,身虽在世,心无世出与世入,万般皆自在,

  逍遥于生死之外,即是修行功夫。 本性不曾有生死,

  ----本无圣凡,岂落无惑,无在世之身,化为光明故;无住空之心,出入无碍故。无万般之自在,无逍遥之心在,无功夫可修,常有生死而妙性天然。

  生死与无明皆为眼翳之所见,能保任使之不妄认即名修行。

  ----不存诸见,不落保任,本然一真,无行可修。

  古德云:行不动尘,言不惊众,澹然安闲,常行恭敬,始堪保任,

  ----大动其尘,大惊于众,不得求闲,不生敬意,无法保任。

  于一切违顺境界,心不动摇。

  ----行于违顺而心恒动而无违顺之染。

  

  动念即乖啊!哈哈!

  ---法身大动于法界,故报化有无边之显现,一尘一沙皆妙明中显现之妙动也,非动念之动,更非不动之不动,若达大动不动之旨,始了禅妙!

  本性非关有`无, 但处缘即有见闻觉知, 无生即无灭, 何来无生而生生不已,不灭而灭灭无间

  本无时间相, 但为惑于生死者说, 若得觉悟者, [当下]亦不存在. 

  ------本性中法尔“无”而又法尔“有”,缘即本性,故无处缘之对立,亦无见闻觉知之假名,无生无灭仅为体量,生生不已方是法尔妙显之相用,于相用中万法又灭灭无间、刹那化尽,不离不灭之性。于中亦不妨于时空无尽法界的差别,故曰:何期自性本具万法。

  不知山人所云,,主题文意指出,误认四大为我身, 故随四大的聚散,妄为自己的生死轮回.

  若不妄认四大之身, 何有生死轮回

  

  若要讨论则请针对主题,不要谈那些不得要领之论, 请用大家都能听懂的文字来讨论.

  ----因你妄见众生之轮回,故反显轮回皆本性之妙境,所谓众生常住涅槃,更无涅槃者。

  为解[生死之惑],指出生死之弊, 妄认之因, 论虚以显实,以除[生死惑], 山人不解众生即是佛, 六尘本清净, 何可言

  何不可言

  

  -----言中无言,妙在应机,机尽无言,故须了之。

  山人之言差矣!本无无明,故亦无无明可尽,岂是无明即真明

  

  仔细思维,生死与无明实同为幻生相,非实有。故生死即涅槃,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你若悟无明即真明,则必不立真见而逐妄情,因无明之妄当体即真故,如果须破无明见真明者,岂是了手好汉、宗门正眼?

  -----佛说四十九年未曾说着一字,何况圆觉?觉即了经,岂可执文成义?无生岂有意?本空即诸法,法立于心岂是清净?法生于见岂是解脱?故妄不在法,而在见、执之心也!

  请平常人连起来一读:

  了达此事,只生知见之理,于妄见中建立出世之情,若真了者不出不入,不了而了。

  无世法可违,无障碍可障,妙机无穷而不理,世事纷呈而妙显,不居平常之心,无生无惑,无死无苦,不以谈笑为高,不以游戏为得。

  本无圣凡,岂落无惑,无在世之身,化为光明故;无住空之心,出入无碍故。无万般之自在,无逍遥之心在,无功夫可修,常有生死而妙性天然。

  不存诸见,不落保任,本然一真,无行可修。

  大动其尘,大惊于众,不得求闲,不生敬意,无法保任。

  行于违顺而心恒动而无违顺之染。

  -----若于此时不化,形成坚固之见,佛亦莫救也!

  彻证不二之际,圆明十方,一切作用,都无非是法身本具之大能,此大能妙显一切万法,故十方世界恒于法身体性中大动、大变,无穷无尽,一切相即性也,若以为有一个不动之性的存在,只了得一半,未尽水即月、尘即佛也。

  山人所言, 全部在支持末学之论, 末学看不出山人立论于何处

  

  ---山人无立论之地!

  应机未必在无言,有言亦得,方名真自在 .

  机尽岂唯无言

  有言亦能尽,

  随缘应机, 有言无言, 皆得大自在.

  ----因仁者会得佛法,故欲大自在于言句之中!

  识本心者,有言无言`有念无念,总名不动念.

  若不明此义者,有言无言`有念无念皆名动念.

  ----山人无义可明,故不在动与不动里!

  言:[彻证不二之际,圆明十方,一切作用,都无非是法身本具之大能,此大能妙显一切万法,故十方世界恒于法身体性中大动、大变,无穷无尽,一切相即性也],其实也不须讲的那么高深,总说仅此一颗平常心而已,离此皆是幻,幻证`幻圆明`幻身`幻法`幻世界.

  ------可知仁者居平常心而起幻观矣!

  空谷绝音

  平怀妙寂

  山海月映

  天然一片

  八不中道的禅义:

  不生不灭----生处不生,灭处非灭,于无生灭中,道性恒显生灭变化。

  不来不去----来无来相,去无去相,于无来去中,道性自在来去无碍。

  不断不常----断而不断,常而非常,于无断常中,道性流变妙化无尽。

  不一不异----一无一体,异非异境,于无一异中,道性照了无边法界。

  来也有道,去亦是道,不来也是道,不去亦是道,是名**(中道).

  _______此师所释巳住于来去之相,因八不之旨乃在于破二边之相执而宛现觉性之中道。故有“来”不是道,有“去”乃至“不来”、“不去”也不是道。

  依据佛经所说的,世尊的中道义在于(适合).

  世…

《禅网应机语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