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香风谷禅语 中篇▪P5

  ..续本文上一页他说好啊,对啊,不符合他就不好了,都是这样的。所以说悟道的人要超越这些,不能和他们同样的见识,他有第三只眼。这二只眼只能是看世俗的。

  二十一、问:什么是第三只眼?

  答:第三只眼是觉性,是以智慧来看的,那么他就不和众生同一个知见,同一种落处,在道上不会有过失。第三只眼就是法眼,(插:是不是佛眼呢?)综合起来是佛眼。五个眼都具备了是佛眼,缺一个都不是。佛眼是一切具足的,下面四个眼都圆满了,清净了,都是一个整体了,就是佛眼。修道人最怕的,就是被世俗所染污,世俗的也包括修行人,他的观念,他的执着影响你,你也跟着他们一样去做。所以说:"独超于万法之外,而又遍入一切之中"的。他超于人类的那种观念的,他有特殊的见地,然后又应和众生之中,随缘说法,随缘做人,但不要说自己是什么。别人骂你越多,也越好,就随他骂,到最后他们会知道,会明白,但是明白的人也是少数的。大部分只明白了一些相,比如说,你临终走得特别好,他说哎呀,我以前都骂他,原来他这么好的。像太虚大师在世的时候,很多人骂他,园寂后烧出了很多舍利子,心脏不坏,很多人跪下来哭。他们也只能看到这个相。如果这个人连相也不示现,那么那些人就全心全意要一直骂下去,那造的罪就大了。太虚大师慈悲示相,一般都要慈悲显相的。在密宗来讲,不等最后,他中间就要示相,显一些神通相,像热罗活佛等。

  二十二、问:我们不知道哪些是习气?

  答:凡是你的觉照当中有一点落处的就是习气来了,这个人起了一个念头,有了落处,就是习气,这是第一。如果你的所作所为在众生当中,在你缘起当中,对别人、对境界有障碍的,也是习气。让别人看到你不舒服也是习气:你讲的话表露出来的东西,让别人产生一种反感,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但这个习气比较难除的。因为要融合众生的心,要有真正的智慧方便才行,这是第二步了,这是更难的了。

  先要做第一步,自己的觉性当中,任何时候没有落处,没有染污,没有执着,没有痕迹,没有固定的东西,像吃一种菜,你没有一定的,一定要吃,非吃不可;如果你睡觉,没有固定的,非要睡不可,如果你非睡不可,这个执着也是习气,凡是你有一个东西,使你有落处、有抓住你的,都是你的习气。

  习气就是你的身体和心念带来的一种习惯或者说受环境约束的东西,你离不开的东西,都成为习气,像对别人好、帮助人,用批评的口气,这个心念,如果你起了个好心,是心善的习气;你喜欢点香,在佛前这么清净,你觉得:啊呀,我喜欢这样,也是习气。习气细起来很细的,很多的,知道了要化掉。知道了不分别,但习气在,知道再把它化掉,就是功夫。功夫一到家,第七识就空了,就成为平等性智。什么叫平等性智?一切事情,一切因缘,都平等无着,都没有障碍的,都没有习气的。 (插:这个平等的范围非常广,佛法细起来细得不得了),佛法是心地上的修养,智慧和慈悲的修养,而不是说光是功力,我打坐用功,我功力怎么样,有一些光明,有一些神通,如果住在上面就是外道。

  有的人说,我根机浅一点,我求生西方,我要把世界放下,这是方便法,方便过渡,建立一个目标。如果这目标建立的好呢,他用功就会比较相应,烦恼减轻,得定得安祥。如果他再努力向上,读诵大乘经典。修净土的最好要上品三生,上三品往生都要读诵大乘经典的,发菩提心,慢慢他就明白本性了,为什么有这个要求,从以上有相的,慢慢过渡到无相,从自我的到过渡到菩提心的利世;从小乘的自了过渡到大乘的利生。那么这个过渡一过去,就能够开悟了,就能见性了,所以说是上品三生,这里就合着这个道妙。所以说,上品三生的,多多少少都要开悟的,要发菩提心的,才能证上品,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开悟的人发愿的话,都是上品生的。佛法是不可思议的。(插:上次老师发的禅与净土法门的讲义中讲的净土法门,看来要求蛮高的。)

  一句佛号不光是一句佛号,它包括戒律、包括禅定、包括六度万行,一切的一切的法在里面了。你这句佛号方是真正的佛号,你这句佛号能够受用得起,能够受持,那是真正的修持。它包括大彻大悟在里面,包括密宗、包括净土的妙行,所有的功德都在里面。它是不可思议的,有的人说没有包括这一切,懂都不懂;又有人说我一句佛号包括,但不是真正的包括,讲暗合是可以的,我暗合了这些,但是我不懂,我没有修到这个程度,但是如果真的讲一句佛号包括一切,那么就要表达出来,要表达出来一切佛法,一切悟境,一切功德,在一句佛号里面要显示出来,那才是。(插:这句佛号要能够与自性相应),对的,就是佛和大菩萨是达到的,是相应的,那么从达到的这个证境当中,大成就当中,流露出来给众生的,都是智慧光明、心的妙用,布施给众生,那么众生要跟着他流露出来的这个开示和法门向上走,要接上来,接到佛菩萨的境界当中来,那才是对的。如果只抓住一点,就停留在上面,往下拉,减低要求,那是不好的。如果这一年要这样修了,第二年要进一步,进一步相应,进一步努力,不断超越,这是真正的进步,不然的话,就是世俗的净土,是一种世俗的方法了,不是真正的佛法了。(插:他们是求生净土,我们是回归净土),求生呢,开始求是可以的,对的,先是通过求生,然后提高信愿,提高修养的程度,使人生面貌发生根本的改变,然后慢慢地就知道了,西方就是我们的家,就是我们心的显现,那就回归家了,回归到自性当中了。这个过程是很难的。如果没有善知识引导,没有好好地用功,只是一个观念,或者做做功课,那么回归的那一天就会很遥远,非常的遥远。

  二十三、问:实相念佛要与法界现量相应,你一念佛,法界全部念佛,什么叫法界全部念佛?

  答:当你正念佛的时候,你这个全体的本性和这个佛号就是说全体一致,是不即不离,全体显现,就是法界都在念佛。无论你这个明体、觉性范围有多大,这里面不用去分别大小,如果你这一句佛号里面没有凡夫的心,没有人我的心,没有分别的心,没有烦恼的心,也没有执着清净的心和光明的心,什么都没有,你就是法界在念佛。(插:阿弥陀佛,你这句佛号就是要和本性相应,本性就是法界不二的)就是本性,就是法界在念佛,没有能念,没有所念,就是法界念佛,所以有人不是讲:法界清净体,作我一念心,而我一念心,全具法界体。就是这个意思,这叫会通,会通了,一切通,一切都是圆通的,只不过证量不同。证量不同不要紧,总有一天会到的。只是你悟了这一点,而且在悟的作用下,你体现出来,处处回归没有矛盾,没有多出来的东西,都能在你的当下圆融。那么你越圆融一切,你这里面的智慧功德就越来越圆满。功德的圆满,是你圆融的圆满,圆摄一切法,圆满是这样的,它里面没一个边,也没一个中心的,只是你不断地去圆、去回归。那么祖师的一句话你圆了,功德就体现出来,(插:老师在自性的流露中把祖师的话恰到好处地插进去,起到一个以点概括全部的作用)

  任何一个点都是全部的,但是这个点上你要体现全部,就要有智慧方便去体现 。但是我们说法或者我们的因缘,任何时候,都在时间、因缘一个点上,在点上我们要体现全部,要去体现它,要圆融的回归。比如我们讲到了某些人,某些事物,不怎么理想,不怎么对的,但在我们的全体当中,显现的也是实相,也是清净,也是我们圆融体的不二的作用。这里面不能说在我之外有这些人,怎么怎么样,如果这个念头一起,就染污了,就被这些假相所染污了,你的自性就不清净。(插:自己也是跟众生不二),对,也是跟众生不二,他就是你心中的众生。不过,你在这种显现当中,你没有被这些形象所染污,没有产生一种看法,那就叫度众生。这叫自性清净,这叫不二圆现,这是很妙的境界,这里体会到了,就是无碍自在。但是在实际当中,你真的体会出来,不然的话,你有一点点看法,一点点的执着在里面,你跟人讲话,就会流露一种感觉,批评人或者对人有看法,有态度,或者不想给他讲,你总有个东西的。(插:如果不想跟他讲也是习气?)不过,你不讲也可以的,但是不执着不讲,就是说你觉得没有话可以讲,那你可以坐在那里微笑不动心,你就这样子,也没有嘲笑他,也没有什么表示,就这样子,任何事都这样。

  

  第三章

  一、问:这个证道的关键在哪里呢?

  答:元音上师也讲证体起用,所有的证道要证这个体,用而不离体.即体之用,用而归于体,证道就是证体用一如。就是在境界中透过去,透明的体、觉性、空灵无住的体性广大圆融,就是观音菩萨耳根圆通讲的十方圆明境界。证体是真正证到圆明体性,如如不动,透彻、清朗,一念不生的圆明体性。一切山河大地一切万物都在觉性中显现。

  二、问:这是不是大圆镜智了?

  答:是的。不仅是大圆镜智,这四个智都在里面。大圆镜智是体,是智慧之体。它就是镜子圆照,圆明朗照的体性。起用就是在事物上,在作用处,在六根变化或神通境,一切一切的作用中不离体性起妙用,即用之体,即体之用,体用一如的境界就是证。自己知道证的量,证量很高。在作用处上师要考察你,考察你的作用,证的体是一样的,只是力量大小而异。上师考察你,看你在作用处圆不圆,透不透,有没有落处。他要这样打磨你,讲反面的话,使作用处的有漏、有住、有所得,有些习气破掉了,要骂你或者说你的好话等等一切,把这些作用处化干净了,证量自然高,这就是彻底了。如果你没有在作用处转的话,那就没有办法了。如果一个师父没有在作用处给你除障碍、化解,师父就没有作用了,师父的作用就在这里。

  三、问:因本性的概念可以从文字上了解,但上师是从各方面去考验你?

  答:

《香风谷禅语 中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