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網應機語錄

  禅網應機語錄

  若人虛心入禅海,盡向雲天融一如;

  反複參叩自薦機,發明本然更無奇。

  如遇大逆緣,合向大逆中,

  不求平靜心,逆中方知真。

  律已而無已可律乃爲真律,利他不見他過乃爲方便。

  了了常照而顯現一切。

  照空之後非空,照照之時無照,言語難到,心智不測。

  如千萬鏡相照時,何處生緣影?

  若無緣心何生緣影?

  一真大法界中何有能緣所緣?

  平常人緣何得道?

  若是真如,即遍一切,妙明之照,法界洞然。

  不是緣影,乃是五光,妙顯沖虛,靈然法爾。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全體如是,如是全體。

  不會才真,若會即墮,

  了指無月,天下太平!

  分別而生見取與貪著凡夫之自然

  不分別無貪無著者悟人之自然

  順逆自在、變化無礙乃證入之自然

  故于身心反映中可知居于何地,

  中間習氣、智慧、化機與道力的差別

  可了行人之不同

  入禅者無拘其器,知禅者無異其心,分器者教乘也,宗下何來分器之辨?

  上上根悟證同時,更無佛可成,無習可了,無生可度。

  上根人一聞千悟,即佛而了,安養道業而自圓明。

  中根人反複參叩,體究深入,終至豁然開朗,始知本來現成。

  下根人依師契修、專一用功,心純意專,時至心開,方合覺性不二之旨。

  身心一如時,任運于不二之用;睡醒一如時,不計巳睡巳醒;一真無爲時,空明大覺而常然。

  信佛功德

  信佛願行

  信佛智悲

  信佛身土

  信佛法門

  信佛道力

  信佛感應

  信佛光明

  信佛本有

  信佛常寂

  信佛遍現

  信佛神變

  信佛叁德

  信佛五智

  信佛妙化

  信佛性具

  信佛圓證

  緣理可以發菩提心

  緣德可以發菩提心

  緣悲可以發菩提心

  緣智可以發菩提心

  緣願可以發菩提心

  緣見可以發菩提心

  緣修可以發菩提心

  緣行可以發菩提心

  緣證可以發菩提心

  如果你被師父的話所困,心思難安,那麼真的心理有病,沒有病的人怎麼被人一說有病就真的有病了呢?看看自心,病在何處?

  即覺無覺,不受而受,覺受印真如之用,即用即化,當體不住,朗然現前,貓不是虎。

  凝心之後返照,照其真源,自然大定圓現。

  

  香林禅師所說,悟道後因習氣種子淺薄與深厚的不同,故于心境法中消融歸真的過程也有時間的長短,有的人叁五年成片不等,還有的人悟後立即廣學與弘法,結果智散于境,性覆愛悲,久居塵勞而不證果。

  因此見性後含養覺性,消融妄習,了緣無爲,靈妙而照,直到心、身、境都融化爲大光明藏,始得圓明成就!

  如日出虛空,圓照本無照,天地共沐光,卻無一點心。

  開悟時空寂無念而靈知了了,信知此即本源性地,孕育聖果之胎也。

  證悟時十方圓明而法爾周遍,證知妙道遍一切而化現無礙,具足無量功德。

  心本住覺位,智照恒無爲,法本無法見,塵塵顯方便,無煩無淨相,一任天真用,平等在緣中,佛魔同一性,不悲苦樂情,活潑隨機現!

  解悟的人“明道”去,卻不求證悟!

  未到恨不消,既到本無事。

  不見六根,用處一真。

  不是棄而是通透無礙、全體照用,故內不住于根識。

  外不迷生境幻,一如圓現,方知本來如是。

  悟在因緣時節,卻不可謂天下人不悟!

  若喜歡自然,也是著自然、落開心;若不被法縛,一切從自心中顯現,則于法自在,與自然界的一花一葉、小松鼠又有何別?所以悟入平等之後,唯除其病而不廢施藥之用!

  性戒:覺性本無殺盜淫妄,本無生故。威儀戒:即六根遇緣而用,自然清淨圓活變化自在。一如中那有根本?

  不違覺性根門淨

  大悲無著智無染

  應機不惱衆生心

  隨處無生處處真

  此喻禅者一切能舍,唯自己的見心不能舍,故如大象之頭被挂而苦,此時他人難救,唯自悟徹而放下“禅見”、“悟見”、“證見”,方得自由而去,從此心中更無禅佛之見,隨方顯現,來去無礙。

  什麼也沒有---此時應照知“什麼也沒有”的當下,不要分析悟與證。

  理即是事,事即是悟,悟即是證。----理是體,事是用,不二是悟,全體一如,圓明妙遍是證。

  沒有也沒有,無門真法門,隨應徹了然,塵塵現無邊!

  活現石頭寂靜者成佛

  不見石頭善現石頭者佛用

  了石頭非石頭而達石頭者如佛

  于無無中,應須徹照無痕,化盡一切,故宜覺透心、身、境,及叁空之證量。

  宋老師: 後學常在一念來去之間似可頓然契入,心裏很清楚這並不是意識強造作出來的一個境界,但是卻伴隨著強弱程度不同的覺受,如無住,空靈,融合,安詳,妙明,清爽,自然,...... 請問老師,如何化除這些覺受

   又如何更迅速地使覺性打成一片呢

  

  ------雨後掃花落,空山草自青!

  問:但問何爲不相應?

  ---- 急急尋求、念念有在!

  此“心”不是思慮的妄心,而是身心世界的絕對無二的體性,此性因無明妄想業識流變故妄現境界,形成相對的心物二元的虛相,若能頓脫根塵能所的對立,則即證入覺性空明的本體,此體雖空無一物,卻具有五大種的能量,故能法爾地顯現人生宇宙的萬法,其中又有五智、五光等隨起妙化之大用,自然成就一切功德事業。此即成道的秘密,若能悟而證入,則與佛同一圓滿的無上菩提果位。

  緣慮之心不離能所,雖知萬法唯心,僅是理悟,故外境與心是對立的,禅人初悟雖知靈知妙性、本具萬法,因未徹證故,仍受根塵所覆,故須以真照而化一切身心境界之障礙,化盡之時,方達法界全體圓顯之道。

  因此禅人不可以理悟爲極則,因此時唯心所現正是六塵之影,實未達變現自在之境,故不要妄認已證入禅道,而應徹底消融,方起無邊道用!

  清風明月時

  無人空谷中

  虛朗照天地

  靈妙不守守

  因著靜故厭動,若悟動靜不異,心淨無著,即得無心而應,即真關無關。

  既悟“無著”則不見動靜的二邊,于無著心也不起思量見。如此即率性而真,出入無礙。

  請問大慈的菩薩:若有行者,意識所造的無分別與自性本有的無分別,怎麼揀別?

  山人:問得好!由意識産生的無分別來自于對文字義理的理解,然後形成堅固的“見”,並常以此“見”來製約自己,使意識恒處于無分別的狀態,造成思想的滯礙,既覆蓋了自性活潑自然的本面,又生起了不能入世與人溝通的壓抑,于是人的精神受困于這一執“見”,並以此“見”來教導他人、指導用功,成爲死水一潭。

  而自性自顯的無分別智,乃是剝離一切知見概念、對立比量後的赤裸覺性的完全照用,即如鏡子照物一般的空明顯現而卻沒有分別之動相,因此不同于意識建立一個無分別念的執取。

  由意識産生的無分別念乃走向愚癡顛倒之路。

  由自性離意自顯的無分別智乃圓成佛道之本。

  你是拿什麼看現實?感性和理性 

  ----把感性化爲無緣的大悲,把理性轉爲當下的真照。

  你看清自己了嗎? 沒 有

  ----繼續看真正內在的自己是什麼?

  你看經時明白了什麼?明白一點但做不來

  -----不斷去通過觀照經義明白自己的心靈世界。

  道不二的統一靠什麼嗎?不知道

  -----透出一切又圓攝無盡,靠的是智慧。

  你思維過現實中的佛法嗎?想過但是不明白

  ------看目前的作用處,發揮妙性于現實而圓融的人生。

  

  明山人法安:

  一、不敬佛祖及其言教,大有廢除而後快,故常表現爲反傳統者。

  請問:禅宗祖師,呵佛罵祖,是表現什麼呢?

  ------祖師當機而破執,正爲彰顯佛祖無著妙慧,豈真指佛祖而呵罵?乃呵斥當人不了自心而妄見心外之佛祖,故與時人無知狂妄的亂破不同。

  二、不以法印、智印而應于義理,反以自己的謬解爲印。

  請問:禅宗祖師所悟與佛同否?如何判別?

  ----以覺性真智印證于祖師,又以祖師之言句反照于覺性,相應不二,方爲真判。

  叁、不通佛教名相正義,亂解亂用名相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請問:禅宗屬教外別傳,對名相常有另類別解,不合佛法嗎?

  -----若有別解必不違佛陀言教,更能契當時之機,用之即了,豈有定執己解而非他?

  四、未明覺性實相之道,全以意識蔔度爲禅之道。

  請問:如何才知禅者已悟實相,不落意識呢?

  ----言中知見不忘、情執難化,任一己之所立,相對于諸見,不知見本非見,言中無言,故落意識者往往高標己見而輕毀他言。

  

  請問:以凡夫見,如何分別呵佛罵祖之行的真僞?

  -----應以智悲德行、人生修養、當不當機等辨之。

  ----以覺性真智印證于祖師,又以祖師之言句反照于覺性,相應不二,方爲真判。

  請問:以凡夫之見,如何以覺性真智印證于祖師,以祖師之言句反照于覺性?

  -----若有別解必不違佛陀言教,更能契當時之機,用之即了,豈有定執己解而非他?

  請問:如此說來,禅者別解,爲契當時之機,然多與原來名相本義不合,不就令人徒增混亂嗎?

  -----試舉一段禅師別解帶來的混亂言句看。

  ----言中知見不忘、情執難化,任一己之所立,相對于諸見,不知見本非見,言中無言,故落意識者往往高標己見而輕毀他言。

  請問:禅者自證自信力強,爲讓衆生起信故,每每有高標之現象,凡夫如何辯別真僞?

  ---如高標自己與其弟子,則爲僞;如高標宗風、活用妙智,既解衆縛,又不落情見、不壞教法、不謗它宗,則爲真。

  再問:然如南泉斬貓,丹霞燒佛,又如何說呢

  -----此乃逆說禅法,不僅破盡衆生之常見,且令于驚覺之際,頓悟本來,了相即性,直超生佛相待之境。

  如:達磨大師破相論:齋者齊也,所謂齋正身心,不令散亂。

  然佛法中,齋之義,謂爲過午不食也。

  -------此乃心齋之義…

《禅網應機語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