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必为邪法所湮灭,学人岂可不察?若如净明山人作法,世尊正法必亡矣!
---各人依不同的圣教量而起诤,岂非自毁佛法?若能圆会,则于理量可消,更于证量印入,则法法皆圆妙矣!岂不见涅槃追说追泯之会?
3. 既然净明山人说「过在执已是而斥他人之不是」,为何经典明明说阿赖耶识是真心,净明山人却说它是妄心、妄识,岂不是过在于己?岂不是过在于己执己「不是」为「是」,而斥他人「是」为「不是」?岂不是颠倒之行也?如是颠倒行,也难怪净明山人会将阿赖耶识当作妄心、妄识了。又大乘密严经云:「《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识);恶慧不能知:藏(识)即(阿)赖耶识。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识),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净明山人岂可睁眼而说瞎话?因此后学以前就蹲请净明山人好好读大乘密严经、成唯识论不是没有道理的,不知净明山人是否真的去恭读一番?待恭读后再来言语也不迟,是耶?非耶?
---既阿赖耶全即真心,何必取二名?此乃执一废余之妄说。
唯识早年巳读,请明白仁者于唯识立论:“识性与识相的真妄义”来以自己的悟入述。
4. 1. 若于「于一切法中无须起分别抉择之心而能了然明鉴无差」,是离念灵知之意识心所摄,何以故?不离能所故,不离有一法境及能知「无须起分别抉择之心而能了然明鉴无差」之境,非是大集经所云「无觉无观是名心性」之真心也。
---真性无念之真智都不明,岂非乱破?无觉观时岂是木头?为何无了然彻照之用?
2. 真心于一切境显现,学人于参究中,一念慧相应而找到真心,是不离能所而找到真心,待找到真心时,却发现真心本来离于能所。因此于一切境「无须起分别抉择之心而能了然明鉴无差」,只是禅宗所说冷水泡石头而已,亦是鬼家活计,亦是楞伽经所说:「意识境界分段计着生」,有何尊贵可言?因此净明山人种种诸说,都落入意识心中,落入我所中。
---一念相应慧找到的乃是识解,一念脱落时才见真心,见真心时无真心可见,唯虚明朗照寂寂无为,岂是冷水泡石头?
---带情见而论法者,必入邪伪!
1. ----今人入古则泥迹,禅人执言则立见,己是他非则蒙尘,活机不识则死守,破不应机则无智,傍依自举则颠倒。
2. ----真明自性者见即无暇,一切都是真性显现,不假道理言句,而直示妙智而举示!
3. ---禅人若不自具智慧而依经作则,可谓真悟乎?又不能直显智慧却借经斥人,可谓明道者乎?
于分别、不分别而不之,不可以名名、不可以色色,一如无可指,不异无可陈,只如是而已!
5. 只见其文,未悉其旨:
既见色即见心,何处有色?
既心不自心,何处存心?
心色既无,何处可立?
既不立于色心,时人见个什么?
则知一如无如,瓦解冰消而全然!
祖师岂有言乎、见乎?
6. 证法身本位者,始称道人,安住一片清净性光中,一动心即染覆,故有住于洁白地上不敢起身之说,所以说“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如能不怕染覆,于境缘中起大机大用,不断练心,于动中不动,于染中不染,于众生心中坐大道场,觉性明照,自他不二,在一切作用处,变化权示,方便无量,人谓之动,而实无动心处也。
此开他受用三昧,中间有一段练心透境、起应妙随的过程。
7. 三渗漏:
觉性于意根显了作用处不可落于净染、圣凡、自他、空明等微细二边之渗漏。
觉性于慈悲方便作用处不可落于逆顺、苦乐、正邪、轮涅等微细悲情之渗漏。
觉性于语言应缘作用处不可落于智愚、法义、真妄、虚实等微细观待之渗漏。
8. 于不动体上,巳了净自心幻尘,但于入世作用处,正是大动大显之时,故于机感动用中,仍有偏失不圆之漏,曹洞宗归纳为意、情、语三方面的界外之漏,即不带烦恼性的落处。临济于作用处又有三玄三要之纲宗,皆是本位大机大用的妙动。
9. 知见多者遮说可却其妄虑,心性纯真者直示以令其开解。
10. 禅宗:遮说为宗师的妙手段,直示为宗师的一线道。
密宗:遮说为印证的瑜珈风,直示为印入的加持道。
11. 大圆之道无禅密!圆明之中无尽说!
12. 通达语言,明照机境,直心流出,不着古今。
13. 本有之用用即新新不已---不泥古今定则故。
本不离家家即不归而归---处处路途处处家。
14. 应深观自心、体现佛法,非广非深,朗照无碍!
15. 不见不除天真性
无上无下寻常心
16. 觉性于六根现量中自然显现六尘境自知无碍、明彻遍了、不落痕迹。
17. 于教理回照自心本源者即直趋宗下,
于宗下研究文字道理者即沦落教下。
若能即教了教而智眼分明,于宗超宗而活泼自在,
则为了手的汉子。
18.
中道者一切边邪皆中正不二、圆融一体、不可思议之圆中,故天台云:一中一切中,无空无假无不中。
19. 悟证觉性巳与一切佛祖同印法界,巳得全体不二加持,今后随方印证,开显十度妙德,圆成三身五智,即与佛无异!
20. 了欲之性本寂,不生欲见,不着欲受,身心明净本乐,则自超欲境。
21. 此中有化转的妙意,贵在觉性化照此欲之源,顿化为脉中光能。
22. 于觉性一合妙相中,空乐不二而独朗,全体一如,始证在欲行道之力!
11、 阴神---定中识阴出游,纯为精神幻境,从心意妄觉产生。
阳神---见实执我而修定,摄精气神成丹,从中脉出而化身变形,带细物质能量,功成为仙,但仍不离生死变异。
意生身---知我、法空而于未证法身前,由定光变现意根成意生之身,与阳神类似,但已悟空性,唯于现用时仍有分别执着,故须净消意生方证法身,开显报身功德,随类应化。若滞意生身而起作意,即使以慈悲教化,终令自他皆滞化城,难超有海。
净土生身---净土乃佛圆满功德所现,信愿相应而往生者,即常在佛光之中而成莲花上童子之化身,即与佛化不二,故得不退转而成佛。
本尊身---观修本尊法而证三密相应者,便自成本尊身,具本尊一切功德,于法界中往来自在,与诸圣同住净土,示现众生心中,加持引导,令其伏惑开智而相应成就。
圆明身---无相圆净,遍融一切,觉性空明,含无量德,常住本性净土,自然随缘示现,不同众生所见各异,而于自性更无有异,唯一圆光无极,尽未来际无有穷时。
12、
天台圆教判为初信至十信之间相似即佛位,未证法身前的变易身。楞伽经分三种意生身,皆从识性变现而立,非从法身本位而显。
13、 人于三关中由于没有传承者的指示与加持,
又兼教理未圆与菩提心未真,有可能产生三
种偏差与三种魔境,这在目前汉地行人中极
多,请各位根据实际情况一一指出偏与魔的
境界。
14、 三偏:
1、见偏:以意解道理、指认妄知、死守一能为见地,没有真达离念超解的无见之见地,故为见偏。
2、境偏:或入空性之境为真而守此空无,或着灵明之境而作意用之,成空有两边分离境证,故为境偏。
3、证偏:证一如不二之时,守此一证以为究竟,并常用此变化,起意身、神妙,但于此中,得证之心未亡,故为证偏。
15、 三关三魔
1、见狂魔-----知见摄入魔力,形成魔见狂论,谤三宝、破因果、断善根、斥正修,用种种理论破坏修行人的正见,玄说惑人、狂言惊人,乱评佛祖开示,使教禅密道出现混乱。
唯无见无我、无着无智能破,因超一切知见故。
2、境邪魔-----进入邪魔阴境,被神异、光影、邪空、邪灵、假佛、邪智、邪力、邪乱等所迷惑,并信以为真,执为胜境,住于其中,常行邪法,并以此惑人。入此者无论如何用功,皆被魔境所摄。唯空一切境,寂灭无为,法尔无住,灵明不昧,不落一切能破。
3、证魔道-----因我、法不忘,修道力充,生起成佛作祖知见,并于出神中与人斗法,欲降伏一切,而独称尊,此时于光明神用境中被魔所摄,自见自身化作佛,并显相似净土之境,于是自谓得道或某佛再来,于时现爱见慈悲相,说相似法,广行教化,世人不知,求师传法,信入魔力,结果皆失心智,困于魔境。唯以不着佛见、不立师见、不以道自得、不住功行道果境,则于不动法尔中而自无碍解脱。
16、 邪类出现人间必有三种现象:
(一)说尽一切好话,让人相信他(她)是世上最善良、最关心人类疾苦的人,但讲善时必带感情而使人着意而颠倒,讲理时使人迷理的玄奥而失智,一旦破文字言说迷惑,便难以自拔。
(二)必以治病、化灾、解难、满愿等为实际上的诱引人上勾的方法,甚至令其见种种境界、开神通,并以见到自己的元神为见性,并许以开悟、往生、成道等,一旦迷入,不由自拔。
(三)以摄力控制人,令你佩服得五体投地,完全信服,一切听从,然后开始出现奇特境界,进入神经分裂状态,此时人体中的元神即被吸去,脸开始发黑,人不久于人世了。这种人心目中只有师父,其它师父一概不信。而师父被邪持,则相信自己就是佛菩萨,是来世上救人的。
迷哉众生界!境中被魔所摄,自见自身化作佛,并显相似净土之境,于是自谓得道或某佛再来,于时现爱见慈悲相,说相似法,广行教化,世人不知,求师传法,信入魔力,结果皆失心智,困于魔境。唯以不着佛见、不立师见、不以道自得、不住功行道果境,则于不动法尔中而自无碍解脱。
17、 一、了悟佛性本具一切功德,不于此心体外有所修、有所得,空觉明法尔圆成,自然体现,一任平常,佛亦不居,生无可度,其性无为而显了无碍,妙明天真而随机方便,此为禅门正道!
明正道者必了迹无为、自在应化,更无自我的存在,亦无有为利生的作意,一切出于自然。
二 、理虽明白,亦证空性,但不明法尔,于空性中起作意观,现起带妄功力与光明,并住于其中,不断体现,形成一股极大力量,并自得、自居、自以为善利天下,无意中被《圆觉经》中四相及四病所困,虽有加持、度化之力,但仍不免自高标榜,居于功境中而被魔持。此人一出,必能惊动凡夫心,以至于五体投地。但识着知为禅门外道、正落于禅病中。
识神即中阴或现识,元神即第七识,即内自我,带有命根气的能量。
18、 理体净,缘趣异,不了异,则被惑。刻意地称扬自己与自己师父的善德,即堕自我标榜,
故意地轻毁其它宗派与他人的见行,即堕讥他恶事。
真正的佛门弟子绝不如此轻率行止,应对机而说法,
附佛邪外似言佛法实不明根本宗旨,言之必乱人心。
19、 外境不入,内尘不出,心如墙壁之不动,于不动时,觉照不昧,此际了然,可以入道矣!
20、 是你,是我,是众生,谁也不是
是这,是那,是所有,什么也不是
-----正可于不是处体达,“不是”那是真正的本地风光!
21、 为有情,为佛性,为究竟,没有为什么
-----那不是空寂无相、灵明不昧的时光么?
22、 禅中不是我,平常不是他。有时了了明,无时在缘中!
(它不在外,也不在内,在了了分明时,在难以言说中)
------于无言说处,照了目前,牧牛去也。
23、 大海之中一杯水
------知
杯底脱落化无痕
------了知
24、 知是理到,了知乃悟到。知,还有这个在,了知,知与理全消。
25、
禅--全在应机而活用,不契机而示,则为滞碍,故若能令人悟入,一切法皆可灵活照用,随机而指点,并不可于言句、方法上分高低。
密--重上师、重传承、重次第、重加持、重经验、重相应,传持之道全由上师引导深入、依经验口诀而修,直到成就与上师同样的证量。
教--弘宣经论、开演教义、教化人心、广播正信、引导发心、圆解至理、明达修途、确立果德,因此教贵教化人心而不断导入正行正果。
26、 走过了是谁的一关,就要看当下的“是什么?”了,密密无间、清净无为地看这一念的当下,到底是什么?
不向外问,不作理会,不起分别,直直地显了这一念,是什么?
27、 不妨今日临机大活。----古今一辙!
28、 也许此时行人有许多个为什么:
本来清净-----为什么还要觉照?
本无生灭-----为什么还有念起?
本来具足-----为什么还未圆成?
本无来去-----为什么不能一如?
本无身心-----为什么不了空寂?
本有智慧-----为什么不会机锋?
本具神用-----为什么不开神通?
本明常照-----为什么不能遍知?
本来如如-----为什么还须安住?
一一透开,正可拔云见月,明彻无惑。
29、 本来清净-----为什么还要觉照?
答:即照无照。既无照体?哪里有照?
合:净镜相辉!
本无生灭-----为什么还有念起?
答: 即念无念 念体即空,哪有生灭?
合:尘刹无尽!
本来具足-----为什么还未圆成?
答: 不了体相用,本无体,本无相,本无用,即体无体,即相无相,即用无用。
合:古树新花开!
本无来去-----为什么不能一如?
答: 不了一切皆空,即无来体,也无去体,故不能一如。
合:不离亲朋!
本无身心-----为什么不了空寂?
不了身心即空。
合:昧却目前!
本有智慧-----为什么不会机锋?
不了机锋即空。
合:未达平常!
本具神用-----为什么不开神通?
不了无心而应即是神通
合:别有所求!
本明常照-----为什么不能遍知?
不了知知离知。
合:不识当务!
本来如如-----为什么还须安住
不了安住无安住之体,安住即空。
合:游子归家!
30、 此去不见风尘客,满目青山无无见,
天然一幅本来景,独赏水月岁自寒。
31、 禅理启智眼,眼明而无可执之理,
事修达证悟,既证而无可修之法。
32、 心不存见,见起即顿了;
法不住修,修时本无修。
33、 祈愿
34、 三十初一心心不异
合眼开眼本来如斯
新旧无限只在目前
圆照了惑天真独露
-----祝诸仁常住本位随缘自在!
以教释禅者死水难活
以禅化教者法眼洞明
禅以无言而善用活句
教以归源而扫荡文字
会言教之旨圆成智观
了禅机无痕照用无滞
35、 自然安住,不须努力,
觉性与阿弥陀佛不二,
不取相,不立见,
烦恼起处当下化尽,
来去作用,
全然无为,
如是即入念佛三昧。
《禅网应机语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