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网应机语录

  禅网应机语录

  若人虚心入禅海,尽向云天融一如;

  反复参叩自荐机,发明本然更无奇。

  如遇大逆缘,合向大逆中,

  不求平静心,逆中方知真。

  律已而无已可律乃为真律,利他不见他过乃为方便。

  了了常照而显现一切。

  照空之后非空,照照之时无照,言语难到,心智不测。

  如千万镜相照时,何处生缘影?

  若无缘心何生缘影?

  一真大法界中何有能缘所缘?

  平常人缘何得道?

  若是真如,即遍一切,妙明之照,法界洞然。

  不是缘影,乃是五光,妙显冲虚,灵然法尔。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全体如是,如是全体。

  不会才真,若会即堕,

  了指无月,天下太平!

  分别而生见取与贪着凡夫之自然

  不分别无贪无着者悟人之自然

  顺逆自在、变化无碍乃证入之自然

  故于身心反映中可知居于何地,

  中间习气、智慧、化机与道力的差别

  可了行人之不同

  入禅者无拘其器,知禅者无异其心,分器者教乘也,宗下何来分器之辨?

  上上根悟证同时,更无佛可成,无习可了,无生可度。

  上根人一闻千悟,即佛而了,安养道业而自圆明。

  中根人反复参叩,体究深入,终至豁然开朗,始知本来现成。

  下根人依师契修、专一用功,心纯意专,时至心开,方合觉性不二之旨。

  身心一如时,任运于不二之用;睡醒一如时,不计巳睡巳醒;一真无为时,空明大觉而常然。

  信佛功德

  信佛愿行

  信佛智悲

  信佛身土

  信佛法门

  信佛道力

  信佛感应

  信佛光明

  信佛本有

  信佛常寂

  信佛遍现

  信佛神变

  信佛三德

  信佛五智

  信佛妙化

  信佛性具

  信佛圆证

  缘理可以发菩提心

  缘德可以发菩提心

  缘悲可以发菩提心

  缘智可以发菩提心

  缘愿可以发菩提心

  缘见可以发菩提心

  缘修可以发菩提心

  缘行可以发菩提心

  缘证可以发菩提心

  如果你被师父的话所困,心思难安,那么真的心理有病,没有病的人怎么被人一说有病就真的有病了呢?看看自心,病在何处?

  即觉无觉,不受而受,觉受印真如之用,即用即化,当体不住,朗然现前,猫不是虎。

  凝心之后返照,照其真源,自然大定圆现。

  

  香林禅师所说,悟道后因习气种子浅薄与深厚的不同,故于心境法中消融归真的过程也有时间的长短,有的人三五年成片不等,还有的人悟后立即广学与弘法,结果智散于境,性覆爱悲,久居尘劳而不证果。

  因此见性后含养觉性,消融妄习,了缘无为,灵妙而照,直到心、身、境都融化为大光明藏,始得圆明成就!

  如日出虚空,圆照本无照,天地共沐光,却无一点心。

  开悟时空寂无念而灵知了了,信知此即本源性地,孕育圣果之胎也。

  证悟时十方圆明而法尔周遍,证知妙道遍一切而化现无碍,具足无量功德。

  心本住觉位,智照恒无为,法本无法见,尘尘显方便,无烦无净相,一任天真用,平等在缘中,佛魔同一性,不悲苦乐情,活泼随机现!

  解悟的人“明道”去,却不求证悟!

  未到恨不消,既到本无事。

  不见六根,用处一真。

  不是弃而是通透无碍、全体照用,故内不住于根识。

  外不迷生境幻,一如圆现,方知本来如是。

  悟在因缘时节,却不可谓天下人不悟!

  若喜欢自然,也是着自然、落开心;若不被法缚,一切从自心中显现,则于法自在,与自然界的一花一叶、小松鼠又有何别?所以悟入平等之后,唯除其病而不废施药之用!

  性戒:觉性本无杀盗淫妄,本无生故。威仪戒:即六根遇缘而用,自然清净圆活变化自在。一如中那有根本?

  不违觉性根门净

  大悲无着智无染

  应机不恼众生心

  随处无生处处真

  此喻禅者一切能舍,唯自己的见心不能舍,故如大象之头被挂而苦,此时他人难救,唯自悟彻而放下“禅见”、“悟见”、“证见”,方得自由而去,从此心中更无禅佛之见,随方显现,来去无碍。

  什么也没有---此时应照知“什么也没有”的当下,不要分析悟与证。

  理即是事,事即是悟,悟即是证。----理是体,事是用,不二是悟,全体一如,圆明妙遍是证。

  没有也没有,无门真法门,随应彻了然,尘尘现无边!

  活现石头寂静者成佛

  不见石头善现石头者佛用

  了石头非石头而达石头者如佛

  于无无中,应须彻照无痕,化尽一切,故宜觉透心、身、境,及三空之证量。

  宋老师: 后学常在一念来去之间似可顿然契入,心里很清楚这并不是意识强造作出来的一个境界,但是却伴随着强弱程度不同的觉受,如无住,空灵,融合,安详,妙明,清爽,自然,...... 请问老师,如何化除这些觉受

   又如何更迅速地使觉性打成一片呢

  

  ------雨后扫花落,空山草自青!

  问:但问何为不相应?

  ---- 急急寻求、念念有在!

  此“心”不是思虑的妄心,而是身心世界的绝对无二的体性,此性因无明妄想业识流变故妄现境界,形成相对的心物二元的虚相,若能顿脱根尘能所的对立,则即证入觉性空明的本体,此体虽空无一物,却具有五大种的能量,故能法尔地显现人生宇宙的万法,其中又有五智、五光等随起妙化之大用,自然成就一切功德事业。此即成道的秘密,若能悟而证入,则与佛同一圆满的无上菩提果位。

  缘虑之心不离能所,虽知万法唯心,仅是理悟,故外境与心是对立的,禅人初悟虽知灵知妙性、本具万法,因未彻证故,仍受根尘所覆,故须以真照而化一切身心境界之障碍,化尽之时,方达法界全体圆显之道。

  因此禅人不可以理悟为极则,因此时唯心所现正是六尘之影,实未达变现自在之境,故不要妄认已证入禅道,而应彻底消融,方起无边道用!

  清风明月时

  无人空谷中

  虚朗照天地

  灵妙不守守

  因着静故厌动,若悟动静不异,心净无着,即得无心而应,即真关无关。

  既悟“无着”则不见动静的二边,于无着心也不起思量见。如此即率性而真,出入无碍。

  请问大慈的菩萨:若有行者,意识所造的无分别与自性本有的无分别,怎么拣别?

  山人:问得好!由意识产生的无分别来自于对文字义理的理解,然后形成坚固的“见”,并常以此“见”来制约自己,使意识恒处于无分别的状态,造成思想的滞碍,既覆盖了自性活泼自然的本面,又生起了不能入世与人沟通的压抑,于是人的精神受困于这一执“见”,并以此“见”来教导他人、指导用功,成为死水一潭。

  而自性自显的无分别智,乃是剥离一切知见概念、对立比量后的赤裸觉性的完全照用,即如镜子照物一般的空明显现而却没有分别之动相,因此不同于意识建立一个无分别念的执取。

  由意识产生的无分别念乃走向愚痴颠倒之路。

  由自性离意自显的无分别智乃圆成佛道之本。

  你是拿什么看现实?感性和理性 

  ----把感性化为无缘的大悲,把理性转为当下的真照。

  你看清自己了吗? 没 有

  ----继续看真正内在的自己是什么?

  你看经时明白了什么?明白一点但做不来

  -----不断去通过观照经义明白自己的心灵世界。

  道不二的统一靠什么吗?不知道

  -----透出一切又圆摄无尽,靠的是智慧。

  你思维过现实中的佛法吗?想过但是不明白

  ------看目前的作用处,发挥妙性于现实而圆融的人生。

  

  明山人法安:

  一、不敬佛祖及其言教,大有废除而后快,故常表现为反传统者。

  请问:禅宗祖师,呵佛骂祖,是表现什么呢?

  ------祖师当机而破执,正为彰显佛祖无着妙慧,岂真指佛祖而呵骂?乃呵斥当人不了自心而妄见心外之佛祖,故与时人无知狂妄的乱破不同。

  二、不以法印、智印而应于义理,反以自己的谬解为印。

  请问:禅宗祖师所悟与佛同否?如何判别?

  ----以觉性真智印证于祖师,又以祖师之言句反照于觉性,相应不二,方为真判。

  三、不通佛教名相正义,乱解乱用名相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请问:禅宗属教外别传,对名相常有另类别解,不合佛法吗?

  -----若有别解必不违佛陀言教,更能契当时之机,用之即了,岂有定执己解而非他?

  四、未明觉性实相之道,全以意识卜度为禅之道。

  请问:如何才知禅者已悟实相,不落意识呢?

  ----言中知见不忘、情执难化,任一己之所立,相对于诸见,不知见本非见,言中无言,故落意识者往往高标己见而轻毁他言。

  

  请问:以凡夫见,如何分别呵佛骂祖之行的真伪?

  -----应以智悲德行、人生修养、当不当机等辨之。

  ----以觉性真智印证于祖师,又以祖师之言句反照于觉性,相应不二,方为真判。

  请问:以凡夫之见,如何以觉性真智印证于祖师,以祖师之言句反照于觉性?

  -----若有别解必不违佛陀言教,更能契当时之机,用之即了,岂有定执己解而非他?

  请问:如此说来,禅者别解,为契当时之机,然多与原来名相本义不合,不就令人徒增混乱吗?

  -----试举一段禅师别解带来的混乱言句看。

  ----言中知见不忘、情执难化,任一己之所立,相对于诸见,不知见本非见,言中无言,故落意识者往往高标己见而轻毁他言。

  请问:禅者自证自信力强,为让众生起信故,每每有高标之现象,凡夫如何辩别真伪?

  ---如高标自己与其弟子,则为伪;如高标宗风、活用妙智,既解众缚,又不落情见、不坏教法、不谤它宗,则为真。

  再问:然如南泉斩猫,丹霞烧佛,又如何说呢

  -----此乃逆说禅法,不仅破尽众生之常见,且令于惊觉之际,顿悟本来,了相即性,直超生佛相待之境。

  如:达磨大师破相论:斋者齐也,所谓斋正身心,不令散乱。

  然佛法中,斋之义,谓为过午不食也。

  -------此乃心斋之义…

《禅网应机语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