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中不放,以爲有所得,有其實,則知著相。
理境是爲了闡述真理及修行之規律,若理不能顯智,則爲滯理;事相是具體的人生實踐及功德的外顯,如住于事相不能起活用,則爲著相。
理盡于心空,故真實之人無理,佛祖之言句亦不留;事至于圓明,一切法無非佛法。
若不滯理,正說、反說、圓融說、差別說、真實說、方便說皆于無不可說中不見對錯,不爲自己的理論辨護,而恒點化衆生的智眼;若不著相,佛相、魔相、淨相、染相、真相、幻相皆不可著,心裏不落一塵,能夠沒有自己的固定的住處,而常示現諸相化導有緣。
滯理者纏綿,如陰雨綿綿而覆,著相者固執,似山石峥嵘而立。
若不滯理而圓照諸法,則大智圓活;若不著相而妙用事緣,則大悲無盡。
佛法深妙,若于心中有所得,滯于一端,必護己意而起诤,也必見他人之錯而現態度,不能真平等待人也。
希大衆能大智圓活而朗照;大悲方便而利衆,共同莊嚴香風谷。
附:永明禅師《唯心訣》一百二十種邪宗見解
永明禅師在《唯心訣》中,爲避免禅修者的偏差,特舉出一百二十種邪宗見解,茲列如下:
或舍離而保持偏正;或絕分而甘處塵勞;或認妄而謬附邪宗;或執權而勞修漸行;或認位高推于極聖;或積德望滿于叁祗;不知全體現前,猶希妙悟,豈覺從來具足,仍待功成;不入圓常,終成輪轉,只爲昧于性德,罔辨真宗,舍覺循塵,棄本就末;挂有無之魔罥,投一異之邪林;宰割真空,分羅法性,依塵生滅,隨境有無,執斷迷常驟緣遺性,謬興知解,錯倒修行:
一、 或和神養氣而保自然;
二、 或苦質摧形而爲至道;
叁、 或很無著而椿立前境;
四、 或求靜慮而伏捺妄心;
五、 或刳情滅法以凝空;
六、 或附影緣塵而抱相;
七、 或喪靈源之真照;
八、 或殒佛法之正因;
九、 或絕識凝神,受報于無情之地;
十、 或澄心泯色,住果于八難之天;
十一、 或著有而守乾城;
十二、 或撥無而同兔角;
十叁、 或絕見而居暗室;
十四、 或立照而存所知;
十五、 或認有覺是真佛之形;
十六、 或效無知同木石之類;
十七、 或執妄同究竟之果,如即泥是瓶;
十八、 或忘緣趣解脫之門,似撥波求水;
十九、 或外騁而妄興夢事;
二十、 或內守而端居抱愚;
二十一、 或宗一而物象同如;
二十二、 或見異而各立法界;
二十叁、 或守愚癡,無分別而爲大道;
二十四、 或尚空見,排善惡而作真修;
二十五、 或解不思議性作頑空;
二十六、 或體真善妙色爲實有;
二十七、 或沈機絕想,同有漏之天;
二十八、 或覺觀思維,墮情量之域;
二十九、 或不窮妄性,作冥初之解;
叁十、 或昧于幻體,立空無之宗;
叁十一、 或認影而爲真;
叁十二、 或執妄而求實;
叁十叁、 或認見聞性爲活物,
叁十四、 或指幻化境作無情;
叁十五、 或起意而乖寂知;
叁十六、 或斷念而虧佛用;
叁十七、 或迷性功德,而起色心之見;
叁十八、 或據畢竟空,而生斷滅之心;
叁十九、 或執大理而頓棄莊嚴;
四十、 或迷泅說而一向造作;
四十一、 或據體離緣而堅我執;
四十二、 或亡泯一切而守己愚;
四十叁、 或定人法自爾而墮無因;
四十四、 或執境智和合而生共見;
四十五、 或執心境混雜亂能所之法;
四十六、 或著分別真俗縛智障之愚;
四十七、 或守一如不變而墮常;
四十八、 或定四相所遷而沈斷;
四十九、 或執無修而祛聖位;
五十、 或言有證而背天真;
五十一、 或耽依正而隨世輪回;
五十二、 或厭生死而喪真解脫;
五十叁、 或迷真空而崇因著果;
五十四、 或昧實際而欣佛厭魔;
五十五、 或著隨宜所說而守語爲真;
五十六、 或失音聲實相而離言求默;
五十七、 或宗教乘而毀自性之定;
五十八、 或弘禅觀而斥了義之诠;
五十九、 或鬥奇特而但顧出身,俄沈識海;
六十、 或作淨潔而推求玄密,返墮陰城;
六十一、 或起殊勝知解,而剜肉爲瘡;
六十二、 或住本那清淨,而執藥成病;
六十叁、 或尋文探義而飲客水;
六十四、 或守靜居閑而坐法塵;
六十五、 或起有得心,談無相大乘;
六十六、 或運圖度想,探物外玄旨;
六十七、 或廢說起絕言之見;
六十八、 或存诠招執指之譏;
六十九、 或認動用,而處生滅根源;
七十、 或專記憶,而住識想邊際;
七十一、 或安排失圓覺之性;
七十二、 或縱任虧入道之門;
七十叁、 或起身心精進,而滯有爲;
七十四、 或守任真無事,而沈慧縛;
七十五、 或專系念勤思而失于正受;
七十六、 或效無礙自在而放舍修行;
七十七、 或隨結使而恃本性空;
七十八、 或執纏蓋而妄加除斷;
七十九、 或保重而生法愛;
八十、 或輕慢而毀佛因;
八十一、 或進求而乖本心;
八十二、 或退墮而成放逸;
八十叁、 或語證相違而虧實地;
八十四、 或體用各隊而乖佛乘;
八十五、 或守寂而住空,失大悲之性;
八十六、 或泯緣而厭假,違法爾之門;
八十七、 或著我見而昧人空;
八十八、 或迷現量而堅法執;
八十九、 或解不兼信而滋邪見;
九十、 或信不兼解而長無明;
九十一、 或雲人是而法非;
九十二、 或稱境深而智淺;
九十叁、 或取而迷法性;
九十四、 或舍而乖即真;
九十五、 或離而違因;
九十六、 或即而忘果;
九十七、 或非而謗實;
九十八、 或是而毀權;
九十九、 或惡無明而背不動智門;
百、 或憎異境而壞法性叁昧;
百一、 或據同理而起增上慢;
百二、 或貶別相而破方便門;
百叁、 或是菩提而謗正*輪;
百四、 或非衆生而毀真佛體;
百五、 或著本智而非權慧;
百六、 或迷正宗而執化門;
百七、 或滯理溺無爲之;
百八、 或執事投虛幻之網;
百九、 或絕邊泯迹違雙照之門;
百十、 或保正存中失方便之意;
百十一、 或定慧偏愛習,焦爛道芽;
百十二、 或行願孤興,沈埋佛種;
百十叁、 或作無作行,修有爲菩提;
百十四、 或著無著心,學相似般若;
百十五、 或趣淨相而迷垢實性;
百十六、 或住正位而失自本空;
百十七、 或立無相觀而障翳真如;
百十八、 或起了知心,而違背法性;
百十九、 或守真诠而生語見,服甘露而早終,
百二十、 或敦圓理而起著心,飲醍醐而成毒;
已上略標一百二十種邪宗見解,並是迷宗背旨,失湛乖真,捏目生花,迷頭認影。
見師
某禅人入藏見仁波切,心中無見無求,全然地頂禮、安坐,于直顯中契入彼身語意與自性光明的不二加持中,頓融一片,寂寂朗朗,如如不動,于是得自性大圓滿的灌頂,始知禅密無別,亦明傳承與道力的不思議。
《香風谷禅語 上編》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