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網應機語錄▪P2

  ..續本文上一頁,非事相之齋也。禅者往往尋迹得本,即相悟宗,故借諸相而明心地,心明則相即非相,而又不妨無相而方便示相,此正禅者妙說也。

  信州,鵝湖大義禅師,唐憲宗诏入麟德殿論義,有法師問:“如何是四谛?”

  師曰:“聖上一帝,叁帝何在?”法師無語。

  -----此大義禅師以世間帝王而之帝而破四谛知見的禅說,使慣于佛理的法師頓失所守,故有破轉之用。

  禅人悟理不難,而如實證入不易,其中關鍵之處乃是認爲一悟便至佛地,更無悟後覺照化習、了緣消迹的過程,結果執著于禅悟知見,狂枉放任,一切身心作用,仍然凡夫模樣,叁業不淨、五智未開、虛明未顯,反以爲從此無事,不知此病一生,即斷悟後真修之路,未徹法性之化轉之妙能,故百年之後依舊輪回凡夫。

  照體獨立,心境一如,知之即了,了而無心。

  禅宗的修學,是非常嚴格的,是不落次第的,如果不是這樣,就不堪稱爲「禅者」。

  -----禅的本旨確無次第,故稱理而說,衆生即佛,本無二致,但于實際之中,卻有無量差別,故佛祖有應機之垂示,而行人有悟證之方便,若離此機用,何有言說?

  ------悟入化習之過程,並非次第而修證,乃是覺性妙化之用,故古德有:“頓悟須同佛,多生習氣深”之說。

  佛性常如如,非關悟不悟,因悟達淨用,不悟逐迷情。1.末學最近遇到一些是非不分,只想與人在口頭上爭辯的意氣用是的學佛者,末學要如何處理才能夠圓滿

  

  

  ----應心平氣和地運用智慧一一勘破其要害處,令其自知理短,盡量少引經論,應以靈活的語言顯示真正的佛法。

  2.爲何現今有那麼多學佛者都只喜歡與人做文字上佛法的爭辯,但對于真正能深入體會佛意的修行者卻很少呢,對于這些人要如何的引導他們才能比較圓融

  

  -----這是佛法普及、文字太多之故,如能以更妙的文字來化解世人對文字的意解,使之悟入自性,再安住于真修之道中。因此你一定要開顯活潑的文字風格,使人人見而愛之,方能起到引導的作用。

  3.假如遭遇到禅門的狂徒,要如何去解決呢

  因爲末學常常在網路上遇到一些禅門狂徒,動不動就造口業毀謗別人,本人曾在討論時被這種人罵下地獄,去死之類的話語.

  假如遇到這種狂徒時,要如何做才能處理的比較圓滿

  

  -----這種人不可與之論理,因彼等無誠心故,若要破他,應善變化莫測的禅機,並于此不立觀點,隨機掃蕩,使彼無可攻擊的落處,由是狂心頓息而知道妙。

  仁者已悟性理,圓通法義,並有護教利生之大心,但未消融一切,故言存己意,未了妙顯之道,故不能隨機變化,望能空明朗照,任運流布,使無法之法印契無間!

  破【生死不惑論】

  能見聞覺知之性稱爲本性,本性不曾有生滅,時間亦不曾有間斷,

  ----見性無性,無名可名;無生而生生不已,不滅而滅滅無間;無時間相,流變無窮。

  地水火風四大的聚散與環境的變化,此種現象稱之爲生死輪回。

  ------覺性五光法爾具五大法界,顯現萬有,不離當體空明,故于生死輪回而變化自在。

  若從本性來看生死輪回是幻生相,本性不曾有生死輪回。

  -----覺性圓含,宛然妙顯,故無角度可看,無幻相可見,本性與生死而不異。

  唯衆生妄認四大爲自身相,見聞覺知觸境而生六塵緣影,妄爲自心相,

  -----若見衆生之見,言塵緣之言,妄論虛相,即爲背觸之談,于真性中本無此事。

  至此流轉于生死中,是名爲無明。 仔細思維,生死與無明實同爲幻生相,

  ------生死即涅槃,無明即真明,不可起于思維,不必幻中認幻。

  非實有。 故圓覺經曰: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

  ----非不實有,故無明者,即真妙體上所顯也。

  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于醒,了無所得,

  ----無夢無醒,如如本際,無得無無得。

  一切衆生,于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若了衆生即非衆生,無生不生中,何存妄見之心、何名輪轉之義?

  行者了達此事,即名出世間,

  ----了達此事,只生知見之理,于妄見中建立出世之情,若真了者不出不入,不了而了。

  不違世法,亦不爲世法所障,日理萬機,不爲世事所囿,日用而平常,

  生而不爲生惑,死而不爲死苦,談笑于生死之際,遊戲于世出世入之間,

  ------無世法可違,無障礙可障,妙機無窮而不理,世事紛呈而妙顯,不居平常之心,無生無惑,無死無苦,不以談笑爲高,不以遊戲爲得。

  凡不爲凡惑,聖不爲聖迷,身雖在世,心無世出與世入,萬般皆自在,

  逍遙于生死之外,即是修行功夫。 本性不曾有生死,

  ----本無聖凡,豈落無惑,無在世之身,化爲光明故;無住空之心,出入無礙故。無萬般之自在,無逍遙之心在,無功夫可修,常有生死而妙性天然。

  生死與無明皆爲眼翳之所見,能保任使之不妄認即名修行。

  ----不存諸見,不落保任,本然一真,無行可修。

  古德雲:行不動塵,言不驚衆,澹然安閑,常行恭敬,始堪保任,

  ----大動其塵,大驚于衆,不得求閑,不生敬意,無法保任。

  于一切違順境界,心不動搖。

  ----行于違順而心恒動而無違順之染。

  

  動念即乖啊!哈哈!

  ---法身大動于法界,故報化有無邊之顯現,一塵一沙皆妙明中顯現之妙動也,非動念之動,更非不動之不動,若達大動不動之旨,始了禅妙!

  本性非關有`無, 但處緣即有見聞覺知, 無生即無滅, 何來無生而生生不已,不滅而滅滅無間

  本無時間相, 但爲惑于生死者說, 若得覺悟者, [當下]亦不存在. 

  ------本性中法爾“無”而又法爾“有”,緣即本性,故無處緣之對立,亦無見聞覺知之假名,無生無滅僅爲體量,生生不已方是法爾妙顯之相用,于相用中萬法又滅滅無間、刹那化盡,不離不滅之性。于中亦不妨于時空無盡法界的差別,故曰:何期自性本具萬法。

  不知山人所雲,,主題文意指出,誤認四大爲我身, 故隨四大的聚散,妄爲自己的生死輪回.

  若不妄認四大之身, 何有生死輪回

  

  若要討論則請針對主題,不要談那些不得要領之論, 請用大家都能聽懂的文字來討論.

  ----因你妄見衆生之輪回,故反顯輪回皆本性之妙境,所謂衆生常住涅槃,更無涅槃者。

  爲解[生死之惑],指出生死之弊, 妄認之因, 論虛以顯實,以除[生死惑], 山人不解衆生即是佛, 六塵本清淨, 何可言

  何不可言

  

  -----言中無言,妙在應機,機盡無言,故須了之。

  山人之言差矣!本無無明,故亦無無明可盡,豈是無明即真明

  

  仔細思維,生死與無明實同爲幻生相,非實有。故生死即涅槃,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你若悟無明即真明,則必不立真見而逐妄情,因無明之妄當體即真故,如果須破無明見真明者,豈是了手好漢、宗門正眼?

  -----佛說四十九年未曾說著一字,何況圓覺?覺即了經,豈可執文成義?無生豈有意?本空即諸法,法立于心豈是清淨?法生于見豈是解脫?故妄不在法,而在見、執之心也!

  請平常人連起來一讀:

  了達此事,只生知見之理,于妄見中建立出世之情,若真了者不出不入,不了而了。

  無世法可違,無障礙可障,妙機無窮而不理,世事紛呈而妙顯,不居平常之心,無生無惑,無死無苦,不以談笑爲高,不以遊戲爲得。

  本無聖凡,豈落無惑,無在世之身,化爲光明故;無住空之心,出入無礙故。無萬般之自在,無逍遙之心在,無功夫可修,常有生死而妙性天然。

  不存諸見,不落保任,本然一真,無行可修。

  大動其塵,大驚于衆,不得求閑,不生敬意,無法保任。

  行于違順而心恒動而無違順之染。

  -----若于此時不化,形成堅固之見,佛亦莫救也!

  徹證不二之際,圓明十方,一切作用,都無非是法身本具之大能,此大能妙顯一切萬法,故十方世界恒于法身體性中大動、大變,無窮無盡,一切相即性也,若以爲有一個不動之性的存在,只了得一半,未盡水即月、塵即佛也。

  山人所言, 全部在支持末學之論, 末學看不出山人立論于何處

  

  ---山人無立論之地!

  應機未必在無言,有言亦得,方名真自在 .

  機盡豈唯無言

  有言亦能盡,

  隨緣應機, 有言無言, 皆得大自在.

  ----因仁者會得佛法,故欲大自在于言句之中!

  識本心者,有言無言`有念無念,總名不動念.

  若不明此義者,有言無言`有念無念皆名動念.

  ----山人無義可明,故不在動與不動裏!

  言:[徹證不二之際,圓明十方,一切作用,都無非是法身本具之大能,此大能妙顯一切萬法,故十方世界恒于法身體性中大動、大變,無窮無盡,一切相即性也],其實也不須講的那麼高深,總說僅此一顆平常心而已,離此皆是幻,幻證`幻圓明`幻身`幻法`幻世界.

  ------可知仁者居平常心而起幻觀矣!

  空谷絕音

  平懷妙寂

  山海月映

  天然一片

  八不中道的禅義:

  不生不滅----生處不生,滅處非滅,于無生滅中,道性恒顯生滅變化。

  不來不去----來無來相,去無去相,于無來去中,道性自在來去無礙。

  不斷不常----斷而不斷,常而非常,于無斷常中,道性流變妙化無盡。

  不一不異----一無一體,異非異境,于無一異中,道性照了無邊法界。

  來也有道,去亦是道,不來也是道,不去亦是道,是名**(中道).

  _______此師所釋巳住于來去之相,因八不之旨乃在于破二邊之相執而宛現覺性之中道。故有“來”不是道,有“去”乃至“不來”、“不去”也不是道。

  依據佛經所說的,世尊的中道義在于(適合).

  世…

《禅網應機語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