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水中站立而亡,也可以坐脫立亡,也可以示同常人的安息而死。總之,能夠自己在死亡面前,顯得自由灑脫毫無障礙。
他們是永遠解脫生死輪回的聖人,不但此生于死亡無有畏懼,就是從此以後再也不受生死之苦了。前面所說的叁種自我關懷還都是世間法上的關懷,僅僅只是保持今生告別的灑脫,卻不能保證來生還會自由。如果不能解脫的話,就算是往生到天國,等到在天上的福報享受完了之後,也還是要卷入輪回的苦海。因爲他們沒有消除生命中的不穩定因素,沒有打破輪回重複的羅嗦,也沒有具備犀利敏銳的慧眼,看不到生死的真相。所以,只有完全看清自我,如實把握自我的人,才能自如的面對死亡,才是永恒終極的自我關懷。
但是,聲聞人的自我關懷,基本上是屬于純粹“自我”的關懷,他們自己能夠如此輕松的走過人生最後一關,卻未能在臨終時刻來關懷身邊的其他人。所以經常被說成是自了漢,佛陀也因此而批評他們。
五、辟支佛的安然
真理總是存在于十方無盡的法界,在浩渺宇宙之間,無始無終和無邊無際的時空當中,沒有哪個角落不具有完美究竟的真理。佛陀聖人們出現于世,或者不出現于世,都是不影響這種真理的普遍性存在。所以,佛陀常說,真理不是佛陀創造的,而是佛陀發現和證悟的,任何人任何衆生都有可能獲得這種證悟。當然,這需要看各自的因緣福德而定了。
特別是佛陀對于人生和世間的觀察,以十二因緣來歸納生命不穩定的整個過程,以諸法緣起來界定世間的生滅現象。對于這種法則的觀察,並確定爲自己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之後,現實生命中種種煩惱和不安的情緒,也就變得符合自然法則,從而不再爲了世間無常變化的生老病死而痛苦不堪。面對死亡之現象,也就能夠毫無執著,安然而逝了。
辟支佛的智慧就是能夠深入觀察諸法的緣起變化,有的曾經聽聞過佛說十二因緣法而悟道,有的則是自己觀察世間現象而覺醒,前者被稱爲緣覺,後者被稱爲獨覺。
緣覺和獨覺都有能力面對死亡而處之安然,他們能夠很好的覺察到自己身心的狀態,比如老死之際,就會明白這是“有生必有死”的原理,産生痛苦感受的時刻,就會知道這是“根塵相觸”的結果,甚至在起心動念之時,就會發覺這都是由于無知和沖動而導致的。因此就當下析破內心的無明,處于明白人的覺醒之中,死亡之痛苦也就不能束縛他們了。
與聲聞人相同的一點,那就是辟支佛們也是主要解決自己的問題,而對于他人的關懷還是顯得不夠。但比起聲聞人卻要稍微積極一些了,比如他們有時候也能夠隨緣的爲衆生說法,講說世間一切現象都是假借衆緣和合而成,並沒有什麼實際的本體可得,只要透過對于現象界的執著,就能夠解脫現實人生的各種煩惱和痛苦等。只是,他們並不以此說法利生爲自己的根本職責,也不太在乎別人對世界生命的認識。
辟支佛是屬于自我關懷當中比較灑脫的一類聖人,因爲他們並不要求外界能夠給他們什麼關懷,也不太在乎死亡之時的環境好壞,有的就在深山裏頭自然而死,有的能夠示現神通變化而亡,也有的如同普通凡夫的壽終正寢。但基本上不會有因病而痛苦的樣子,他們一般都能夠說來就來,說走就走,在這個衆緣和合的世界上,無論何種行爲,就象演戲和變魔術一樣輕松自在。
每一個證得辟支佛果位的人,都能夠在死亡面前自我關懷。也就是說,他們不需要別人爲他做什麼安排,也不需要世間親情和道義的幫助,世間一切能作能爲的事情,在他們看來只是遊戲而已。即使有人爲他們做事情,也如幻人演戲空谷回音,對他們來說也就是可有可無的啦。不過,他們也不會反對人們的關懷,因爲他們還會給衆生修習福德的機會。這是屬于一種極其自然的隨緣,沒有絲毫造作,令人景仰!
六、菩薩們的慈祥
在佛教臨終自我關懷的層次上,最高廣、最感人的是屬于大乘佛教的菩薩們了。本來從教義上看,佛教自我關懷的最高層次應該是辟支佛,菩薩的重心在于利他,應屬反向關懷之列。但是,我們翻開大乘佛教史,也同樣看到了許許多多大乘菩薩們在臨終之時的自我關懷情景,其形式之多樣,方法之豐富,彌足珍貴。
中國是大乘佛教的教區,在中國最能體現出大乘佛教的修行風格,菩薩行的修學者秉持著大乘佛法的精神,深入到生命的內在真實之中,開啓了生命中最爲感人和最爲莊嚴的人生智慧。無論從哪個角度哪個層面來看他們,都是真正的“學爲人師,行爲世範。”就是在死亡的自我關懷中,也表現得很突出。無怪乎人們說:中國有大乘氣象啊!
就大乘菩薩的臨終情況看,他們的臨終自我關懷之境界又是各不相同,也有修行功夫深淺的差異,如果仔細分別,那就實在太過豐富了。此處就簡要地說明一下,他們的層次爲何會在自我關懷裏面屬于最高的。
他們不是簡單的生活態度豁達,也不是哲學家們的專注于哲學理念,更不僅僅是做個好人的一生平安,又不是專門爲了自己的生命灑脫,也不是單單明了緣起緣滅之法則,而是對于生命內在力量的全面性開發,再加上開始學佛時的大悲心和菩提心。一方面能夠統合前面幾個層次的人生修爲,另一方面又能夠超出其上,而不被前面所說的五個層次所局限。即不忘記一切衆生的緣分和情感,又能夠不受緣分和情感之束縛,情感與理智都達到了極高的境界,所以說他們才是自我關懷中境界最高的人。
在菩薩們的心中,死亡不但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且還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就象生活一樣的潇灑自如,充滿神秘的幽默感和藝術的感染力。因爲菩薩才真正“懂得生”和“知道死”,他們學會了死亡,所以也就學會了生活,能在有生之年充滿激情和活力,在現實生活中無私利他,日夜精進。即所謂:將此身心奉塵刹,是則名爲報佛恩!
第二節 臨終自我關懷之方法
上一節我們把臨終自我關懷的層次作了分析,主要是從世間法的自我關懷和出世間法的自我關懷,這兩個方面來探討的。那麼,這些在臨終能夠自我關懷的人,是如何達到這種自我關懷的呢?這就是一個方法論的問題了,我們于此作一概要的介紹。
一般而言,自我關懷的實踐方法很多,而在時間上也要比正面關懷更加長遠,需要從未到老病之時,最好在懂事的成年健康時就開始自我訓練。所以,其修習時間的跨度是從成年開始,一直到生命彌留之際,都能覺醒自我,都是自我升華生命層次的好機會,可以說這是需要一生奮鬥的大事。
但就其實質性的內在精神來看,自我關懷方法就是追求生命自由的方法。每一個人都期盼著、追尋著、實踐著生命的自由,這是每個人的基本權利和願望。人們在生死之間有太多的不自由,也有太多因不自由而引起的煩惱痛苦。對一般的人來說,死亡就是一個最不自由和最不能作主的大事,也是最嚴重的現實問題了。所以,佛法的根本出發點就是解脫生死之苦,獲得生命的絕對自由,也就是解脫道。
生命原本就是絕對自由的,或者說原本就具有絕對自由的性質,只是被人們遺忘了、抛棄了!
每個生命都具有兩種力量,那就是百分之百的自由和百分之百的幸福。從生命本身的角度說,整個佛法就是告訴人們如何獲得這二種力量。獲得絕對自由的力量,那就是二乘的解脫道,獲得絕對幸福的力量,那就是大乘的菩薩道,除此之外,更無修道可言。
臨終自我關懷便是一種獲得生命絕對自由的表現。其思想理論之內涵,可以用一個數學公式來說明,那就是生命絕對自由的力量與對外界的要求正好成反比。也就是說,對于外界的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的貪求越高,生命自由的力量也就越弱,相反的,對于外界六塵的要求越低,生命自由的力量也就越大。如果對外界六塵有百分之百的要求,那麼其內在的生命力也就脆弱到百分之零,而不堪一擊了;反過來,如果對于外界的要求是零,那麼生命自由的力量也就是百分之百的堅強豪壯了,這就達到了自我關懷的極致,面對死亡,充滿力量,完全獲得生命的解脫。
但在具體的實踐方法上,可以分爲兩個部分來說明,一是平時生活的自我訓練法,二是臨終之際的自我關懷法。
一、自我訓練法
在死亡這件事上,每個人都是公平的,那就是:有生必有死,死亡無有定期。所以,一個認真生活的人,應該在懂事的時候就開始觀察生與死這個最現實的問題,從中獲得有益的啓示,增強對生活和生死的透視能力。按照佛法的開示,每個人都十分有必要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自我關懷、自我訓練。而且佛教中的方法豐富,效果顯著,若進行其中的任何一種訓練,都會有相應的收獲!
1、樹立明確的奮鬥目標
人生實際上就是一個奮鬥的過程,但每個人的奮鬥目標都不一樣,或者不盡相同,因此構成了形形色色、複雜紛陳的缤紛世界。如果人類失去了奮鬥力,人類就會成爲了死海。如果一個人缺乏奮鬥的目標,他就等于一具行動的僵屍。只有充滿奮鬥力的生命才是活潑可愛的生命,也才是生命的真相。所以,能夠自我享受人生者,最起碼一點就是要樹立明確的奮鬥目標。
在佛法裏,自我關懷的第一步,也就是進入佛門的第一步,要完成這一步工作,那就要進行叁個項目的自我關懷和自我訓練,用佛法的名詞說就是叁皈依,這叁個項目的訓練,對于整個佛教人生觀的養成,具有根本性和穩固性的受用,因此必須明白。
叁皈依就是:自皈依覺,當願衆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自皈依正,當願衆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皈依淨,當願衆生,統理大衆,一切無礙。這個覺正淨也就是佛法僧叁寶的漢譯名稱,讓我們看了更加明白其內在的深義。
這叁個項目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自皈依”和“當願衆生”,佛陀經常告誡弟子們“要自皈依,不要他皈依。”意思是說追求真理和解脫,要靠自己去努力…
《超越死亡·第八章、超越自我——無我即解脫之前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