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对的。处处考验,禅宗的那些禅师对弟子们钳锤,即经常考验。如这个菜不能动等,处处是考验,讥锋句语都是这样的,密宗也是这样的。
四、问:这样磨练的开悟是不是理解的悟?
答:理解的悟那是本性明白一点,但事上作用处没有透出来,它很快就埋没了。如果破了初关处处把握住,但在各种境界上没有磨练过最多也只是个自了汉。只能是小成就,大成就成不了。所以说我们要遇到一个上师并和上师有缘,要经常在作用处透境界的地方来请教师父,形成一种比较亲近的关系,来一次化解一些东西,证量就会提高。师父就起这样一个作用的,有的人不在这方面问师父的话就不会进步,他很多年还是老样子,还是住在这个地方,没有修上去。
五、问:整个学佛过程是不是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答:有能量的、智慧的、品德的,本性中的很多作用处,很多的德,体相用都要开发转化的。这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工程,要有很大的转变的力量来化解这些,转得越快修行的成就就越高。
六、问:老师能把充满的智慧和能量加持我们,我们感到了。
答:全部在这里。
七、问:我们感,你就应,过一段时间,一下子感到很快?我们敲这个钟你就应?
答:是的。诸佛菩萨成就者全部在加持,法音里有智慧,法音里有真理,法音里有一种无形的东西,还有就是明体,明体加持到每个人心里去的。
八、问:能否讲一下安住与安立的区别?
答:安住,念念在本位上无分别、空灵。无住是正住,无位是正位、是大用,安住本位当中无相,本来面目时时刻刻都不离这个,走路、吃饭、穿衣都不离这个叫安住。什么叫安立呢?就是说在安住本位的基础上要起用,起法界的大用,缘起的大用,安立在法性当中起用。华严经讲的法界安立,法界安立是有缘起的,过去讲的相就是性,在相中处处回归本性。处处和本性不违背,任何一个作用、任何智慧、任何方便都不能离开本性的作用。和本体相应的空性、觉性和显现是一体。它的智慧、它的慈悲、它的所有功德要慢慢地相应,安立在这些上面去建立、去方便作用的,如果有一点不相应,不在本性上安立的那就是魔障、偏差,离开本性的一切建立、一切安立都是错谬的。所有的安立是依本性来安立,本性有体有相有用,体相用都可以安立的。
九、问:如功夫不得力在家里还要带小孩,是不是可以把这个一体看熟了,是不是保险了?
答:仅仅看还不行的,还要用功。一是建立信愿,如果求生西方,这个信愿不可缺,如果悟性比较高,在本性上建立就要熟悉本性,经常觉照,觉性显前,就知道了,把握住了,那就是证到法身。这个本位证到了,如果平时不熟就错过,一刹那就错过了,你想也没想清楚就过了。看他的发心,想往生西方的?还是中阴阶段证法身的?本性的,证道的,不一样的,要弄清楚,目的在哪里,发心在哪里,这点要清楚。如果要往生,那要和阿弥陀佛结缘,要礼拜、供养、念佛的名号,要发愿:我一定要往生西方到你那里,临终时祈请你来接引我,这是向往的愿,时时刻刻不离这个愿,念佛不多也不要紧,只要愿在,这个时候愿力会起作用,在本性当中阿弥陀佛会出现。因为他一直有这个愿,阿弥陀佛出现时心花开放就相应了,就跟阿弥陀佛走了。
十、问:"听了磁带后知道第一要降伏烦恼,降伏烦恼有哪几种办法?
答:有好几种的,主要的要自己建立品德,因自己业的关系带来的烦恼,要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把这些烦恼转化掉,这也是降伏的最重要的一种。烦恼是病,要念佛、念咒使妄心歇下来这也是一种降伏烦恼的方法。净土宗一般说是降伏烦恼的,如果念到一心不乱的时候,烦恼自然伏了。如果没有达到一心不乱前怎么样伏烦恼呢?不要多事,不要去抵触烦恼,很多人自己想得太多,找得太多,找出烦恼来,或者说因为别人做得不对,修行不好,自己心里过不去,起烦恼,这是凡夫的状态。别人讲是非,你是把是非带到自己家里来,放在心上化不开,成了烦恼了,这些属于修养性的。持戒也好,品德也好,对于人世间的是非,众生的烦恼或者欲望或者名利要看得很淡、很开,这个基础要有,这个基础没有,修定也定不了,定不深,心中常有感触的,因为这是落在一种状态中,如果这些能够排开了,放开了,自己的意境就会提高,品德自然也会提高,自利的东西就比较少,很容易定。如果身体状况没有调整过来或用功不得法,也是造成不能定的原因。如定了以后烦恼开始伏了,能够健忘,健忘的人没有什么烦恼,事情过了就忘记了,但他头脑是灵活的跟痴呆症不一样。学佛的人应很灵活,有智慧而明白,这是降伏烦恼的象征,一般是这样的。他遇事不会染在上面,过了就没有了,不会老是想烦恼,就身心轻安了。这样降伏以后,在定当中如果有理上的指导,他的功夫在觉照中就如在法上不执法,身体上不执身体,感觉上不执感觉,就很容易开悟见性。见性以后就不着相了,心地上用功内种与现行就净化了。不但降伏烦恼而且断烦恼,种子不起来了就断掉,因不相续了,不相续就不出去了,空了,他就不会再产生,不产生就是断了。
十一、问:无思无念的观照,做功夫契入本体,吃饭穿衣要怎么做才能合道?
答:吃饭没有吃饭的想法,没有作意的,如果有作意的出来提醒一下马上化掉,化掉以后直接显现。有的人在理性上安立开发智慧,有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安立道的作用,这些都是差别智,各人作用处不同,安立的地方不同,但是都没有离开本位。在本性的安住上起作用。有的人不需要理论上抉择,有的在日常生活中悟大道,体现大道的智慧,这是一样的。
十二、问:为什么概念化的本性经常反映在心中?是否做本性的保姆?
答:那是你的痕迹留下来,过去看书看多了,留下来的痕迹。所以要把过去看的东西都忘掉,一点都没有了概念,想不起什么。不一定要离开环境的,因环境有的比较清净,有的环境比较复杂,环境清净可保持你的觉照,太噪杂了可能被拉跑了,歇不下来,本性被覆盖产生力量不够,初期保护像保姆一样。西藏都是这样修的,住山、闭关这些情况较多,这是一个阶段。但是根基好的人不一定都要这样,自己不要去取境界,不要被境界影响,就能安住自性,安住当下就可以,因这里面力量不同。如没有自己,吃饭、穿衣都是本性的作用。
十三、问:离开妄了真性就显出来了吗?
答:离妄显真是一个阶段,然后认识真以后,妄就是真。
十四、问:歇就是菩提,全妄即真?
答:对的,就是这个意思,因为烦恼没有根了,它就起变化,一切自然会做,自然体现,不用概念,因一切变化没有固定的模式,转化了。如果有人说种种难听的烦恼话,他有意见说你什么话,到了你这里就没有了,到了一定时候他也不会说了,知道自己错了,改变了,这也是对他的加持,这是度众生的一种方式。有的菩萨就是这样,在种种毁谤、打击中不动,太虚大师在世时多少人都毁谤他,他不动,结果度了这一大批的人。在他死的时候烧出很多舍利子,那些毁谤他人人都流泪忏悔,因而这一大批人都得第一义谛了,都得度了。
十五、问:宋老师众生烦恼的地方,你不烦恼,本性不烦恼是吗?
答:那是正度众生了。因为众生都以他的烦恼习气来看世界,到了你这里的时候都没有了,如泥牛入海无消息了。它冒出来冒出来没有了,等于你把他的烦恼执着都度掉了。不要对着干,他里面也空了,没有什么好意思讲了,讲完了就是这样子。
十六、问:好像自己是一个大的法界,一个大圆,圆外面没有一个众生这个理对不对?
答:对的。不但是没有大小,第一步要做到心里面没有东西,没有众生影子,什么都不住,空空灵灵的,灵知了了,事情过了就没有了,知道走路说话都是、都在,不是入无记无念,也不是分别,没有什么可牵挂的,没有什么可以放在心上的,保持相当的时间才能透明,才能空灵,才能把身心世界化掉,然后一切山河大地都在我这里,都在当下显现。这里没有来去相、没有牵挂相、没有执着相、没有烦恼相、一切一切都是现成的,都是具足的,这就是大悟现前,就是法界平等,就是真空妙有,这是我们本性显现功能,这里面充满智慧、慈悲、平等,这是第二步。
十七、问:宋老师,上次讲的"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我觉得太好了。用在下手功夫上,如在汽车上听到吵杂声,我记住了"六尘不恶"马上就转过来;邻居吵闹了,也是"六尘不恶"太好了,包括用在一切处只要记住六尘不恶,不落圈套,这个太重要了。
答:你已明白怎样在境界中用功了。
十八、问:空假中也是讲的一,实相无相无不相讲的一其实都是一?
答:这是你心里面已经统一了,你才觉得是一,都是一个无一的一,就圆了,圆了以后没有痕迹,没有文字,没有道理了,没有这个说那个说,天台说的没有了,自己所得的没有得什么了,不会执着别人说什么了,那就是全体的智慧,用的时候有,不用时什么都没有。
十九、问:禅宗讲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到后来山又是山水又是水。一上来山是山,水是水,是凡夫的执着;山不是山,水不是水,是消除了迷相的执着;到山又是山水又是水是实相,无相无不相是不是这样,对不对?
答:对的。虽然说来这么简单,如果没有前面二个阶段的认识,因自心是虚妄的,前面执着有,有在、有感觉、有见闻觉知的等等执着,依这个来认识的自性不是根本自性,要把这个破掉,有我有执着,有烦恼的这些对立面破掉以后,然后听到声音的,看到云在飘的是什么呢?那个就是实相就是自性,这是很简单的,如果前面二个没有经过,那这个就不算。
其实实际要透过很多执着的落处、各种境界,还有宗派整个统一起来,要有大智慧。修行境界上好和坏,成就不成就,世间法出世间法,生死涅…
《香风谷禅语 中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