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可以參閱《顯密圓通成佛心要》。一般行者每天修兩座每座一小時,連續修滿五百座就可以轉入月輪觀禅法。
2.月輪觀禅法
《大乘心地觀經·發菩提心品》中述此觀法說: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心無形相,亦無住處。凡夫行者,最初發心,依何等上?觀何等相?”佛言:“善男子!凡夫所觀菩提降相,猶如清淨圓滿月輪,于胸臆上明朗而住。若欲速得不退者,在阿蘭若及空寂室端身正念。結前金剛縛印(印爲:左右十指,更互相叉。以左壓右,更相豎握,如縛著形,名金剛印)。冥目觀察臆中明月,作是思維:是滿月輪,五十由旬,無垢明淨,內外澄澈,最極清涼。月即是心,心即是月。塵翳無染,妄想不生,能令衆生.身心清淨,大菩提心,堅固不退。”
此法後來成爲龍樹菩薩傳示初心的方便禅觀。禅人在掃蕩粗識業障之後接著進修此法,在心中觀想圓明的月輪,開始時雖然不見,習之有恒,則于隱然間有實力支持,明照不昧,時間因緣一到,隨五塵的激發,心光乍明,即得悟道。悟後重修,終至圓明無礙,則佛性全露。達摩祖師指示慧可的:“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即是此意。在觀想時應當遠離意識,不作著想見,方符禅修妙旨。如欲加修咒法,可以依師傳授。
3.隨息禅觀法
不以任何作意地隨息出入,內不執身心,外不住境相,內外皆空,無所依倚,不生分別。因爲不作分別地任運而行,故久久妄盡真觀,不期開悟,自得見性。如修月輪觀不得成就,可以轉修此法。不善觀相的人,也可以直接修于此法,如能隨順無住之理,于心空無系之際,頓然契入妙性。現代禅宗一些門派,常用此法引導行人深入禅觀,得到悟時往往易于保任,以其定力深湛而心地較明澈也。
因爲不作任何之想.故非觀而觀,無禅而無不禅;不作階段想.不落功行見,不期入禅得道,無求開悟成佛,一切無想,正于一切無想無念之際,恒順息性常出常入,不動不搖,湛然一片,即此之時,使得悟心見性了。
4.真心觀心法
如修月輪觀、隨息法未能悟道,則可棄相存心,直照現前。此法近代劉洙源先生提倡頗力,可作爲悟道的觀修方便。劉先生《佛法要領中編》述觀心雲:
“觀心之法,先要休心息念。須將六塵萬緣,一概放下,善事惡事,都不思量,過去未來,一概不想。直觀當下念頭,幢幢往來,起滅不停;勿執著他,勿隨逐他,勿斷除他。只管細細靜看。妄念起時,一看不知去向,旋又複起,仍如是看;念若不起,只看著。久久純熟,看到一念不生,即與般若相應。《發菩提心記》雲:“妄心若起,知而勿隨,妄若息時,心源空寂,萬德斯具,妙用無窮。”心性之妙如是,吾人平日之不相應,是爲妄想所遮,是無明心,無明何所依?依真如而起。觀無明心即是觀真如心,觀心性即是觀無明心,何以故?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故。觀而得定.即是真如叁昧,爲叁昧之王,故名上定。”
修此法還須注意:
1.事忙之人,每日必須坐一次,每次至少半小時,若能坐二、叁次,每次一二小時者方妙。愈多愈久則愈妙。坐時須要寬衣松帶,從容安祥.不宜當風、不宜飽飯,坐畢,搖動其身,微開口眼,兩手搓熱,撫摩面、目、腰、腹、腿、足,休息片時,然後下座。
2.平時須將唯心之理.自心是佛,二空之義,諸法無性.常常思維,以作預備。涵養省察,尤不可疏忽。當知世事如夢幻,人生若朝露,刹那無常,都是空忙。如能發起冷淡想.厭離想,最易合拍。以一念萬年修去,即是。
5.看話參究法
看話頭的參究方法.起源于宋初,盛行于明清,可爲禅人用慧力啓悟而辟門徑,確爲禅宗所獨特的修持方便。
如果行者宜于探究性地行持,不樂于默照寂修,則可直接修于此法。但此法也需要因緣,一是信心的確立;二是公案問題的引發。因爲看話頭首先要起疑情.即因禅公案中的某一問題,或某一句話激活了久埋心底的靈智,而迫切地,強烈地欲解開這一不屬于知性的問題——即真如佛性,本來面目等名詞背後的那一個實質,所以大慧禅師說:“把所疑一事來貼附汝眉間,個事是聖是凡?是有是無?推及此疑問,使其到窮極,不知推進至只蕩蕩處,而勿生怖念。如怖念一起,窮其一念起處,是果空?不空?”因此可知看話頭具有提起,提撕、舉、提攝、參、參究、體究、工夫等的含義,即是把現前所疑放在眼前看.把心傾注其間而體究其義,運心去體驗它的真實一面。所以高峰原妙禅師說:
“尋常教人做工夫看個“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的公案,看時須要發大疑情,世間一切萬法總歸一法,一畢竟歸在何處?向行住坐臥處,著衣吃飯處,屙屎放尿處,抖擻精神,急下手腳。但憑麼疑:畢竟一歸何處?決定要討個分曉,不可抛在無事厘裏,不可胡思亂想,須要綿綿密密,打成一片,直教如大病一般,吃飯不知飯味,吃茶不知茶味,如癡如呆,東西不辨,南北不分,工夫做到這裏、管取心花發明。”
看話頭應專一而行,因此:“果欲了脫死生,先須發大信心,立弘誓願,若不打破所參公案,洞見父母未生前面目,斷微細現行生死,誓不放舍本參話頭,遠離真善知識.貪逐名利。若故違此願,當墮惡道.發此大願,防備其心。方堪領受公案。”(毒峰秀善禅師語)一旦擇定了公案,則應如古音淨琴禅師所說:
“凡作工夫,當離喧鬧,截斷衆緣。屏息雜念,單提本參話頭,至于行坐住臥,苦樂順逆,一切時中,不得忘失,念茲在茲,專心正意,切切思思,念念自究,返觀自己,這個能追能問底,是個什麼?若能如是生疑,疑來疑去.疑到山窮水盡處,樹倒藤枯處,擬議不到處,心忘境絕處,忽然疑團迸散,已華朗發,大悟現前。”
所看的話頭有很多,如念佛是誰?狗子無佛性;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祖師西來意;醒時夢時的主人公等等。如果某一則公案的話頭能激發內心探知的欲求,強烈地要想洞見這些句子裏面的真實面目而産生了熱烈不斷的凝思內觀,久而久之,門戶自然洞開而徹悟本性了。
6.心密見性法
此法是以密證禅的殊勝方便,尤其適宜于有禅的根性而自力無法曉開的禅人。因爲在禅的觀智下借六印一咒的行持,久久惑盡心空,立證無生,所以此法在現代社會䨭,大有助于禅人的真修實證,而近年來因修心密見性者也日漸增多。只是此法必賴師傳,方有實效,故得法與否全在因緣。
7.直心無住法
此法全在悟人,不在于修與不修,因此是上根人的無住正行。此類人只要有明師指點,契會真心,不必再修以上六種禅法,只在平常心中,任運而去即是道妙,所以不管一切,直以絕對之心已而行。瑩山國師曾述此種行法雲:
“上根坐禅者,不覺諸佛出世之事,不悟佛祖不傳之妙,饑來吃飯,困來打眠。非指萬象森羅以爲自己,覺不覺俱不存,任運堂堂,只麼正坐。雖然如是,于諸法不分異,萬法不昧矣!”只是不昧,正契佛智,亦正是真修也。
以上所述七法,是目前可修可學的基本禅法,我們可以分四種情況來抉擇修持:
l.按步就班法:按照禅法的精細次第與修持的層級的需要而進行逐漸向上進修的方法。如:(1)先修准提法,修至五百座時,感到身心輕快,無一切不適感爲止。(2)續修月輪觀法,修至觀力堅固,定力不動爲止。(3)續修隨息禅觀法,修至內外空明,無有妄相爲止。(4)修直觀心地法,修至智慧明朗,覺照不昧爲止。(5)浏覽公案發現未透之言句而起參,直參至透徹無疑爲止。(6)如已真實透徹,即可放手空行,隨緣自在,如果仍未透徹無礙,則可繼修心密,以期真正大徹廊然,妄盡真明。(7)心地了然,平直無住,正入無修之妙修,終日不離這個,處處道場矣!
2.試修驗心法:在前五種法中,可以一一次第修持叁、五天,如果修在某一法時,特別安心明朗,則適宜此法,而應專心修之,不再更改,直到開悟爲止。如果中途碰到障礙,而自力更無力解決時,則可再試轉此五法中的一種,—一試修驗心,如果忽然內心增明,心境大異,則即可轉而修之,直至開悟。如果五種曆修多年均未能開悟,則應尋求心密,以冀最後進趣悟門。悟後可從心密轉入直心無住之行而成道。
3.智慧抉擇法:根據自己的習性與根器以及對于法行的因緣而進行觀察,如不樂修密入禅的可以直修禅觀。如不樂修觀想入禅的,可以直觀心性;再如不樂于觀心性相,可以看話頭而悟入。如果一切禅法都不樂用,也可以直觀無住,一切不留,便入法樂空靈妙性。通過如此抉擇粗細,就能發現自己在那一種禅行中較爲宜妥了。
4.因緣攝入法:如果自身所處與某一明眼禅師特別投緣,則此乃師、弟因緣的具備,修法必能殊勝。因此,可以敬心尊而重師教,依師修學,自己完全不必用心抉擇、分別好壞,只要一心遵師囑而修便可悟人,如果師父亦未明心,所指之法又不善巧,那又當別論,不能一味盲從了。
綜論以上四法抉擇之規律,一般地說,掃除現業流識的粗障,以准提咒爲好;攝境歸心堅固定力,以月輪觀爲佳;定其內外身心,應以隨息爲妙;而開智見本性,則以直觀心地爲自擊之要門;看話頭爲它擊之關鍵。如果種種法行都未能啓悟本性,則依心密而修,必得明悟現前。如果心體本淨,懶得修法之人,則依直心無住法爲顯真明體之大法,正符“參禅直參直,不用心意識”之旨。
法之相應與否,重點還在自己用智慧去抉擇選定,並在自己的體驗上去肯定下來,即可轉入直行無滯的階段,上路之後,義無返顧,一心正行,不再徘徊不決,疑惑重重了。唯有到家之後,方是休歇時節。因此行之又行,不斷地開拓邁進也。
四、如何排除禅行中的障礙
問:通過對禅法的擇定,禅之正行亦已確立…
《禅觀入門 五、禅的障礙與消除方法 如何排除禅悟之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