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香風谷禅語 中篇▪P5

  ..續本文上一頁他說好啊,對啊,不符合他就不好了,都是這樣的。所以說悟道的人要超越這些,不能和他們同樣的見識,他有第叁只眼。這二只眼只能是看世俗的。

  二十一、問:什麼是第叁只眼?

  答:第叁只眼是覺性,是以智慧來看的,那麼他就不和衆生同一個知見,同一種落處,在道上不會有過失。第叁只眼就是法眼,(插:是不是佛眼呢?)綜合起來是佛眼。五個眼都具備了是佛眼,缺一個都不是。佛眼是一切具足的,下面四個眼都圓滿了,清淨了,都是一個整體了,就是佛眼。修道人最怕的,就是被世俗所染汙,世俗的也包括修行人,他的觀念,他的執著影響你,你也跟著他們一樣去做。所以說:"獨超于萬法之外,而又遍入一切之中"的。他超于人類的那種觀念的,他有特殊的見地,然後又應和衆生之中,隨緣說法,隨緣做人,但不要說自己是什麼。別人罵你越多,也越好,就隨他罵,到最後他們會知道,會明白,但是明白的人也是少數的。大部分只明白了一些相,比如說,你臨終走得特別好,他說哎呀,我以前都罵他,原來他這麼好的。像太虛大師在世的時候,很多人罵他,園寂後燒出了很多舍利子,心髒不壞,很多人跪下來哭。他們也只能看到這個相。如果這個人連相也不示現,那麼那些人就全心全意要一直罵下去,那造的罪就大了。太虛大師慈悲示相,一般都要慈悲顯相的。在密宗來講,不等最後,他中間就要示相,顯一些神通相,像熱羅活佛等。

  二十二、問:我們不知道哪些是習氣?

  答:凡是你的覺照當中有一點落處的就是習氣來了,這個人起了一個念頭,有了落處,就是習氣,這是第一。如果你的所作所爲在衆生當中,在你緣起當中,對別人、對境界有障礙的,也是習氣。讓別人看到你不舒服也是習氣:你講的話表露出來的東西,讓別人産生一種反感,一種不舒服的感覺。但這個習氣比較難除的。因爲要融合衆生的心,要有真正的智慧方便才行,這是第二步了,這是更難的了。

  先要做第一步,自己的覺性當中,任何時候沒有落處,沒有染汙,沒有執著,沒有痕迹,沒有固定的東西,像吃一種菜,你沒有一定的,一定要吃,非吃不可;如果你睡覺,沒有固定的,非要睡不可,如果你非睡不可,這個執著也是習氣,凡是你有一個東西,使你有落處、有抓住你的,都是你的習氣。

  習氣就是你的身體和心念帶來的一種習慣或者說受環境約束的東西,你離不開的東西,都成爲習氣,像對別人好、幫助人,用批評的口氣,這個心念,如果你起了個好心,是心善的習氣;你喜歡點香,在佛前這麼清淨,你覺得:啊呀,我喜歡這樣,也是習氣。習氣細起來很細的,很多的,知道了要化掉。知道了不分別,但習氣在,知道再把它化掉,就是功夫。功夫一到家,第七識就空了,就成爲平等性智。什麼叫平等性智?一切事情,一切因緣,都平等無著,都沒有障礙的,都沒有習氣的。 (插:這個平等的範圍非常廣,佛法細起來細得不得了),佛法是心地上的修養,智慧和慈悲的修養,而不是說光是功力,我打坐用功,我功力怎麼樣,有一些光明,有一些神通,如果住在上面就是外道。

  有的人說,我根機淺一點,我求生西方,我要把世界放下,這是方便法,方便過渡,建立一個目標。如果這目標建立的好呢,他用功就會比較相應,煩惱減輕,得定得安祥。如果他再努力向上,讀誦大乘經典。修淨土的最好要上品叁生,上叁品往生都要讀誦大乘經典的,發菩提心,慢慢他就明白本性了,爲什麼有這個要求,從以上有相的,慢慢過渡到無相,從自我的到過渡到菩提心的利世;從小乘的自了過渡到大乘的利生。那麼這個過渡一過去,就能夠開悟了,就能見性了,所以說是上品叁生,這裏就合著這個道妙。所以說,上品叁生的,多多少少都要開悟的,要發菩提心的,才能證上品,就是這個道理。所以開悟的人發願的話,都是上品生的。佛法是不可思議的。(插:上次老師發的禅與淨土法門的講義中講的淨土法門,看來要求蠻高的。)

  一句佛號不光是一句佛號,它包括戒律、包括禅定、包括六度萬行,一切的一切的法在裏面了。你這句佛號方是真正的佛號,你這句佛號能夠受用得起,能夠受持,那是真正的修持。它包括大徹大悟在裏面,包括密宗、包括淨土的妙行,所有的功德都在裏面。它是不可思議的,有的人說沒有包括這一切,懂都不懂;又有人說我一句佛號包括,但不是真正的包括,講暗合是可以的,我暗合了這些,但是我不懂,我沒有修到這個程度,但是如果真的講一句佛號包括一切,那麼就要表達出來,要表達出來一切佛法,一切悟境,一切功德,在一句佛號裏面要顯示出來,那才是。(插:這句佛號要能夠與自性相應),對的,就是佛和大菩薩是達到的,是相應的,那麼從達到的這個證境當中,大成就當中,流露出來給衆生的,都是智慧光明、心的妙用,布施給衆生,那麼衆生要跟著他流露出來的這個開示和法門向上走,要接上來,接到佛菩薩的境界當中來,那才是對的。如果只抓住一點,就停留在上面,往下拉,減低要求,那是不好的。如果這一年要這樣修了,第二年要進一步,進一步相應,進一步努力,不斷超越,這是真正的進步,不然的話,就是世俗的淨土,是一種世俗的方法了,不是真正的佛法了。(插:他們是求生淨土,我們是回歸淨土),求生呢,開始求是可以的,對的,先是通過求生,然後提高信願,提高修養的程度,使人生面貌發生根本的改變,然後慢慢地就知道了,西方就是我們的家,就是我們心的顯現,那就回歸家了,回歸到自性當中了。這個過程是很難的。如果沒有善知識引導,沒有好好地用功,只是一個觀念,或者做做功課,那麼回歸的那一天就會很遙遠,非常的遙遠。

  二十叁、問:實相念佛要與法界現量相應,你一念佛,法界全部念佛,什麼叫法界全部念佛?

  答:當你正念佛的時候,你這個全體的本性和這個佛號就是說全體一致,是不即不離,全體顯現,就是法界都在念佛。無論你這個明體、覺性範圍有多大,這裏面不用去分別大小,如果你這一句佛號裏面沒有凡夫的心,沒有人我的心,沒有分別的心,沒有煩惱的心,也沒有執著清淨的心和光明的心,什麼都沒有,你就是法界在念佛。(插:阿彌陀佛,你這句佛號就是要和本性相應,本性就是法界不二的)就是本性,就是法界在念佛,沒有能念,沒有所念,就是法界念佛,所以有人不是講:法界清淨體,作我一念心,而我一念心,全具法界體。就是這個意思,這叫會通,會通了,一切通,一切都是圓通的,只不過證量不同。證量不同不要緊,總有一天會到的。只是你悟了這一點,而且在悟的作用下,你體現出來,處處回歸沒有矛盾,沒有多出來的東西,都能在你的當下圓融。那麼你越圓融一切,你這裏面的智慧功德就越來越圓滿。功德的圓滿,是你圓融的圓滿,圓攝一切法,圓滿是這樣的,它裏面沒一個邊,也沒一個中心的,只是你不斷地去圓、去回歸。那麼祖師的一句話你圓了,功德就體現出來,(插:老師在自性的流露中把祖師的話恰到好處地插進去,起到一個以點概括全部的作用)

  任何一個點都是全部的,但是這個點上你要體現全部,就要有智慧方便去體現 。但是我們說法或者我們的因緣,任何時候,都在時間、因緣一個點上,在點上我們要體現全部,要去體現它,要圓融的回歸。比如我們講到了某些人,某些事物,不怎麼理想,不怎麼對的,但在我們的全體當中,顯現的也是實相,也是清淨,也是我們圓融體的不二的作用。這裏面不能說在我之外有這些人,怎麼怎麼樣,如果這個念頭一起,就染汙了,就被這些假相所染汙了,你的自性就不清淨。(插:自己也是跟衆生不二),對,也是跟衆生不二,他就是你心中的衆生。不過,你在這種顯現當中,你沒有被這些形象所染汙,沒有産生一種看法,那就叫度衆生。這叫自性清淨,這叫不二圓現,這是很妙的境界,這裏體會到了,就是無礙自在。但是在實際當中,你真的體會出來,不然的話,你有一點點看法,一點點的執著在裏面,你跟人講話,就會流露一種感覺,批評人或者對人有看法,有態度,或者不想給他講,你總有個東西的。(插:如果不想跟他講也是習氣?)不過,你不講也可以的,但是不執著不講,就是說你覺得沒有話可以講,那你可以坐在那裏微笑不動心,你就這樣子,也沒有嘲笑他,也沒有什麼表示,就這樣子,任何事都這樣。

  

  第叁章

  一、問:這個證道的關鍵在哪裏呢?

  答:元音上師也講證體起用,所有的證道要證這個體,用而不離體.即體之用,用而歸于體,證道就是證體用一如。就是在境界中透過去,透明的體、覺性、空靈無住的體性廣大圓融,就是觀音菩薩耳根圓通講的十方圓明境界。證體是真正證到圓明體性,如如不動,透徹、清朗,一念不生的圓明體性。一切山河大地一切萬物都在覺性中顯現。

  二、問:這是不是大圓鏡智了?

  答:是的。不僅是大圓鏡智,這四個智都在裏面。大圓鏡智是體,是智慧之體。它就是鏡子圓照,圓明朗照的體性。起用就是在事物上,在作用處,在六根變化或神通境,一切一切的作用中不離體性起妙用,即用之體,即體之用,體用一如的境界就是證。自己知道證的量,證量很高。在作用處上師要考察你,考察你的作用,證的體是一樣的,只是力量大小而異。上師考察你,看你在作用處圓不圓,透不透,有沒有落處。他要這樣打磨你,講反面的話,使作用處的有漏、有住、有所得,有些習氣破掉了,要罵你或者說你的好話等等一切,把這些作用處化幹淨了,證量自然高,這就是徹底了。如果你沒有在作用處轉的話,那就沒有辦法了。如果一個師父沒有在作用處給你除障礙、化解,師父就沒有作用了,師父的作用就在這裏。

  叁、問:因本性的概念可以從文字上了解,但上師是從各方面去考驗你?

  答:

《香風谷禅語 中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