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香风谷禅语 中篇

  中篇 与无锡居士对话

  第一章

  一、问:做功夫要把握好第一念的当下,自己觉得在理解上还可以,做起来较困难。比如说,对面来了一个人,就马上会想起,他是一个老头,住在几号的,这是谁的爷爷等,其实在合乎我们本性时候,是不能这么想的,要想过以后才提本性,知道我们是和他平等的,不能有分别,不能妄想连续。请问老师这样做功夫有用吗?

  答:就是说对第一念的理解是对的,对一个境界,一个人出现的时候,没有那么多的连续的妄想,他是当下了知的,就呈现了这个人是什么人?不用去想,不用连续下去的,这个人过去了,有另一个人来了,也是当下了知,这个我们称为第一念,不落第二念,你理解是对的。

  但是第一定力不够,是要借一种法,如念佛、念咒,先要得定,得定后妄念不生了,就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当下的念头,这是最基本的。使万念归一念,然后把这一念化空,身心世界的感觉都化掉,没有分别。化空以后,回光返照,"知空者谁?"明白本性,它是灵知了了,一念不生,这样才能做到安住第一念。知道境界是虚幻的,是我的心的显现。而显现的体是如如不动,显现的境是当下了然,不用去分别,不要跟它跑,不用相续,到这一步,才能真正做到第一念。理解是做不到的,理解只能说是明白这么一回事,但实际当中还差得很远,还要一步步走过来。所以大手印里"见宗"有了以后,还有四瑜伽,是离开分别、戏论、思想概念、种种对立的,矛盾的执着性和自己感情的染着心,都没有了,都息下来了,息下来的当体就是空灵,一个最安乐、最殊胜时光是什么样?是空灵。一个人最清爽的是没有思想感情,没有什么执着,纯是一片空灵,这是人生中最好的时光,最清净的时光,最享受的时光。修道人最初要回到这里来,这就是所谓的"离戏瑜伽。"接下去的叫"一味瑜伽"。"一味"就是第一念,就是说内和外没有差别,动和静是一如的,生死和涅槃,空和有,一切一切都是没有对立的,没有分别的。他是真正做到了"不二"、一心、一体叫"一味瑜伽",就是心经讲的诸法空相,诸法空相的体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心经就是讲一个"无"字,就是一切无执着,无一切妄念,无一切对立,无一切矛盾,这个"无"的地方,就是净土。佛教讲的真净土就是因为你的心里面没有任何执着、杂念,你的心里面圆同太虚,广大微妙,包含一切,这是佛教的真正的净土。那么示现出来的佛的身相、莲花、功德等的一切一切都是给众生看的,接引众生的,你喜欢这些他就表现给你看,喜欢什么显什么,但真正的净土是无住涅槃,它是空灵的本性,广大微妙,这里面一法不立,一念不生,这里面了了分明,所以我们讲的第一念,就是没有起念头前叫第一念,其实这个第一念也是方便说,就是了知。这个智一照,不用想就知道了。所以古人讲,"一只手拍得响,"二只手就有对立,有对立就知道有能有所,有我有你。一只手没有对立,但能响,能了知,就是你没有了我也没有了,执着没有,又能够了知境界,又能说话,这说话是直接流露的,不用想着说。这里面有快慢,有的人当面直来,机很快,反映快,一个念头都没有,有的人还不行,有的境界要动念头,要跟着跑,这个就是说锻炼得不够,有的境界还没有透过。当他有利害冲突的时候,比较艰难有负担的时候,嘈杂的时候就不行了,他要动念头,他会说我怕,我不行。如果功夫比较殊胜,境界都透过来了,他就会对任何境界都一样。六祖坛经讲,"抡刀上阵也是见性",也是第一念,在那恐怖的战场中也是一样,这是功夫成熟的表现,修得很相应,但这还要有个过程。

  二、问:一直听老师说:诵经、看书、听法都要契入那个境界。我的理解就是清净心,也就是无念无住,就能够契入那个境界,那我们是否可以捕捉一个境界,使我们一天到晚都契入无念、无住?

  答:你理解到了无念、无住,用它来破有念、有住,这个方便是可以的。这也是一种概念,是佛菩萨给我们的指示,你平时在有住的时候,就要破它,不要住在上面,在妄念起的时候,破它,不要起妄念,收回来,这叫方便,叫观照般若,但不是实相般若,你理解到了叫文字般若,道理理解了,然后去做,做的时候,从外到里,从粗到细,一点点有了体会,体会到一定的时候,能做与所做的概念没有了,能观所观,能知所知的都脱落了,脱落的时候就是实相般若,不用知而能知,不用照而能照,照无所照,知无所知,这真知真照的境界就是实相般若。佛教这个功夫到这里就登堂入室,安住本位,回到法身原来的地方。

  三、问:看了"中有成就秘笈",如果一个人没有经过修行,会不会有"子光"产生?

  答:如果过去生没有修过,现在生也没有修过,也没有一个修证很高的善知识来加持的话,一般来说是不可能的。但有的人是天然纯洁的,这种人本来没有什么执着烦恼,他天生就特别单纯的,那么他本来就有"子光",只是没有开发,思想很单纯,烦恼也很少,也没有那么多的欲望,也没有很多的执着,人和人的关系都很清爽,这种人是天然纯洁的人,这种人是有的。有的人生来就单纯,其实他就在"子光"当中,他不知道。有个老太太,她修心中心,她特别单纯,不多事也不多话,她不久就打开了,本性显前都不知道,别人告诉她才知道,那么这种人是有的。但有的人要修,为什么呢?因为他有烦恼、痛苦,厌恶这个世界轮回,厌恶人与人的麻烦事,对死亡恐惧,希望自己到极乐世界去,到一个好的地方去,这种人修得特别积极,特别努力,特别发心,因为他有厌苦之心,欣求之心,但在究竟的道来讲,这种有自私,有自我的,为了自己离苦,为了自己解脱,寻求一个地方去,这有的是凡夫的心态,有的是小乘的心态,但大乘的心态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众生,哪里众生需要我,就到哪里去。就是到西方,也是因为自己力量不够,到西方以后还要再来的,不是到成佛为止。到了能够明白整个大道了,我再回来,他是为这个修行的。所以说层次不同,这是发心的问题,发心越高修得越快,和本性越相应,和佛菩萨在同一片光明里。因佛菩萨是无量的光,都是一样的,我们现在就住在佛菩萨的光里面,但是你的心要与佛菩萨相应,像电视机的频道要对得上,一相应就融在光里了,就成就了,就和佛菩萨同在。

  四、问:想即生成佛,每天念"六字大明咒",但没有发去西方的愿,如果我不能发愿,到临终可往生西方吗?现在心里较含糊,是念佛还是念咒?所以每天打坐不能入定。做功夫要在心地上用,那为什么要做早晚课,每天打坐观照不就行了?

  答:修行是有阶段的,像净土宗一样,第一步资粮位,要弄清佛法的道理,因果的道理,轮回的过患,知道怎么做佛的弟子,希望自己能了生死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一种想法产生了,这是第一步的基础。第二步功夫得做早晚课,读诵佛经,学习一些比较高的理论,对大乘的理论融会贯通,知道用功的方向,知道怎样和佛菩萨相应,这是第二步的境界了。第三步就不一样了,他超越早晚定课的方式,他二十四小时除了睡觉都在做功夫,功夫是成片的,相续的,而且他知道功夫在本性上做,知道极乐世界在本性上具备,不是在本性以外,不是在遥远的地方,这几个点他连成了一体。就是说本性的点,大手印的基、(根大手印)极乐世界是本性果,功德显现的地方,就是极乐世界,就是净土。当下就有智慧--无分别、不执着就是智慧;当下的法--念佛、念咒是你的方法。观照、用功方法要一贯,不能这个用用,那个用用,要达成一致,然后几个方面融会在一起用功,本性开朗了,功夫成片了,极乐世界的功德就在你的心里显现了,这个时候叫成就,几个点都连在一起,成一个圆,极乐世界就在圆里面,本性念佛、念咒,你的行为表现都在圆里面,这就是成就,没有别的成就。这个成就之后,虽然现在还有身体,还有一些缘份,还有一些境界当中的事情,就是说没有完全的清净,完全的转变,但是待以时日,因缘时节到了,自然会清净,自然会圆满。我们所说的成就,不是说像佛一样那么广大的神通,无量的功德,我们说是拥有了成佛的根本,成佛的资粮,成佛的道你已经把握了。佛的功德已少份的在你的面前显现了,是少份的,不是全部,不可能全部,这是逐渐的,得有个过程。这样的话你的心里觉得没有什么缺憾了,对自我没有什么恐怖,没有什么欲望和要求,甚至可以讲没有自我,没有自我就是成就。虽然没有分别我执,但是俱生我执还是有的,因此身体的感觉,五阴的现状还是有的,但慢慢会细微化。化掉是有个过程的,一般化掉要十二年时间,是有时间性的,所以要养道,不是一下子就到的。但是你呢,分别我执没有了,就不会有烦恼了,不会起妄心和执着,你自然会安住在空灵、清净当中,成片当中,这样叫养道,养十二年,然后获得成就了。所谓大成就:整个身体转变为妙用,身体可以自由转变,寿命可以自由转变,神通可以自在地开发,然后一切境界都变成妙用,山河大地都变成你的妙用,这个真如的体性透彻了知一切,自己的净土就形成了,这就是光明,本性光明是一片的,广大的一片。古人讲,"一片圆光非内外",观音菩萨讲十方圆明,就是净土,就是这片无相的、透明的,它有非常清净的灵能及无量的光明,一旦众生摄受到他那里就得到加持,得到解脱。闻声救苦,三十二应,救渡众生,四无碍境界都是这里显现的,刚见到本性的人,他的净土是没有的,只有一点灵光,后来护念、保养,逐渐逐渐成片以后,他的净土就形成了。他就形成了自己的净土,这个自己的净土和阿弥陀佛的净土是一体的,由于力量不够,呈现出来的范围不大。坛城就是一片净土里缘起的,通过原来的观想,观修和种菩萨的因,念过什么咒,观…

《香风谷禅语 中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