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超越死亡·第八章、超越自我——无我即解脱之前提

  第八章、超越自我——无我即解脱之前提

  达 照

  第一节  临终自我关怀之层次

  古人说:“不患人之不知己,患己之不自知。”不但在现实生活中是如此,就是到了死亡面前,若能做到自我关怀者,也起码要能够做到“自知”,那就是一定要知道什么才是自我?当看到现实世界的五蕴之躯并没有任何可以主宰的成分时,我们不由得发出“诸法无我”的惊叹!也因此点燃了生命中的智慧明灯,照亮每个生死的角落。

   当自由亮丽的明星出现在生命的天空时,宇宙间的一切黑暗都消失了。当解脱的智慧从心中渐渐生起时,人生的一切烦恼也就随之消隕了。智慧就如一股清泉在山间静静地流淌,带着宁静和透彻,汩汩流向曲折多变的江河,奔腾呼啸着冲向波澜壮阔的大海,最终聚成智慧的海洋,使整个生命都呈现为清净的智慧和喜悦。

   然就在智慧增长的过程中,深浅次第、急剧缓慢等等情况,又是丰富多彩,而且层次分明,这使我们看到了临终自我关怀之思想境界也各不相同。大致而言,在死亡面前能够镇定自若的人,大抵是平时经过了某种训练的人,由于训练方法以及人生观和指导思想的不同,而导致了不同的结果,就其类型来说,大约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豁达者的镇定

   人世间虽然充满了各种苦厄,虽然有着不堪忍受的生死苦痛,但也总有一些人能够看清楚这份生命的无奈,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把握自己当下之身心,保持一颗超然豁达的心来生活,因此他们的生活就充满了达观和闲趣。

   比如艺术家能够把全部的心力都倾注在艺术上,从而淡忘了生死本身的大事,也放下了许许多多的计较,解除了那些生活中的斤斤计较和婆婆妈妈,不在物质和肉体上花费脑筋。以艺术的形式来体现其生命的价值,以艺术的手法来表现生活的趣味,以艺术作为人生的终极追求,以艺术解答一切生死的疑问和解决生死的难题。特别是把艺术融入自己血液当中的艺术家,那种豁达超然于世的心态,足以面对世间的诸多苦厄而不动摇。其感人之处还在于能够把生命的局限和痛苦转化为感人至深的艺术品,从而令人面对人生和死亡的苦难时,仍然具有强大的力量而感动不已!

   再如医学家能够把生死之事看得很平常,从而面对死亡仍然镇定不惧。因为医生平时看过了太多太多的老病死的现象,对于死亡这件事似乎已经很习惯了,或者说已经近乎麻木的状态,不用再害怕死亡带来的灾难和痛苦。说得彻底一点,就是已经看透了死亡并不是一件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也是人生经历的一个必经之道而已,人生必然有死,死亡谁也躲不过。与其想着死亡而恐惧,不如踏踏实实的面对它。如此反而能够使自己更加镇定一些,同时也就少了几许离世割爱之痛苦。

   还有一类知识分子,平时也曾经思考过关于死亡的问题,秉持着现实主义的思想,奉行“未知生,焉知死”的信念,于生前能够积极努力的投入精力来生活,有过比较好的素养和心胸豁达的个性,或者是经过简单的思想上的训练,对于此生的整个过程并没有留下什么遗憾,或者能够说服自己的不快,总能保持乐观豁达的态度。尽管也不明白死亡的真相,但是还能够比较注重现实的眼前的事情。死亡的到来并不能使其畏惧,而是通过思想意识的暗示,令自己尽量保持快乐洒脱的神情,把痛苦掩盖起来,或者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最后能够自我关怀。

   总之,在生活中如果具有比较豁达的态度,就能对任何事情都比较乐观。有些仅仅只是一种习惯,并没有什么理论依据,而有的则是转移了注意力,使自己全神贯注在事业或者生死之外的事情上,这样自然减轻了死亡的痛苦,或者感受不到痛苦,也就自然能够起到自我关怀的效果了。

  二、哲学家的微笑

   人生和死亡,自我和世界,本来就是一个哲学思考的课题,所以哲学家们大多数都是认真考虑过死亡问题的。真正的哲学家也能够做到对于死亡毫无畏惧,这是因为他们早就看透了这个色身死亡的必然性。以哲学思辨的敏锐眼光,看穿这个并不符合实际的意识妄念之活动,妄想不要死亡就是一种比较愚笨的想法。所以哲学家不会这样看问题,而是能够看到妄想背后的那个我,似乎并不感到惊慌恐惧的那个我,正潜伏在意识形态的更深层面,表现得还比较安闲自得。

   或者就是用意识构造出来一个生命的皈依处,以这个理想国作为自己生命的重心,通过极为坚强的意志力,能够达到自我控制和引导的能力,这就会在死亡面前派上用场。也就是把一切死亡之痛都转移到自己的哲学理念当中,使心处于悠然自得的境界,从而消除或者忘记了肉体的痛苦和心灵的绝望。

   就“人生”这一主题而言,世界哲学任何门派,几乎没有超出两个基本范畴,一是属于意识创造的哲学理念范畴,二是透过意识所处的意根境界范畴。比如中国哲学的儒家和道家。儒家就是通过意识的思维考虑,来建立或者创造一个理想的人生境界,此境界又能在现实人生中得以实践而兑现,还有未能实践的部分,也属于意识能够分析考虑的范围,所以对人生态度就带有积极入世的风格。而道家就是在微细意识的观察下,能够透过意识的本身,看到了处于意根的人生境界,并以此作为人生哲学的最高原理。这种境界是在不停地消除或者打破意识分别作用后而体现出来的,它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实践的,因此对于人生的态度就显得有些消极避世。实际上,这正是一种更加安心的办法,使内心没有动乱而澄静下来,亦可少却几多烦恼苦闷。

   西方哲学也具有这两种风格,不是在意识范围内想象推测出一个合乎逻辑的理念,就是直接穿过意识的干扰而达到意根(我执)的清净状态。所以,一个经常训练哲思,或者处于最高理念境界当中的哲学家,就有能力让自己不要面对死亡而痛苦不堪。当然,如果是没有完全把这种哲学境界构造好,反而成为意识范围中的一个悲观的哲学家,那么,他就很难在死亡的时候面带微笑了。

   其他一些宗教领袖们,也具有鲜明的哲学理念和境界,也是在意识当中树立了对于上帝或者真主的景仰,并形成一股强烈的意志力,这种意志力使其在死亡面前,不再恐惧不安,而能达到自我关怀。这也是属于意识范畴的境界。

   哲学家在死亡面前能够面带笑容,这是表明他们对于自己思想境界的认可,也是对于人生问题的一种透视。他们可以通过这样的透视和真诚,来关怀自己的死亡。

  三、人天乘的平和

   人世间的善良是美丽的生命景观,向往真善美慧的人生,也就是积极充实的人生。善良是人们天性本具的品格,也是世间的瑰宝,上天赋予的珍奇力量,即所谓天良。

   许多人能够在现实人生中做一个善良的人,这是人间最让人感动和美好的一部分。有些人尽管不一定能够做得很善良,但是他们的内心深处也一定有着善良的品性,只是机缘和条件所限制,而未能得到展现而已。如果能够得到有效的引导,或者给予恰当的开发,人世间一定会出现更加美好安宁的景象。

   其实,善与恶都是人心本具的东西,所以圣人设教就是为了能够去恶从善,进一步再去善从净,最后会归于生命的真实。但就在第一步的去恶从善方面,就有许许多多的人获得思想上的基本利益。

   如果能够做到:尊重所有的生命而不杀生,尊重他人的成果而不偷盗,尊重为人的意志而不淫乱,尊重彼此的真诚而不妄语,尊重生活的清醒而不豪饮。也就是佛教的基本五戒,儒家的根本规范五常。那就可以在生活中拥有一颗静谧安详的心,对境生心能够坦然无惧。也就是常人所说的修养很好了。

   佛法中的五戒十善,都是人天乘的修习内容,在身口意这三种行为上,都能够真诚不妄,没有贪嗔痴的严重干扰,就可以获得人天的果报。进而可以升华生命的层次,具有更为如意的福德和智慧,不用时刻面对生命的无知而长吁短叹,也不用求人情、讲面子、摆架子,心平气和,一切都很顺利。

   这一类人,由于平时作了许多的善事好事,助人为乐,成人之美,心安理得,无所忧虑。所以能够在死亡到来之际,心无恐怖,还是一心向善,坦然安住。这是许多善良百姓和各类宗教徒的临终自我关怀。

   他们在死亡跟前,能够事先做好各种安排,或者思路清晰没有昏乱,或者寿终正寝安然而逝,或者看上去没有痛苦,或者还表现得很是安详喜悦,等等不一而足。这都是由于平生行善积德,心底无亏,所以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声闻人的洒脱

   这是在前面善良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专门观察人生真谛,然后通过苦集灭道的四谛法之修习,证悟了圣谛妙理,心得解脱的声闻乘圣人。

   声闻人之所以能够洒脱地走向死亡,那是因为他们通过正知见的训练,也就是如实了解生命现象的虚幻不实,唯物唯心的色心二法,都是依靠众缘聚集起来,此中并没有一个真实主宰的自我可得。既然现实世界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状态都没有真实不变的实体存在,那就不必在这些上面做文章、讨消息了。

   于是,整个生命的重心就从五蕴、十八界之中解放出来,不再受十八界的禁锢,也不再跟这些五蕴之法打交道,从心中跟他们完全脱离了关系,真正跳出三界之外。也就消除了由于物质方面的色法和精神方面的心法所带来之痛苦。

   实际上,死亡对于声闻人来说,已经不复存在。所谓“生灭灭已”,就是指生死的各种状态和执著,已经从他们的内心深处彻底消失了。他们已经撤出了轮回的阵地,已经战胜了生死怖畏的魔军,死亡就是凯旋而归的喜悦,已经回归到生命最为安全的港湾,那是一个没有任何痛苦的地方,离开了世间相对的苦乐,而获得真正的宁静,这是并没有任何表示的一种深层次的安乐——寂灭为乐!

   他们可以自己选择死亡的形式,能力大的可以入定而去,比如阿难尊者就是入火光三昧而入灭。也可以在空中飞舞而死,也可以在…

《超越死亡·第八章、超越自我——无我即解脱之前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