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跟人家不同,比如家裏人叫我去買叁斤菜,我會聽成二斤菜,爲什麼會這樣?
答:這就是說你的心不在那裏,你的心産生錯位,你的心在你覺受當中,你沒有完全顯現它們的境界。
問:有時我跟人家說,人家也錯位呢?
答:人家沒錯位是你講的或者你當時的心有錯,就是這個,錯位不是對錯的錯,錯位是什麼意思呢?你安住在無分別的幻化當中,你聽到的東西也變成幻了。幻化二與叁沒什麼區別,你講出來的二與叁也沒有區別,也許你講的叁,別人聽了就覺得是二了。這個位子對修證來講,就是對俗谛法不通達,不緣起,還在幻化當中,在幻化當中容易錯位,師父講話,弟子偏偏領會錯了,這個情況是很多的,(插:大家聽的不一樣。)對的,是不一樣。(插:就是佛說的法,衆生各各隨類解)那是安住中道實相來說話的。佛也沒說什麼,但衆生各各領會不同,那麼凡是你有不同的,就是你還沒到家。
你沒有同和不同,你都了知,衆生講叁就叁,二就二,如實地了知,但是你的心不是叁也不是二,那才是真實。所以修行的一個過程,比如說,對生死,對煩惱、對衆生都了不可得,都是夢幻,自己什麼都不用管它,這種境界最多是重關當中還沒有透出來。這個時候自己還有些習氣的,但這個時候對人、對情、對一些觀念、感覺都會錯位,都不會認真對待它的,無所謂的,一切不在話下的那種感覺,往往不能真正了知衆生心意的,這是一個階段。這個階段我以前經曆過,這個階段過了以後又不一樣了,你的心會變得一片透明,這個透明不是途徑幻化,衆生講什麼如實了知,佛說什麼話,這句話背後在當時是什麼意思?事情出來了,是什麼原因?都如實了知了。這個就是對法界的安立和法界的秘密,才透徹了,這個時候要到末後關才行的。因爲你自己還有習氣,還有這個感覺,還有受,還有如幻如化的存在,那麼一切在你顯現的時候,不是那麼透明,不是那麼真實,而是只是守住自己的一點靈光,但周圍這一切都是幻化的,都不可得,是會這樣的感覺,甚至走路走路自己走忘記了,哎,我剛才在做什麼?這個過程要過的,也是功夫的過程,經過這個過程,世界才能破掉、放下。對自己才能破掉,但還沒有到那種清淨明朗的境界,這個過了以後,才能到清淨明朗,才能成片,才能如實了知。
如實了知還要鍛煉的,因爲衆生的思想,他的習性,他的執著,很複雜,你要到裏面去還是清淨明朗,再出來,這樣一碰一觸,都是清淨明朗,你就透關,魔與惡劣的環境等等,你都能在這裏面透徹,還是一樣的清淨明朗,那就叫透關的功夫了。透關以後,才能真正在末後關裏面啓用,方便啓用。
透關不容易的,因爲人的思想太多,你執著到如幻如化,你還不行,因爲你不能跟他真正一樣,要在覺性中都一樣。他說好吃,你說好吃,真好吃,什麼表現都一樣,但是內心沒有這樣才行。如果你講你的,他講他的,比如說人情世故啊,各個方面不融洽、不和諧的,那麼不算透關。
十六、問:我喜歡糾正別人的缺點,這是不是習氣?
答:是習氣,像觀音菩薩叁十二應,入諸國土。一般人理解他有很多化身到世界去,這也可以的,這是果上化身肯定有的。但是因中呢?悟了觀音圓通之後,比如你遇到比丘你講比丘的話,遇到生意人講生意人的話,遇到家庭婦女你講她要聽的話,在無形當中,加持他,無形當中利益他,不要講他的缺點,他如果需要你批評,你也可以講,這個就是叁十二應,這個就是真正的叁十二應。這一點做不到,你化身有什麼用?你化出來能夠和他講同樣的話嗎?做同樣的事嗎?表演得很好嗎?不一定,是吧,只是人的相出來了,但實際沒有,這是講實際的心地和智慧。你雖然是一個婦女的相,但是你是菩薩女。比如說菩薩,是面對不同的衆生的,講他們心裏的話,無論是講政治、講文學、講科學,你都講他心裏話,那麼這樣就是顯現了,就是觀音菩薩的叁十二應,入諸國土了。所以說修道的人到最後是自現觀音,自成本尊,然後在世界上示現,而你所住的地方就是淨土。(插:你上次講的自在觀音不觀觀也是這個意思?)對。(又插:不觀觀與不識機是不是也這個意思?)對,這個不識機也不要去識了,如果還要去認識的話,你的機還沒有成熟,還有分別的。(插:如果去認識是不是還有個對立面?)對的,就是你遇到不同的人,你直接顯現,不要去理解他,不要試圖去我要認識你,我用什麼機?這不需要的,當下了然,當下體現,不要沒有話找話講,他會自然流露。觀音菩薩他沒有來,沒有去,他感應的衆生都是自然顯現的。衆生有求于他、感他,他應你,你問什麼,他答什麼;你需要什麼,他做什麼。其實他的心裏面沒有做,這裏面作爲菩薩,多一點點出來,都是大障礙,就是魔,我要起個好心,我要幫助你一點,我要多講點法給你呀,多了一點點都是魔心。(插:這也是有落處),這是最根本的落處了,這是悟後人大忌諱的。
十七、問:有個居士是念佛的,遇到煩惱,就打電話來,她打電話來,我心裏想,很難跟她說,你說理論上的吧,她又不懂。不說吧,又不行。
答:主要是你不能破她的執著,破她的執著心,你要針對她的煩惱,問她爲什麼會煩惱?是念佛念得不相應,即在念的當中有執者、有落處,有所求,太個人化,太自我,有這些東西在,念佛怎麼會念得好?我們這個禅的智慧是遍一切處的,都是智慧,做什麼都不要緊的,主要是你做的心是怎麼樣?禅宗是了心的智慧。
念佛是很好、很殊勝的,但是你用什麼心去念?應以無分別、不執著心、清淨心去,那念佛不是很相應嗎?
阿彌陀佛是最偉大的佛了,願力這麼大,他是包容一切宗教,一切宗派,當然禅宗、實相念佛都包括在裏面,都包容啊。(插:實際我們十法界還有六道輪回,說簡單的話,是心態的縮影。)對,這句話就是天臺宗所講的,一念中有十法界,十法界有因有果,果中十法界已經形成了,那麼對十法界的人來講,你發什麼心,這個因的心態你又形成了十個法界,你念佛的時候,就是佛法界;你念地獄起了惡心了,就是地獄法界嘛。十法界裏面又包括十法界,就是百法界,就是心態。
那麼無論他修什麼法,你不要破他,如果他要求,我修這個不行,能不能給我一個方便,修什麼法比較好,那麼才可以給他說什麼法,他修淨土的,你不能給他講禅宗,也不要說我修禅宗。我也是念佛的。(插:就把實相念佛插在這裏面)對的,但是你念佛念到什麼樣才能相應,才能進步,你要告訴他怎麼念,那麼他念一段時間,進步了,他又來問,我接下來怎麼念?我現在得到什麼境界了,你再引導他。但是引導衆生是有限的。引導到一定程度,他就上不去了,他就滿足了,或者他轉移了,所以是有限度的,不可能一直上去的,除非自己向上,後來就靠自己了,做師父的,只能帶到一定的時候。對禅宗來講是帶到開悟,悟後人自度,然後給他方便一點,可以的話,再給他一些力量也可以的,但是悟後是自度的。
那麼淨土宗呢?就是帶他到一心不亂,能夠非常安心了,與西方很相應,覺得自已肯定能往生了,就可以了,再帶上來沒什麼好帶了。這是一個過程,不需要一直帶著的。到後來在法界當中有這麼一段緣分,以後生生世世可能會遇到,遇到迷失的有緣的人,可能有個指點的機緣,把他拉回來。但是路還是自己走,所以說,"但去其病,不去其法"。藥是沒問題的,只是與病對得上對不上,對不上,就不用這個藥,或者你這個法是好的,你執著心不好,把執著去掉,我們的禅宗就是講破執之具嘛。破執著的二具嘛。智慧起什麼作用?照黑暗,破愚癡,把愚癡的東西照破了,他就光明了,他就明白了。但是我們對那些人,那些有世俗欲望的人,他求的是世俗的東西,五欲的東西。我們對他沒辦法。你只要是求道,想解脫生死,想成就的人,那麼我們就用這種方便。那麼那些求世俗利益的人,讓他們到廟裏去求,去燒香、禮拜啊,求福報啊,他只能走這條路,沒有其它的路,多培福吧。因爲我們所走的路是道上的路、解脫的路。
十八、問:培福有沒有止境?
答:培福沒止境,這個福從世福到道福到後來就是無量光明。
十九、問:福大了是不是開智?
答:不一定,如果是有相福,會蒙蔽智慧。福報大了,智慧會沒有。就是比較聰明,腦筋比較靈光,生活上處處比較安樂,幫助人比較多。但是如果是不著相的福報呢?他會開智慧。
什麼叫不著相的福報呢?培福的時候,他沒有分別,沒有爲自己培福。只是以慈悲心利益衆生,做過了等于沒做一樣。這樣的話,他的福報叫如意福。什麼叫如意福?他需要的都有,不需要的不會有。他不會有很多的錢存在銀行裏,但他要的時候就有,都會安排得好好的。到一個地方去,如果天氣熱,天就比較涼快;長久沒下雨了,到那裏,就會下雨,是這樣的福報,是這種福--及時雨--如意福。
二十、問:世俗人對修道人不理解怎麼辦?
答:修道人總是被人誤解的,世俗人的觀念很多。修道人很清淨,修道人的清淨意境和他的做法,世俗人不理解。他理解不了你的作法,所以說到一定程度他就要隱退,除非是龍天推出,一定要大家擁護你出來弘法。那個時候方出來。一般的,都要隱退,不說自已的功夫境界,不說自己是修行人,因爲別人不理解的。你越說自己怎樣,別人越不理解。因爲他們都著相,都執著分別,你要是不跟他們一樣分別,一樣去做,他就說你不好。(插:怪不得老師說不要標榜自己是吃素的,是修行人)對的,不要說這個。道是沒有痕迹的,他不能以世俗的尺寸來標榜你是清淨不清淨,你是有道沒有道,世俗沒有一個衡量道的尺度,沒有的。世俗人都以世俗的觀念來衡量,是根據他的需要來建立的。每個師父也一樣,世俗的師父,他要根據他的需要來說法的,符合他的,…
《香風谷禅語 中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