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觀入門 八、禅的公案與悟境 公案聯羽▪P2

  ..續本文上一頁解。

   開解即心地脫纏,頓見本性。崇信開解後,又問師父說:“如何保任?”天皇禅師開示說:“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別無聖解。”

   從生活禅、日用事裏透過的禅人,就是走任性逍遙,隨緣放曠的自在之路。但不應再起凡心,也不可落在聖解上,只是無心而應,無爲而作。即是大道現前了。

  禅本無淺深,只要符合于正道,了斷妄執,即是行人的得益處。但嚴格說來,禅的證境又是無止境的,所以禅人一旦悟後,也應無止境地修無修之修,其中層層意境,非到家者不能知其項背。閑來常讀雪峰禅師的上堂開示,時覺有所獲益。其中一段,更是精妙絕倫:

  “佛道閑曠,無有程途。無門解脫之門,無意道人之意,不在叁際,故不可升沈,建立乖真。非屬造化,動則起生死之本,靜則醉昏沈之鄉。動靜雙泯,即落空亡。動靜雙 收颟顸佛性。必須對塵對境,如枯木寒灰,臨時應用,不失其宜。鏡照諸像,不亂光輝。鳥飛空中,不雜空色。所以十方無影像,叁界絕行蹤。不墮往來機,不住中間意。鍾中無鼓響,鼓中無鍾聲。鍾鼓不相交,句句無前後。如壯士展臂,不藉他力。獅子遊行,豈求伴侶?九霄絕翳,何在穿通?一段光明,未曾昏昧。若到這裏,體寂寂,常的的,日赫焰,無邊表。圓覺空中不動搖,吞爍乾坤迥然照。

   夫佛出世者,原無出入,名相無休,道本如如。法爾天真,不同修證。只要虛閑不昧作用,不涉塵泥,個中纖毫道不盡,即爲摩王眷屬。句前句後,是學人難處。所以一句當天,八萬門永絕生死,直饒得似秋潭月影,靜夜鍾聲,隨扣擊無虧,觸波瀾而不散,猶是生死岸頭事。

   道人行處,如火銷冰,終不卻成冰。箭既離弦,無返回勢。所以牢籠不肯住,呼喚不回頭。古聖不安排,至今無處所。若到這裏,步步登玄,不屬邪正,識不能識,智不能知,動便失宗,覺即迷旨 。二乘膽顫,十地魂驚。語路處絕,心行處滅。直得釋迦掩室于摩竭,淨名杜口于毗耶。須菩提唱無說而顯道,釋梵絕聽而雨花。若與麼見前,更疑何事沒棲泊處?離去來今, 限約不得,心思路絕。不因莊嚴,本來真淨,動用語默,隨處明了,更無欠少。”

   時複斯言,大道灼然可見。然則,雖安一字不得,隨緣度生也不得不廣施方便,故宜由禅通教,達言了旨,方能順逆橫縱自在而拈也。

   淨田禅師的一喝公案,分明舉出了一個禅者深達禅教一致的真智慧。

   在一個十大法師,禅講千僧的大大法會上。“有善華嚴者,乃賢首宗之義虎也。對衆問諸禅曰:“吾佛設教,自小乘至于圓頓,掃除空有,獨證真常。然後萬德莊嚴,方名爲佛。嘗聞禅宗一喝,能轉凡成聖,則與諸經論似相違背。今一喝若能入吾宗五教,是爲正說;若不能入,是爲邪說。”

   聽了這一提問,許多禅者都看著淨因禅師。在徽宗皇帝參加的這一法會上,這一問題無疑關系到宗自身能否立世的關鍵所在,如果禅不能攝教義,即非正道了。禅教雙圓的淨因禅師,並沒有被難倒,出頭來謙遜而說:

  “如法師所問,不足叁大禅師之酬。淨因小長老可以使法師無惑也。”

  于是淨因禅師叫了一聲:“善華嚴”善華嚴便答應一聲。禅師先就五教義而闡述道:

  “法師所謂法小乘者,乃有義也。大乘始教者,乃空義也。大乘終教者,乃有不空義也。大乘頓教者,乃即有即空義也。一乘圓教者,乃不有而有,不空而空(或作空而不有,有而不空)義也。如我喝,非唯能入五教,至于工巧技藝,諸子百家,悉皆能入。”

   禅師言畢,震聲喝一喝,問善華嚴說:“你聽到了麼?”回答說:“聽到了。”禅師說:“汝聞此一喝是有,能入小乘教。”片刻又問善華嚴:“你現在聽得見麼?”善華嚴答聽不見。禅師論道:“汝既不聞,適來一 喝是無。能入始教。”言罷又對著善華嚴說:“我初一喝,汝即有道,喝久聲銷,汝複道無。道無則元初實有,道有則而今實無。不有不無,能入終教。我有一喝之時,有非是有,因無故有,無一喝之時,無非是無,因有故無,即有即無,能入頓教。須知我此一喝,不作一喝用。有無不及,情解俱忘。道有之時,纖塵不立。道無之時,橫遍虛空。即此一喝入百千萬億 喝,百千萬億喝入此一喝是故能入圓教。”

   善華嚴聽了淨因禅師一喝妙理,立即起身拜了再拜。淨因並未就此罷休,接著又發揮道:

  “非唯一喝爲然,乃至一語一默,一動一靜,從古至今,十方虛空,萬象森羅,六趣四生,叁世諸佛,一切聖賢,八萬四千法門,百千叁昧,無量妙義,契理契機,與天地萬物一體,謂之法身。叁界唯心,萬法唯識,四時八節,陰陽一致,謂之法性。是故《華嚴經》雲:“法性遍在一切處, 有相無相,一聲一色,全在一塵中含四義。事理無邊,周遍無余,參而不雜,混而不一。于此一喝中,皆悉具足。猶是建化門庭,隨機方便。謂之小歇場,未是寶所。殊不知吾祖師門下,以心傳心,以法印法,不立文字,見性成佛。有千聖不傳底向上一路在。”

   虧得有這向上一路,才使聞者歎仰。

   從淨因的作略上,可以看出禅者通教善說的重要性,不僅要通教,且要有豐富的現代知識,有處世的善巧方便,如此才能使這一顆玲珑透明的禅心,在當今的時代裏,起著無可限量的作用,才能使禅的真精神遍地開花,奉獻給人類純真無尚的歸依處。

  

  

《禅觀入門 八、禅的公案與悟境 公案聯羽》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