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超越死亡·第八章、超越自我——無我即解脫之前提

  第八章、超越自我——無我即解脫之前提

  達 照

  第一節  臨終自我關懷之層次

  古人說:“不患人之不知己,患己之不自知。”不但在現實生活中是如此,就是到了死亡面前,若能做到自我關懷者,也起碼要能夠做到“自知”,那就是一定要知道什麼才是自我?當看到現實世界的五蘊之軀並沒有任何可以主宰的成分時,我們不由得發出“諸法無我”的驚歎!也因此點燃了生命中的智慧明燈,照亮每個生死的角落。

   當自由亮麗的明星出現在生命的天空時,宇宙間的一切黑暗都消失了。當解脫的智慧從心中漸漸生起時,人生的一切煩惱也就隨之消隕了。智慧就如一股清泉在山間靜靜地流淌,帶著甯靜和透徹,汩汩流向曲折多變的江河,奔騰呼嘯著沖向波瀾壯闊的大海,最終聚成智慧的海洋,使整個生命都呈現爲清淨的智慧和喜悅。

   然就在智慧增長的過程中,深淺次第、急劇緩慢等等情況,又是豐富多彩,而且層次分明,這使我們看到了臨終自我關懷之思想境界也各不相同。大致而言,在死亡面前能夠鎮定自若的人,大抵是平時經過了某種訓練的人,由于訓練方法以及人生觀和指導思想的不同,而導致了不同的結果,就其類型來說,大約可分爲以下幾種:

  一、豁達者的鎮定

   人世間雖然充滿了各種苦厄,雖然有著不堪忍受的生死苦痛,但也總有一些人能夠看清楚這份生命的無奈,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把握自己當下之身心,保持一顆超然豁達的心來生活,因此他們的生活就充滿了達觀和閑趣。

   比如藝術家能夠把全部的心力都傾注在藝術上,從而淡忘了生死本身的大事,也放下了許許多多的計較,解除了那些生活中的斤斤計較和婆婆媽媽,不在物質和肉體上花費腦筋。以藝術的形式來體現其生命的價值,以藝術的手法來表現生活的趣味,以藝術作爲人生的終極追求,以藝術解答一切生死的疑問和解決生死的難題。特別是把藝術融入自己血液當中的藝術家,那種豁達超然于世的心態,足以面對世間的諸多苦厄而不動搖。其感人之處還在于能夠把生命的局限和痛苦轉化爲感人至深的藝術品,從而令人面對人生和死亡的苦難時,仍然具有強大的力量而感動不已!

   再如醫學家能夠把生死之事看得很平常,從而面對死亡仍然鎮定不懼。因爲醫生平時看過了太多太多的老病死的現象,對于死亡這件事似乎已經很習慣了,或者說已經近乎麻木的狀態,不用再害怕死亡帶來的災難和痛苦。說得徹底一點,就是已經看透了死亡並不是一件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也是人生經曆的一個必經之道而已,人生必然有死,死亡誰也躲不過。與其想著死亡而恐懼,不如踏踏實實的面對它。如此反而能夠使自己更加鎮定一些,同時也就少了幾許離世割愛之痛苦。

   還有一類知識分子,平時也曾經思考過關于死亡的問題,秉持著現實主義的思想,奉行“未知生,焉知死”的信念,于生前能夠積極努力的投入精力來生活,有過比較好的素養和心胸豁達的個性,或者是經過簡單的思想上的訓練,對于此生的整個過程並沒有留下什麼遺憾,或者能夠說服自己的不快,總能保持樂觀豁達的態度。盡管也不明白死亡的真相,但是還能夠比較注重現實的眼前的事情。死亡的到來並不能使其畏懼,而是通過思想意識的暗示,令自己盡量保持快樂灑脫的神情,把痛苦掩蓋起來,或者轉化爲另一種形式,最後能夠自我關懷。

   總之,在生活中如果具有比較豁達的態度,就能對任何事情都比較樂觀。有些僅僅只是一種習慣,並沒有什麼理論依據,而有的則是轉移了注意力,使自己全神貫注在事業或者生死之外的事情上,這樣自然減輕了死亡的痛苦,或者感受不到痛苦,也就自然能夠起到自我關懷的效果了。

  二、哲學家的微笑

   人生和死亡,自我和世界,本來就是一個哲學思考的課題,所以哲學家們大多數都是認真考慮過死亡問題的。真正的哲學家也能夠做到對于死亡毫無畏懼,這是因爲他們早就看透了這個色身死亡的必然性。以哲學思辨的敏銳眼光,看穿這個並不符合實際的意識妄念之活動,妄想不要死亡就是一種比較愚笨的想法。所以哲學家不會這樣看問題,而是能夠看到妄想背後的那個我,似乎並不感到驚慌恐懼的那個我,正潛伏在意識形態的更深層面,表現得還比較安閑自得。

   或者就是用意識構造出來一個生命的皈依處,以這個理想國作爲自己生命的重心,通過極爲堅強的意志力,能夠達到自我控製和引導的能力,這就會在死亡面前派上用場。也就是把一切死亡之痛都轉移到自己的哲學理念當中,使心處于悠然自得的境界,從而消除或者忘記了肉體的痛苦和心靈的絕望。

   就“人生”這一主題而言,世界哲學任何門派,幾乎沒有超出兩個基本範疇,一是屬于意識創造的哲學理念範疇,二是透過意識所處的意根境界範疇。比如中國哲學的儒家和道家。儒家就是通過意識的思維考慮,來建立或者創造一個理想的人生境界,此境界又能在現實人生中得以實踐而兌現,還有未能實踐的部分,也屬于意識能夠分析考慮的範圍,所以對人生態度就帶有積極入世的風格。而道家就是在微細意識的觀察下,能夠透過意識的本身,看到了處于意根的人生境界,並以此作爲人生哲學的最高原理。這種境界是在不停地消除或者打破意識分別作用後而體現出來的,它可以通過個人的努力來實踐的,因此對于人生的態度就顯得有些消極避世。實際上,這正是一種更加安心的辦法,使內心沒有動亂而澄靜下來,亦可少卻幾多煩惱苦悶。

   西方哲學也具有這兩種風格,不是在意識範圍內想象推測出一個合乎邏輯的理念,就是直接穿過意識的幹擾而達到意根(我執)的清淨狀態。所以,一個經常訓練哲思,或者處于最高理念境界當中的哲學家,就有能力讓自己不要面對死亡而痛苦不堪。當然,如果是沒有完全把這種哲學境界構造好,反而成爲意識範圍中的一個悲觀的哲學家,那麼,他就很難在死亡的時候面帶微笑了。

   其他一些宗教領袖們,也具有鮮明的哲學理念和境界,也是在意識當中樹立了對于上帝或者真主的景仰,並形成一股強烈的意志力,這種意志力使其在死亡面前,不再恐懼不安,而能達到自我關懷。這也是屬于意識範疇的境界。

   哲學家在死亡面前能夠面帶笑容,這是表明他們對于自己思想境界的認可,也是對于人生問題的一種透視。他們可以通過這樣的透視和真誠,來關懷自己的死亡。

  叁、人天乘的平和

   人世間的善良是美麗的生命景觀,向往真善美慧的人生,也就是積極充實的人生。善良是人們天性本具的品格,也是世間的瑰寶,上天賦予的珍奇力量,即所謂天良。

   許多人能夠在現實人生中做一個善良的人,這是人間最讓人感動和美好的一部分。有些人盡管不一定能夠做得很善良,但是他們的內心深處也一定有著善良的品性,只是機緣和條件所限製,而未能得到展現而已。如果能夠得到有效的引導,或者給予恰當的開發,人世間一定會出現更加美好安甯的景象。

   其實,善與惡都是人心本具的東西,所以聖人設教就是爲了能夠去惡從善,進一步再去善從淨,最後會歸于生命的真實。但就在第一步的去惡從善方面,就有許許多多的人獲得思想上的基本利益。

   如果能夠做到:尊重所有的生命而不殺生,尊重他人的成果而不偷盜,尊重爲人的意志而不淫亂,尊重彼此的真誠而不妄語,尊重生活的清醒而不豪飲。也就是佛教的基本五戒,儒家的根本規範五常。那就可以在生活中擁有一顆靜谧安詳的心,對境生心能夠坦然無懼。也就是常人所說的修養很好了。

   佛法中的五戒十善,都是人天乘的修習內容,在身口意這叁種行爲上,都能夠真誠不妄,沒有貪嗔癡的嚴重幹擾,就可以獲得人天的果報。進而可以升華生命的層次,具有更爲如意的福德和智慧,不用時刻面對生命的無知而長籲短歎,也不用求人情、講面子、擺架子,心平氣和,一切都很順利。

   這一類人,由于平時作了許多的善事好事,助人爲樂,成人之美,心安理得,無所憂慮。所以能夠在死亡到來之際,心無恐怖,還是一心向善,坦然安住。這是許多善良百姓和各類宗教徒的臨終自我關懷。

   他們在死亡跟前,能夠事先做好各種安排,或者思路清晰沒有昏亂,或者壽終正寢安然而逝,或者看上去沒有痛苦,或者還表現得很是安詳喜悅,等等不一而足。這都是由于平生行善積德,心底無虧,所以才能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四、聲聞人的灑脫

   這是在前面善良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專門觀察人生真谛,然後通過苦集滅道的四谛法之修習,證悟了聖谛妙理,心得解脫的聲聞乘聖人。

   聲聞人之所以能夠灑脫地走向死亡,那是因爲他們通過正知見的訓練,也就是如實了解生命現象的虛幻不實,唯物唯心的色心二法,都是依靠衆緣聚集起來,此中並沒有一個真實主宰的自我可得。既然現實世界的一切物質和精神狀態都沒有真實不變的實體存在,那就不必在這些上面做文章、討消息了。

   于是,整個生命的重心就從五蘊、十八界之中解放出來,不再受十八界的禁锢,也不再跟這些五蘊之法打交道,從心中跟他們完全脫離了關系,真正跳出叁界之外。也就消除了由于物質方面的色法和精神方面的心法所帶來之痛苦。

   實際上,死亡對于聲聞人來說,已經不複存在。所謂“生滅滅已”,就是指生死的各種狀態和執著,已經從他們的內心深處徹底消失了。他們已經撤出了輪回的陣地,已經戰勝了生死怖畏的魔軍,死亡就是凱旋而歸的喜悅,已經回歸到生命最爲安全的港灣,那是一個沒有任何痛苦的地方,離開了世間相對的苦樂,而獲得真正的甯靜,這是並沒有任何表示的一種深層次的安樂——寂滅爲樂!

   他們可以自己選擇死亡的形式,能力大的可以入定而去,比如阿難尊者就是入火光叁昧而入滅。也可以在空中飛舞而死,也可以在…

《超越死亡·第八章、超越自我——無我即解脫之前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