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香风谷禅语 中篇▪P4

  ..续本文上一页跟人家不同,比如家里人叫我去买三斤菜,我会听成二斤菜,为什么会这样?

  答:这就是说你的心不在那里,你的心产生错位,你的心在你觉受当中,你没有完全显现它们的境界。

  问:有时我跟人家说,人家也错位呢?

  答:人家没错位是你讲的或者你当时的心有错,就是这个,错位不是对错的错,错位是什么意思呢?你安住在无分别的幻化当中,你听到的东西也变成幻了。幻化二与三没什么区别,你讲出来的二与三也没有区别,也许你讲的三,别人听了就觉得是二了。这个位子对修证来讲,就是对俗谛法不通达,不缘起,还在幻化当中,在幻化当中容易错位,师父讲话,弟子偏偏领会错了,这个情况是很多的,(插:大家听的不一样。)对的,是不一样。(插:就是佛说的法,众生各各随类解)那是安住中道实相来说话的。佛也没说什么,但众生各各领会不同,那么凡是你有不同的,就是你还没到家。

  你没有同和不同,你都了知,众生讲三就三,二就二,如实地了知,但是你的心不是三也不是二,那才是真实。所以修行的一个过程,比如说,对生死,对烦恼、对众生都了不可得,都是梦幻,自己什么都不用管它,这种境界最多是重关当中还没有透出来。这个时候自己还有些习气的,但这个时候对人、对情、对一些观念、感觉都会错位,都不会认真对待它的,无所谓的,一切不在话下的那种感觉,往往不能真正了知众生心意的,这是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我以前经历过,这个阶段过了以后又不一样了,你的心会变得一片透明,这个透明不是途径幻化,众生讲什么如实了知,佛说什么话,这句话背后在当时是什么意思?事情出来了,是什么原因?都如实了知了。这个就是对法界的安立和法界的秘密,才透彻了,这个时候要到末后关才行的。因为你自己还有习气,还有这个感觉,还有受,还有如幻如化的存在,那么一切在你显现的时候,不是那么透明,不是那么真实,而是只是守住自己的一点灵光,但周围这一切都是幻化的,都不可得,是会这样的感觉,甚至走路走路自己走忘记了,哎,我刚才在做什么?这个过程要过的,也是功夫的过程,经过这个过程,世界才能破掉、放下。对自己才能破掉,但还没有到那种清净明朗的境界,这个过了以后,才能到清净明朗,才能成片,才能如实了知。

  如实了知还要锻炼的,因为众生的思想,他的习性,他的执着,很复杂,你要到里面去还是清净明朗,再出来,这样一碰一触,都是清净明朗,你就透关,魔与恶劣的环境等等,你都能在这里面透彻,还是一样的清净明朗,那就叫透关的功夫了。透关以后,才能真正在末后关里面启用,方便启用。

  透关不容易的,因为人的思想太多,你执着到如幻如化,你还不行,因为你不能跟他真正一样,要在觉性中都一样。他说好吃,你说好吃,真好吃,什么表现都一样,但是内心没有这样才行。如果你讲你的,他讲他的,比如说人情世故啊,各个方面不融洽、不和谐的,那么不算透关。

  十六、问:我喜欢纠正别人的缺点,这是不是习气?

  答:是习气,像观音菩萨三十二应,入诸国土。一般人理解他有很多化身到世界去,这也可以的,这是果上化身肯定有的。但是因中呢?悟了观音圆通之后,比如你遇到比丘你讲比丘的话,遇到生意人讲生意人的话,遇到家庭妇女你讲她要听的话,在无形当中,加持他,无形当中利益他,不要讲他的缺点,他如果需要你批评,你也可以讲,这个就是三十二应,这个就是真正的三十二应。这一点做不到,你化身有什么用?你化出来能够和他讲同样的话吗?做同样的事吗?表演得很好吗?不一定,是吧,只是人的相出来了,但实际没有,这是讲实际的心地和智慧。你虽然是一个妇女的相,但是你是菩萨女。比如说菩萨,是面对不同的众生的,讲他们心里的话,无论是讲政治、讲文学、讲科学,你都讲他心里话,那么这样就是显现了,就是观音菩萨的三十二应,入诸国土了。所以说修道的人到最后是自现观音,自成本尊,然后在世界上示现,而你所住的地方就是净土。(插:你上次讲的自在观音不观观也是这个意思?)对。(又插:不观观与不识机是不是也这个意思?)对,这个不识机也不要去识了,如果还要去认识的话,你的机还没有成熟,还有分别的。(插:如果去认识是不是还有个对立面?)对的,就是你遇到不同的人,你直接显现,不要去理解他,不要试图去我要认识你,我用什么机?这不需要的,当下了然,当下体现,不要没有话找话讲,他会自然流露。观音菩萨他没有来,没有去,他感应的众生都是自然显现的。众生有求于他、感他,他应你,你问什么,他答什么;你需要什么,他做什么。其实他的心里面没有做,这里面作为菩萨,多一点点出来,都是大障碍,就是魔,我要起个好心,我要帮助你一点,我要多讲点法给你呀,多了一点点都是魔心。(插:这也是有落处),这是最根本的落处了,这是悟后人大忌讳的。

  十七、问:有个居士是念佛的,遇到烦恼,就打电话来,她打电话来,我心里想,很难跟她说,你说理论上的吧,她又不懂。不说吧,又不行。

  答:主要是你不能破她的执着,破她的执着心,你要针对她的烦恼,问她为什么会烦恼?是念佛念得不相应,即在念的当中有执者、有落处,有所求,太个人化,太自我,有这些东西在,念佛怎么会念得好?我们这个禅的智慧是遍一切处的,都是智慧,做什么都不要紧的,主要是你做的心是怎么样?禅宗是了心的智慧。

  念佛是很好、很殊胜的,但是你用什么心去念?应以无分别、不执着心、清净心去,那念佛不是很相应吗?

  阿弥陀佛是最伟大的佛了,愿力这么大,他是包容一切宗教,一切宗派,当然禅宗、实相念佛都包括在里面,都包容啊。(插:实际我们十法界还有六道轮回,说简单的话,是心态的缩影。)对,这句话就是天台宗所讲的,一念中有十法界,十法界有因有果,果中十法界已经形成了,那么对十法界的人来讲,你发什么心,这个因的心态你又形成了十个法界,你念佛的时候,就是佛法界;你念地狱起了恶心了,就是地狱法界嘛。十法界里面又包括十法界,就是百法界,就是心态。

  那么无论他修什么法,你不要破他,如果他要求,我修这个不行,能不能给我一个方便,修什么法比较好,那么才可以给他说什么法,他修净土的,你不能给他讲禅宗,也不要说我修禅宗。我也是念佛的。(插:就把实相念佛插在这里面)对的,但是你念佛念到什么样才能相应,才能进步,你要告诉他怎么念,那么他念一段时间,进步了,他又来问,我接下来怎么念?我现在得到什么境界了,你再引导他。但是引导众生是有限的。引导到一定程度,他就上不去了,他就满足了,或者他转移了,所以是有限度的,不可能一直上去的,除非自己向上,后来就靠自己了,做师父的,只能带到一定的时候。对禅宗来讲是带到开悟,悟后人自度,然后给他方便一点,可以的话,再给他一些力量也可以的,但是悟后是自度的。

  那么净土宗呢?就是带他到一心不乱,能够非常安心了,与西方很相应,觉得自已肯定能往生了,就可以了,再带上来没什么好带了。这是一个过程,不需要一直带着的。到后来在法界当中有这么一段缘分,以后生生世世可能会遇到,遇到迷失的有缘的人,可能有个指点的机缘,把他拉回来。但是路还是自己走,所以说,"但去其病,不去其法"。药是没问题的,只是与病对得上对不上,对不上,就不用这个药,或者你这个法是好的,你执着心不好,把执着去掉,我们的禅宗就是讲破执之具嘛。破执着的二具嘛。智慧起什么作用?照黑暗,破愚痴,把愚痴的东西照破了,他就光明了,他就明白了。但是我们对那些人,那些有世俗欲望的人,他求的是世俗的东西,五欲的东西。我们对他没办法。你只要是求道,想解脱生死,想成就的人,那么我们就用这种方便。那么那些求世俗利益的人,让他们到庙里去求,去烧香、礼拜啊,求福报啊,他只能走这条路,没有其它的路,多培福吧。因为我们所走的路是道上的路、解脱的路。

  十八、问:培福有没有止境?

  答:培福没止境,这个福从世福到道福到后来就是无量光明。

  十九、问:福大了是不是开智?

  答:不一定,如果是有相福,会蒙蔽智慧。福报大了,智慧会没有。就是比较聪明,脑筋比较灵光,生活上处处比较安乐,帮助人比较多。但是如果是不着相的福报呢?他会开智慧。

  什么叫不着相的福报呢?培福的时候,他没有分别,没有为自己培福。只是以慈悲心利益众生,做过了等于没做一样。这样的话,他的福报叫如意福。什么叫如意福?他需要的都有,不需要的不会有。他不会有很多的钱存在银行里,但他要的时候就有,都会安排得好好的。到一个地方去,如果天气热,天就比较凉快;长久没下雨了,到那里,就会下雨,是这样的福报,是这种福--及时雨--如意福。

  二十、问:世俗人对修道人不理解怎么办?

  答:修道人总是被人误解的,世俗人的观念很多。修道人很清净,修道人的清净意境和他的做法,世俗人不理解。他理解不了你的作法,所以说到一定程度他就要隐退,除非是龙天推出,一定要大家拥护你出来弘法。那个时候方出来。一般的,都要隐退,不说自已的功夫境界,不说自己是修行人,因为别人不理解的。你越说自己怎样,别人越不理解。因为他们都着相,都执着分别,你要是不跟他们一样分别,一样去做,他就说你不好。(插:怪不得老师说不要标榜自己是吃素的,是修行人)对的,不要说这个。道是没有痕迹的,他不能以世俗的尺寸来标榜你是清净不清净,你是有道没有道,世俗没有一个衡量道的尺度,没有的。世俗人都以世俗的观念来衡量,是根据他的需要来建立的。每个师父也一样,世俗的师父,他要根据他的需要来说法的,符合他的,…

《香风谷禅语 中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