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真實無性也。以法執滅故隨眠我見悉滅,故知人我執從法我執生。”
所以,在破除這二種我執的時候,如按照次第來說,也是先要從粗的人我執開始破,後再從微細的法我執來破,而在凡夫位時,具足這兩種執著,所以是最痛苦的。到了證得二乘果位的時候,人我執已經破除,解脫了分段生死的痛苦,但還留有法我執,也只是破除我執的果,而未能真正從根本的內因上截斷變易生死之流。
如陳譯《攝大乘論釋》卷十說:“凡夫性無明是初地障。此無明即是身見。身見有二種:一因,二果。法我執是因,人我執是果。因即凡夫性,迷法無我故稱無明。二乘但能除果,不能斷因,若不斷此無明則不得入初地。”
初地就是徹見佛性的階位,破除了第一分無明,在了斷人我和法我的那刻,真正看到了生命內在的真實,從此不再迷惑于一切現象世界的複雜紛陳,如實了知身心世界的本質,智慧與慈悲從內心自然生起,生命的微妙第一義得以顯露,真是慶快平生之大喜啊!
可是,人們首先受製于身心世界的這些規律(法我),然後局限于人我是非的判斷(人我),于此中間奔走呼號,遊離于生命的影子中,追求于生死的苦厄裏,豈不哀哉可傷?
在這兩種“我執”的支配下,生死也變得很有規律,痛苦也就猶如高山一樣堆積起來,我們看到了生死之苦的根基和顛峰,也看到了生死的的內在本質。
二、分段與變易
生死有兩種表現形態,一是分段生死,二是變易生死。此二種生死的直接原因就是前面所說的人我執和法我執,人我執體現了分段生死的認識範圍,法我執則體現了變易生死的思想觀念。生命的煩惱和痛苦都是由這二種生死而來,此二種生死又是從這兩種執著而生,這一切歸根結蒂就是對于生命的完全無知。無知是痛苦的,無知是愚昧的,無知也就是無明,他會表現在人生的每個角落。而表現得最爲突出者,乃是這兩種生死。
如《成唯識論》卷八說:“生死有二:一、分段生死,謂諸有漏善不善業,由煩惱障緣助勢力所感,叁界粗異熟果,身命短長隨因緣力,有定齊限,故名分段。二、不思議變易生死,謂諸無漏有分別業,由所知障緣助勢力所感,殊勝細異熟果,由悲願力,改轉身命,無定齊限,故名變易。無漏定願正所資感,妙用難測,各不思議,或名意成身,隨意願成故。”
這是指出,分段生死是屬于凡夫衆生在煩惱迷惑的勢力下而感召的叁界輪回之生死果報。變易生死則屬于叁乘聖人在無有煩惱障礙,但有所知之障礙的情況下,能夠以其悲願和禅定的力量而變化身體壽命的生死果報。所以前者爲我們現實的生死狀況,屬于能夠思維考慮觀察的,而後者則是我們凡夫所無法想象、難以思量議論的生死情景。
1、分段生死
分段生死,又稱有爲生死,指迷界凡夫所受的生死,即凡夫因爲造作了帶有煩惱的善惡行爲,而感得在叁界六道當中輪回,于其中間所受的肉身生死。肉身有美醜胖瘦高矮的差別,壽命長短不同,而構成的分分段段之生死,故稱爲分段生死。如《勝鬘寶窟》卷中(末)說:“言分段生死者,謂色形區別、壽期短長也。” 而《大智度論》卷五也說:“生死輪載人,諸煩惱結使,大力自在轉,無人能禁止。” 這就是說,凡夫衆生輪回在生死之中,都是由于諸多煩惱結使(習氣毛病)的力量,而不停地運轉著,毫無把握,毫無頭緒,沒有人能夠使其自然停止。
我們從最現實的角度出發,佛教臨終關懷的根本前提就是要看清楚這個分段生死的內涵,關懷他人順利通過此段與彼段的關口,使其不受過關時期的種種痛楚。而臨終自我關懷更是對于此種分段生死的自由把握,使自己能夠于生死關頭暢通無阻。
就大的根本的範圍來看,分段就是指今生不知到自己的前生和來生,每一次的生死都是各自分裂開來,成爲獨立的一個單元,看似互不相幹,段段情景不同。
若就小的範圍來觀察,分段則是指凡夫的生命景象所具有強烈的階段性。今日不知明日事,今年不見去年人。在這種無常變化的景象中,無知和遺忘的個性,把生命的脈絡分割成無數個斷路,把整體的生命粉碎爲無數個塵埃,猶如夢痕一般沒有接綴的迹象,也不知道聯系的地方。
在這樣一個極爲不穩定的生命狀態中,人們對于死亡當然只有恐懼和驚惶的份了。實際上這種恐懼也就是對于自己將要面臨的未知世界的無奈。譬如領著我們走向一個陌生的地方,在進入這個地方的大門時,就要經曆一番皮破肉綻的毒打,然後才能放行,而又不知道放行之後還有多少這樣的苦楚。更不能接受的是此生的親朋好友都沒有一個能夠陪伴著自己,那種痛苦時的孤獨熬煎,怎不使人心酸淚落啊!
但是,如果能夠認識到其中的真相,事情就不會搞得那麼糟了。起碼對于自己將要去的世界,會充滿信心。會在還未面臨死亡考驗的時候,就事先做好准備或者某種必要的訓練,使自己能夠在過關時鎮定一些,甚或讓自己主動的選擇過關的答卷——選擇死亡的形式(如坐脫立亡之類)。那就非但不用挨打挨餓挨考驗,而且還能自由自在自主張了。
2、變易生死
變易生死,又名爲不思議變易生死、無爲生死。這是指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等超越叁界輪回的聖者,依據沒有煩惱的清淨大願所感得的細妙殊勝依身之生死,因將分段生死的粗劣身改轉變易而得不思議身,此種身仍然具有生死的特性,故稱變易生死。
此種生死的前因就是法我執,也就是對于宇宙間的規律非常在意,而且是如實的把握了這種規律,能夠使自己的生命進入這種規律之中。就象發射的衛星進入了軌道一樣,不再被強烈的地心引力所吸引(解脫六道的輪回),但又被太空軌道的規律所左右,所以還是一種比較穩定的生死現象,不再具有輪回中不穩定的因素。相對于分段零落的生死而言,已經是極大的安慰了。
就變易生死本身來說,又有叁種情況之差別,如《大乘義章》卷八(本)所說:“言變易者,泛釋有叁:一者微細生滅無常念念遷異,前變後易名爲變易。變易是死,名變易死。故《地持》中,生滅壞苦,名變異苦,此通凡聖。二者緣照無漏所得法身神化無礙,能變能易,故名變易。變易是死,名變易死,此該大小。叁者真證法身隱顯自在能變能易,故言變易;變易非死,但此法身,未出生滅,猶爲無常死法,所隨變易身上,有其生死,名變易死,此唯在天。”
第一是從現實人生的心態上說,我們的每一個念頭的生起和消滅,前後之念不停地遷移變化,妄想紛飛無有暫息,這就是我人當下之變易生死。這種念頭變化的生死情景,包括了凡夫衆生的現前一念妄心,以及聲聞、緣覺、菩薩的叁類聖人之思想境界。因爲這叁乘聖人都有微細的念頭在生滅,只要有這樣的念頭在生滅變化,那就是變易生死。所以佛經中說“靜念一句阿彌陀佛,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從推因知果的角度看,每一個妄念都是由無數的生死構成,譬如激光于一秒鍾之內,就能將一千張紙全部切斷,在經過每一張紙的時候,就有一個生死,所謂刹那刹那念念生滅,所以念佛之時就是沒有妄念之時,也就是消滅刹那生滅之時,消滅了因地上的生滅,也就是消滅了果報上的生死之罪,所以念佛功德無量,諸佛言無虛妄啊!
第二是從大乘菩薩和小乘聖人的神通變化來說的,這叁乘聖人能夠于色心諸法自在無礙,在清淨無漏的心中,自然流露出神通變化之能力,而化身無數利益教導一切有緣的衆生,這種變化之身也就有生滅的現象了,也就屬于變易生死。但是這些聖人已經完全解脫分段生死,永遠不在六道中迷惑無知,不會醉生夢死糊裏糊塗。所謂“跳出叁界外,不在五行中。”
第叁是從四禅八定中獲得的變化自在之色身,這種身體是從修習禅定之法而獲得,能夠具備色法自在隱沒或者顯現,所以說是真證法身隱顯自在能變能易,又說但此法身,未出生滅,猶爲無常死法,唯在諸天。色界天和無色界天的天人,還有欲界果報所感的天神,基本上都有變化色身的能力,由此能力所變化出來的色身也具有生滅的特質,所以也是屬于變易生死的範圍。
上述二種生死都是我人對于宇宙實相的錯覺——法我執,也是我們對于人生真理的誤會——人我執,由這二種執著的內在力量,而轉化爲兩種生死的外在現象。而我們就是對于生死的現象毫無顧忌,毫無准備,毫無能力,毫無自由,一任業風吹拂,漫無目的地在苦海裏沈浮,在苦樂間遊弋。所以,我們最根本的問題就是如何獲得真正的生死自由。
既然兩種生死的直接原因就是兩種我執,那麼,只要我們能夠破除此二種我執,不再隨著“我”而團團轉,也就是說,能夠真正證得了“無我”的境界,也就自然能夠獲得“無生”的灑脫。臨終自我關懷的關鍵也就在于此了。
叁、無我與無生
無我是佛教最基本的一個核心問題,是獲得解脫的根本途徑和實證境界,相對于上述所說的人我和法我,而指出了人無我和法無我的兩重無我。人無我也就是消除了“我見”這個重大的錯誤見解之後,對于現實生命不存在絲毫的誤會,能夠看到生命的本質——涅槃本際。
無生就是沒有分段生死和沒有變易生死。這就是每一衆生在平時通過訓練,能夠使自己獲得無我的境界,只要能夠真正證得了無我,不管是人無我還是法無我,就都能夠解脫生死之苦。但只是證得人無我者,卻只能獲得解脫分段生死之痛苦。一般而言,佛弟子臨終能夠自我關懷的人,都是獲得了人無我的境界。而證得法無我的人,卻不僅僅可以自我關懷,還能夠反過來關懷還生活著的人,亦即是反向關懷。
當你看到這個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都不是能夠由你來主宰的時候,你就不在花心思在色心二元上做文章,而是輕輕的將生命的重心轉移到六根、六塵、六識這十八界之外,盡管還在這個界內生活,但是十八界內的任何景象卻對你都沒有絲毫的吸引力,從而擺脫了它們無量劫來的糾纏,真正獲得了色心無我之境界,親自看到生命內在的安然寂靜,名曰涅槃。
只要內心不再追求十八界中的任何事物,十八界也就因此而絕緣,沒有了緣起力量的沖擊,也就失去了生死的內在依據,所以就不可能再次沈淪于這個淩亂隔閡的苦海,在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觀照下,在涅槃寂靜的安樂中,永遠告別了分段生死,真正到達無生無滅之寂滅境界。
也只有修學無生之道,方可解脫生老病死之苦惱,正如王維有詩《秋夜獨坐》雲:
獨坐悲雙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燈下草中鳴。
白發終難變,黃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學無生。
這是他到了晚年才開始關注生死的問題,也是一種自我關懷的模式。只要能夠在有生之年獲得無生之境界,便能夠在死亡面前潇灑自如。
如上所說,我們將自我關懷的相關內容作了簡要的介紹,首先認識到“我”的層次差別,是非雜陳。然後了解了兩種我與兩種生死,以及無我與無生的理念。這是佛教之所以能夠做到“臨終自我關懷”的理論要點所在。
佛法是人生之學,也是生死之學,每個衆生的生命只有在佛法面前才會顯得完整而美麗。世間也有些人是唯美主義,但是那不能得到證實的理論,就等于空頭支票一樣不切實際。而佛法卻不如此,佛法中的每一種教誨,都能夠在自己的生命中得到落實和證明,不但是內在感性和理念上的享受,而且也能夠使周圍的旁觀者親身作證。特別是在死亡關頭的時刻,真修實證者那灑脫的腳步,總是輕盈而莊重,走過人們最爲畏懼的死亡通道,還是那樣安祥而喜悅!有時還唱著美妙動聽的解脫歌。從苦海濁惡的苦難中走過,身心卻不留下一絲絲塵埃,真的是:赤條條,來去無牽挂!
《超越死亡·第七章、自我關懷——自我即生死之主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