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香风谷禅语 上编▪P9

  ..续本文上一页约嘎那样,以风心融入中脉,强行示现光明本性之法。

  首先开示安住法:让弟子们安住若干天,其心稍微能够安住,然后告诉他们:"以此安住法令心不动,其实并非正行修法,那是什么呢?它只是寻找觉性的一种方便。心自然安住,犹如浊水静置,自然会变得清澈。同理,自心本处自然安住时,心的本性赤裸觉性容易现出。大成就者萨哈云:”无散之心自反观。”如此所说,即心自然本处安住时要观看能安住者的本质是什么样子。观看时,稍微向内一反观即可,若过于往内观看,不一定能认识觉性,其原因是,以心执着外境和以心执着内心,皆为能所分别之念,因此,不能过分作意,应以稍微向内反观的方式来自然安住。"如此指示使其安住。

  以此方式观看几天后,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情况。

  有些修行者如此安住观看时,稍微往内一反观,顿时就会现出赤裸觉性,并于自心性彻底了达,且对此深信不疑。

  有的可能会说有一种无法表达的觉受。对此,应让他再运用安住法,应告诉他观察心的生、住、去处。当观察时,自然能了知其为无成之空性,而不观察时,似乎依然显现生、住、去处,但此二者并不矛盾。于显而空、空而显的涵义心生定解,这属于境实相空性之范畴,(并非大圆满直指心性之法)。在此,着眼点乃在于心的本性,或称之为心的自然状态、心的实相、心的住相、心的法性等,无论用何名称,实际上心的实相如同水的本质是清澈一般,赤然觉性是与生俱来,决定存在的,因此继续令其用安住法观看。

  如此安住后,有的会说有一种无法形容的感受,这说明有点接近明白,并使其再三安住观看。结果他可能还会说有一种无法形容感受,那么应(让他)观察这是否是散乱于外境的三世之念。若说不是,那就接着问他是不是无分别念的心,并让他再安住观看。如果说是一个无分别念的心,则又问,这种状态是否如闪电击中头部那样令其一无所知,或是晕倒,或是睡着时的感受。继续观察后,若说并非如此,那就问是否是以往平常所存在的心?若说仍不是,那么 再问这是否是能见色者、能闻声音者等心识?对方说,反正色声等外境见闻明然不灭。这个无分别心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必要继续观看,是否是以往那种急匆匆随逐外境的心呢?观察后若说,不是以往那种随逐外境的心。那又是什么样呢?若说它是一个能见色、能闻声者,那么这是否是能抉择、能了知的心识?继续观察后,如果说是,那么你(观察者)是否同时有两个心?若说好象有两个心,那么你就观察它们两个是否都是忆念者和散乱者,或者它们都是安住不动的。(他说),其中一个心,也就是以往的心总是散于外境并随逐,而另一个心则安住不动,宛如明镜,外境可于中显现影像,它并不随逐外境。这一点,虽然讲理论时可以解释--它是自性光明妙光不灭觉证智慧之境,但传统引导中并无在此指示的习惯。继续问他,这个能安住不动的心是否就是三世的粗细念头?(然而)过去的已灭尽,不可能是,未来者尚未生起,也不可能是它,若是现在,那么他是善、恶或无记,这三者分别介绍,令其观察,结果他说都不是。那么是否是五种无分别心,这五者也分别介绍后令其观察。如果他的答案全是否定的,这时才告诉他这可能是心的实相,但有必要继续观看。这样仔细引导,最终必定对觉性能获得深信不疑的定解,所有疑惑顿然消失,这时才开始介绍见修行果四种科判中的入定智慧之见解,按大圆满术语,其分为分辨、抉择、现量指示自解脱,其后者在指示正行觉性本智--"定见建立于解脱之上"时宣讲。前二者中第一"分辨"之内容,在《胜乘宝藏论》中分为十六种,《法界宝藏论》中讲了十三种。在此将其要点归纳为四种,分别为阿赖耶与法身、意识与智慧、世俗与胜义、勤作正念与无勤自然安住这四种分辨。

  第一、阿赖耶与法身之分辨:

  阿赖耶是心自然安住时,未用"无散之心自反观"之法去反观,即使反观了也未认识。其特点是内心自然安住时,分别念的射收缓解,处于昏然迷然的状态,虽然可以产生乐明无念的觉受,但觉性清澈之分未能无遗显露。而觉性法身是心自然安住时,如同"无散之心自反观"所说,向内一反观,此时此刻觉性赤然现出,其特点是自觉自证。

  这二者之见有何差别令其反复观察,直到完全分辨为止,此后方为其开示意识与智慧之分辨。

  第二、意识与智慧之分辨:

  所谓的心(意识)指的是各种分别意念,智慧指的是觉性。心的种类可归纳为善、恶、无记三种。

  先讲其中恶念产生过程中境与有境的详细情况,然后让他观察缘境如何产生心识。了知后便观察能否产生无境的恶念,若他能抉择无境不可能产生恶念之理,则告诉他,凡是心总离不开能所二取之念,所以称为迷乱之心。现在开始令其观察依贪、嗔、中庸之境能否产生觉性?若回答好象不大可能,那么你不是说过它是一个能知能觉的心识吗?继续观察后,就知道虽没有产生之理,却存在能知与能听,此时告诉他,这就是所谓的不灭智慧之妙光觉证智慧之境。这与迷乱之心执着所境是不同的,若与心完全一样则没有理由将智慧说成远离能所二取,因此妙慧是无境之智。在此,还要观看依贪、嗔、中庸之境能否把觉性变成贪、嗔、中庸之本质,这需要再三观察。若说这是根本不可能的,那么告诉他这就叫恶念从未损减过本性。

  其后再详细介绍善心、出离心、菩提心这三善念产生过程与境的详细关系,了知若无所境它们都无法产生后,应如前让其继续观察,是否有无境之信心、出离心等善念?得到答案后,让他观看觉性,结果他会说,与善念产生方式完全不同,觉性是无境的,此时则将其指示为善念从未增益过觉性。

  以同样的方式去观察中庸无记之念,结果他会说,总之依靠中庸之境不会产生觉性,觉性本身也无所境。此时指示他这就叫无记中庸之念从未迷惑过觉性。

  对这些问题,我觉得应尽量详细介绍。第三"世俗与胜义"与第四"勤作正念与无勤自然安住"之分辨,直接依照《大圆满笔记》介绍即可。

  总而言之,无论用何方法,必须了知心之本性--既非三世之念,也不是无记无念,同是未混杂任何粗细分别念的赤然现出之觉性。在此基础上,应当为他们讲述大圆满的修行与行为的关键要点。除个别能持自宗教派之贤善法器外,并不一定对每一个弟子都传完全部引导。

  最后强调的是,千说万说,认识赤裸觉性是窍诀心滴部的真实究竟密意,因此师徒两人不必太慌忙,要以宽裕的时间认真仔细地进行。若能真正认识觉性,即称为断除胎城相续之见,其功德不可思议。请务必牢记心中!

  堪苏班玛理智扎(阿琼堪布)敬上。

  附言:这是我的金刚上师松吉泽仁仁波切前世阿格旺波大成就者的一封信,大众应尊敬随喜,一心参究其中奥义,印证自心,亦可去康藏甘孜州白玉县辽西寺亲见仁波切参学皈依。

  不落法见

  ----赞诸方大德

  真见无见,

  真法无法

  若作此见,

  已是法见。

  心空无住

  法中无见

  妙应随机,

  不论而论。

  若见己法

  是法未空,

  若非他法

  人见未亡

  空谷大容

  拈提无碍

  见中无见

  知知无知

  网中对话

  自看心地

  不落是非

  焉有自他

  灵妙无着

  透脱自在

  禅德如如

  新新常现

  净明山人答明新仁者问

  识神用事、光影门头和空明灵知的区别?

  三者的区别是:一、识神是有我在,有能知,有分别,有觉受相的存在而产生的功夫,识神的变化可能会成为飞升的意身,总不能超越一个"能"的实在。二、光影是指所显的幻境,如光明、佛相、莲花、诗偈、感知、预知、幻变等等,如果认取一种即落颠倒。三、空明的灵知是无法言说的无境界的境界,故佛祖往往以言遣言,即相离相,使人自悟自肯。

  空明的灵知,没有能所,没有光影的分别执着,虽空而不空,正明非明,虽灵知不昧,明了现前,又无明了之心,一切自然,一切现成。但大部分初悟的人都带有痕迹,有时落于识神,有时又有光影,甚至被神通等境界所影响。此时应以真见地去觉照,化解一切痕迹,方能不受染污。因此悟后仍须透过一切。

  见物即见性

  当于无无际

  了见本无见

  无分别对立

  不立名言境

  不生取非取

  一切不可得

  湛然映现中

  万物纯全然

  庭前柏树子

  达摩西来意

  若能如实观

  万物镜中像

  灵明透一切

  个中绝生灭

  全体妙明化

  故说不思议

  

  

  

  周日三题

  网上知人

  一个有菩提心的人,一定会给人们带来佛的光明。

  一个有智慧的人,一定会供养清凉的甘露。

  一个有慈悲的人,一定会给布施庄严的花朵。

  一个空灵无着的人,一定会化解人们的各种执着。

  一个虚心求知的人,一定会诚心求教,获得正法。

  一个展现自我的人,一定会重复地讲述自己的理论。

  一个有修养的人,一定不会与人斗诤是非。

  一个狂傲自举的人,一定会不分功过地乱打一通。

  一个佛门的油子,一定会不负责任地乱说禅语。

  一个邪见谬执的人,一定会破斥正见,谬辨佛法。

  一个已入邪魔的人,看到破邪魔的文字会异常气愤。

  从网上可以知人,知笔下流露出的是一片正智正气,还是邪智邪气。这是历练道人的好地方。

  迎接

  迎接每一天的太阳

  而不是昨日的回忆

  迎接每一刻的清新

  而不须刻意地追寻

  迎接每一当下空灵

  而不用道理来诠释

  迎接目前的每一次显现

  使全体在显现中圆明

  迎接眼前的每一种示相

  使全然在消融中不二

  迎接当下每一念的光明

  使功德在作用处回归

  觉性迎接于本净

  心量迎接于显现

  智慧迎接于照用

  慈悲迎接于方便

  当迎接已不再是迎接

  万法也就全然了

  它们的本面

  言已不能言

  行亦无可行

  佛便在佛的地方消失。

  

  滞理与着相

  "理不过三,"反翻叙说同样的道理,超过三次,就知心中已滞于理;"相不得一"有一事一相放在…

《香风谷禅语 上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