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網應機語錄▪P3

  ..續本文上一頁尊曾經說過:修行好比

  #123;琴,琴

  #123;太緊或

  #123;太松,所談出的音樂皆不優美.唯有適中即是(中道).而修行亦複如是.

  -----此中道爲二邊調適之道,非龍樹中觀道,山人所述爲超中觀之禅道。

  生滅、來去、斷常、一異,無非是人類存在的因素,衆生分別執著而成妄,覺性轉爲無明,若能破一切兩邊之執心,則化無明爲覺性光明,此光明法爾顯現一切兩邊的境界與作用,方便稱爲“道性”,此性非名相可一表,故無可妄見,只是稱性而妙用無邊。

  不一不異----一無一體,---至小無內,故不存“一”之體性。

  異非異境------于差別境中,不存差別之見,故不存“異”之現象。

  ,于無一異中----即覺性光明。

  ,道性照了無邊法界-----自然圓照無礙。

  頂禮老師:

  開悟指的是悟到了什麼?如平時說的小悟無數回,大悟十八次。他們也是一種開悟嗎?他們之間又是什麼關系。悟到什麼程度才算真悟,不再迷惑。不再生死。悟後還有迷的可能嗎?請老師開示!

  答:悟知真如緣起中道不二的道理是“理悟”或叫“解悟”。

  悟入空寂靈知覺性之體的現量是“體悟”或叫“明悟”。

  悟達空明不二妙圓遍照的果量是“徹悟”或叫“證明”。

  一次一次地明白理體與事用稱爲“小悟”。

  頓了一真之中心境、事理、聖凡、迷悟之不二稱爲“大悟”。

  徹達一切諸法無非稱性而現、現而全是妙明之德用稱爲“徹悟”。

  如悟而未證都有迷失的可能,故生死依舊,若證悟覺性全體大用,則不妨于生死中得大自在!

  “知”與“證”的差別:

  1、喻明:知礦中有金爲“知”,掘而得其用爲“證”。

  2、悟靈知妙性本有爲“知”,于根塵一切處全體顯現大用爲“證”。

  3、“知”者業識習染未淨時的領悟根塵中的佛性,“證”者盡淨微細習種,透出聖凡一切障礙,于生死、涅槃而自在變化。

  于“知”而“了”其知,知了則照用無滯而達證。“證”融“知”而無痕,“知”離“證”則非真知。

  如夜明珠暫埋土中,出則依然照耀。

  若能徹底消融根身,則更無埋入之時,自能透出一切,顯照無礙。

  任何知見立知都有矛盾,空有性相顯密諸說也有極大差別,實本無定法,各據本位之智眼,稱性發揮,應機說法,方便引誘,令自開智慧,自見本性而已。因此不必入世尊言句中妄辯對錯,更不必帶有個人的情緒,應發揮自心的光明以自己的語言而利衆。

  其中應知:

  1、佛依二谛說法,即對立矛盾的圓融。

  2、差別的法用,乃契理契機之必然,故于衆生份上難以圓一切而成一致之論。

  3、阿賴耶識乃真妄和合,在凡則爲妄識,在聖則爲真性,但轉其名,實不異體,故辯者未圓會其宗。

  4、論辯以發揮妙見爲本,而不可指責對方,故言不能觸,而以智消融之。

  從成就者體現衆生之妄執的阿賴耶識,全是真性,但立識的目的卻是爲了破妄,因識中含有染汙種子故,有能藏所藏的對立故,有執此爲我的固見故,所以要轉識成智,化妄歸真,一旦淨除染性,則當體即是妙明真心,本來不二,卻有迷悟、真妄之別,故于達人份上識性即是真性,若未了達,則須除卻識相迷執方顯真心。由此可知,聖人隨方立名,應機施教,本無實法予人,故若能了達真義,何妨異名並說. 染汙的濁水-----阿賴耶識----帶妄----現妄業相。

  除汙的淨水-----妙真如性----全真----現功德相。

  聖見衆生濁水中淨性----阿賴耶識即真性----示以複淨之道。

  凡見佛言執妄即是真----阿賴耶識仍染汙----迷而不得歸真。

  若悟佛法不在名相而在開智眼而複淨性,則必知佛言的作用之旨,會旨歸宗,無複辯矣

  告二位仁者:各各自看自心:當下之用是真心是識神?如何體現?說話還用分別之意想嗎?何謂妄識即真?何謂立一真字即過生?

  道人唯觀自心,若非機緣,何得妄語已是而他非?一立對錯,早失身喪命去了!

  後學見狀,不發一語,淨明山人會麼?

  ----枯!

  如果不會,後學撫掌,會麼?

  ---欺!

  如果不會,後學喝茶,會麼?

  ---倒!

  如果再不會,後學一路打趁淨明山人,會麼?

  ---惜.

  不會?後學丟下棒子,會麼?

  ---粘!

  還是不會?後學見此,只好搖搖頭,徑自走回方丈室了。

  ---痛!

  以上七重公案,供養淨明山人。也請淨明山人,除卻佛經祖語,發揮自己真實見地處。不過後學先叮咛淨明山人:明暗雙雙的時節,有真、有妄,真妄和合似一,可要分清楚才是,可不要囫囵吞棗,真妄不分,到那時候,後學只好搖搖頭了。

  ----禅海石火!

  明白仁者欲以意會禅,卻不知禅若意會則墜,又欲以經教證明,又再落名言之中。既不了禅機之妙,又妄生評判,故知不但不明禅,且于教與禅的不同風格、悟與機的不同體現都未弄清楚,故開口必障人之慧目。

  如真明白請發揮山人所答一字禅的妙指!

  壞禅道之法:

  以佛之言破佛言

  以繁複義破淨心

  以境界限定智慧

  以經驗鑒別活機

  以公案套用現實

  以執見增益狂慧

  以诤論引人顛倒

  以神秘攝入魔境

  以實法令人住著

  以亂破使人退失

  以自舉令人盲從

  以死文字汙正眼

  以教派局限真行

  以現成句定綱宗

  ---山人:禅宗與教下不同,貴在當機照用,若將禅無目的地討論辯诤,就會失去禅的不立文字、不涉教相、直指人心、引導開顯的風格,令入談論義理,妄生是非,仁者與淨堂之诤不知使多少人感到茫然與累。

  1.禅宗公案裏有證悟祖師的開示以及錯悟祖師的開示,若不告訴學人此中差異,學人如何分辨錯悟祖師的邪知邪見?若不知道錯悟祖師的邪知邪見,又如何建立禅宗的正知正見?若無法建立禅宗正知正見,很容易被錯悟大師所籠罩,導致所修、所證與佛相悖。若真是如此,學人將輪回生死永無出期,乃至大妄語,未來世受無量苦報,能不慎乎?

  ----若仁者能證悟通達諸祖開示,那就不必引文論辯,應一一披露心智,發揮妙能,于諸衆生錯解處,一一消解化歸,令自性本心而不被祖語佛論所惑,照天照地,何必以未盡之智執區區之文義而妄生诤論?見人之過亦即已過,故應方便引導,令入性地真智,若未到智光圓照,專爲辯诤而用,豈非佛門外道?

  ----祖師機用無盡,善參于自心則可,若借此來辯論則有過失,何況智未過人,德無攝人,言未方便,使人不能接受,且真妄一體,唯用心有異,悟人不離根識,只透出聲色而靈妙無住,此中有何言句與實法可得?

  禅不能應機,行不能圓明,言不能超然,禅道亡矣!

  ----應機則智開于無邊法界,善用則境顯于無量妙用,一真赅佛祖而無余,圓明照當機而無差,性地具本有花果,借法流灌清淨智水,衆生入此門而真機開發,個中無知見與妄立,仁者知之乎?

  山人本無法,應機而有說。

  汝見如山高,知見似海深。

  佛經火生光,祖語塵外垢,

  吾心本有智,何須負山海?

  算沙徒自困,再來困世人,

  如是顛倒行,何如化無痕?

  破阿賴耶的染汙性而不能開顯識體真如淨性,則名邪破,因不能令人證入如來藏本具功德故。但僅對凡夫確立阿賴耶的真性,而不善化分別染汙的習氣,則名偏提,也不能令正視目前實際識中蘊執。

  二位代表了相反的立場,但都是佛所說義,如能圓融觀待,善轉不二****,則可應機說法無礙!

  1. 既然唯識之性本真,爲何「妄盡而真亦不立」?難道佛所說唯識之性-真心如淨明山人所說是虛妄的?若如是,則墮入斷滅空,是斷見外道。

  ---若于本真中生一“真”見者,即墮魔窟!

  2.既然妄盡而真亦不立,爲何後時可以「悟真性」?前後文顛倒,豈不怪哉?

  ---豈不知悟于真性無性之妙旨?

  3.既然悟真性一真一切真,所有一切法都從真心起,亦即一切法都是的真心體性,爲何淨明山人說它「無真無妄」?若說它是「無真無妄」,那佛說法49年豈不成妄說?

  ----何一法而不真?唯萬法皆真,故無一真性可得。

  4.最後,聽吾偈言:「悟前說真妄,悟後妄亦真,知妄從真生。從此用真妄,利樂諸有情,生死無窮盡。」

  ---破偈曰:悟前舍妄求真,悟後真妄雙泯,法爾圓現無礙,隨機變化莫測,無度而度化無盡,無生而生生妙生。

  2. 1. 語言是真心所生、所顯的法,由個人七轉識分別而形成諸有情共通的符號,非是心靈的符號,莫錯會。

  ---禅人以識來論體量,便多一層見垢,因不知八識皆心靈也,唯功能不同而已!

  但以唯識論禅必墮知障!

  2. 因此證悟祖師所說話語,直示真心,非是語言就是真心本體,但不離真心本體,非一非異故。對證悟祖師而言,話語直示真心,非常親切。對那些以意識心思維解知的大師等而言,因無體驗故,只能用籠罩語籠罩初機及無正知見佛子而已。因此對證悟祖師而言,並無诤論,唯有意識思維解知之未悟之人才有诤論可言。此尚且如此,況明心見性乎?

  ---若生二見豈是悟人?草木一一真如般若,何況智光之語言?棒下之機不識,妄以識情論法,可憐愍者也!

  3. 1.誠然佛語祖言有何過失,但祖師有證悟及未證悟之分,豈可含糊籠統一筆帶過?若不從證悟及未證悟祖師言語中體會其中差異,學人將如何分辨真假善知識?又如何增長自己差別智?

  ----你是否勝過曆代祖師?而妄生評判?真正善知識善用方便而引導衆生,何可令入曆史的诤論中而徒亂其心智?

  2.誠然各人認識不同又有何過,不過後學卻要問:各人認識到底有沒有符合世尊聖言量及聖教量?若不符合世尊聖教量及聖言量,佛弟子應摧邪顯正,否則濫好人不加簡擇,世尊正…

《禅網應機語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