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香風谷禅語 中篇▪P6

  ..續本文上一頁對的。處處考驗,禅宗的那些禅師對弟子們鉗錘,即經常考驗。如這個菜不能動等,處處是考驗,譏鋒句語都是這樣的,密宗也是這樣的。

  四、問:這樣磨練的開悟是不是理解的悟?

  答:理解的悟那是本性明白一點,但事上作用處沒有透出來,它很快就埋沒了。如果破了初關處處把握住,但在各種境界上沒有磨練過最多也只是個自了漢。只能是小成就,大成就成不了。所以說我們要遇到一個上師並和上師有緣,要經常在作用處透境界的地方來請教師父,形成一種比較親近的關系,來一次化解一些東西,證量就會提高。師父就起這樣一個作用的,有的人不在這方面問師父的話就不會進步,他很多年還是老樣子,還是住在這個地方,沒有修上去。

  五、問:整個學佛過程是不是物質和能量的轉化?

  答:有能量的、智慧的、品德的,本性中的很多作用處,很多的德,體相用都要開發轉化的。這是一個很大很大的工程,要有很大的轉變的力量來化解這些,轉得越快修行的成就就越高。

  六、問:老師能把充滿的智慧和能量加持我們,我們感到了。

  答:全部在這裏。

  七、問:我們感,你就應,過一段時間,一下子感到很快?我們敲這個鍾你就應?

  答:是的。諸佛菩薩成就者全部在加持,法音裏有智慧,法音裏有真理,法音裏有一種無形的東西,還有就是明體,明體加持到每個人心裏去的。

  八、問:能否講一下安住與安立的區別?

  答:安住,念念在本位上無分別、空靈。無住是正住,無位是正位、是大用,安住本位當中無相,本來面目時時刻刻都不離這個,走路、吃飯、穿衣都不離這個叫安住。什麼叫安立呢?就是說在安住本位的基礎上要起用,起法界的大用,緣起的大用,安立在法性當中起用。華嚴經講的法界安立,法界安立是有緣起的,過去講的相就是性,在相中處處回歸本性。處處和本性不違背,任何一個作用、任何智慧、任何方便都不能離開本性的作用。和本體相應的空性、覺性和顯現是一體。它的智慧、它的慈悲、它的所有功德要慢慢地相應,安立在這些上面去建立、去方便作用的,如果有一點不相應,不在本性上安立的那就是魔障、偏差,離開本性的一切建立、一切安立都是錯謬的。所有的安立是依本性來安立,本性有體有相有用,體相用都可以安立的。

  九、問:如功夫不得力在家裏還要帶小孩,是不是可以把這個一體看熟了,是不是保險了?

  答:僅僅看還不行的,還要用功。一是建立信願,如果求生西方,這個信願不可缺,如果悟性比較高,在本性上建立就要熟悉本性,經常覺照,覺性顯前,就知道了,把握住了,那就是證到法身。這個本位證到了,如果平時不熟就錯過,一刹那就錯過了,你想也沒想清楚就過了。看他的發心,想往生西方的?還是中陰階段證法身的?本性的,證道的,不一樣的,要弄清楚,目的在哪裏,發心在哪裏,這點要清楚。如果要往生,那要和阿彌陀佛結緣,要禮拜、供養、念佛的名號,要發願:我一定要往生西方到你那裏,臨終時祈請你來接引我,這是向往的願,時時刻刻不離這個願,念佛不多也不要緊,只要願在,這個時候願力會起作用,在本性當中阿彌陀佛會出現。因爲他一直有這個願,阿彌陀佛出現時心花開放就相應了,就跟阿彌陀佛走了。

  十、問:"聽了磁帶後知道第一要降伏煩惱,降伏煩惱有哪幾種辦法?

  答:有好幾種的,主要的要自己建立品德,因自己業的關系帶來的煩惱,要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把這些煩惱轉化掉,這也是降伏的最重要的一種。煩惱是病,要念佛、念咒使妄心歇下來這也是一種降伏煩惱的方法。淨土宗一般說是降伏煩惱的,如果念到一心不亂的時候,煩惱自然伏了。如果沒有達到一心不亂前怎麼樣伏煩惱呢?不要多事,不要去抵觸煩惱,很多人自己想得太多,找得太多,找出煩惱來,或者說因爲別人做得不對,修行不好,自己心裏過不去,起煩惱,這是凡夫的狀態。別人講是非,你是把是非帶到自己家裏來,放在心上化不開,成了煩惱了,這些屬于修養性的。持戒也好,品德也好,對于人世間的是非,衆生的煩惱或者欲望或者名利要看得很淡、很開,這個基礎要有,這個基礎沒有,修定也定不了,定不深,心中常有感觸的,因爲這是落在一種狀態中,如果這些能夠排開了,放開了,自己的意境就會提高,品德自然也會提高,自利的東西就比較少,很容易定。如果身體狀況沒有調整過來或用功不得法,也是造成不能定的原因。如定了以後煩惱開始伏了,能夠健忘,健忘的人沒有什麼煩惱,事情過了就忘記了,但他頭腦是靈活的跟癡呆症不一樣。學佛的人應很靈活,有智慧而明白,這是降伏煩惱的象征,一般是這樣的。他遇事不會染在上面,過了就沒有了,不會老是想煩惱,就身心輕安了。這樣降伏以後,在定當中如果有理上的指導,他的功夫在覺照中就如在法上不執法,身體上不執身體,感覺上不執感覺,就很容易開悟見性。見性以後就不著相了,心地上用功內種與現行就淨化了。不但降伏煩惱而且斷煩惱,種子不起來了就斷掉,因不相續了,不相續就不出去了,空了,他就不會再産生,不産生就是斷了。

  十一、問:無思無念的觀照,做功夫契入本體,吃飯穿衣要怎麼做才能合道?

  答:吃飯沒有吃飯的想法,沒有作意的,如果有作意的出來提醒一下馬上化掉,化掉以後直接顯現。有的人在理性上安立開發智慧,有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安立道的作用,這些都是差別智,各人作用處不同,安立的地方不同,但是都沒有離開本位。在本性的安住上起作用。有的人不需要理論上抉擇,有的在日常生活中悟大道,體現大道的智慧,這是一樣的。

  十二、問:爲什麼概念化的本性經常反映在心中?是否做本性的保姆?

  答:那是你的痕迹留下來,過去看書看多了,留下來的痕迹。所以要把過去看的東西都忘掉,一點都沒有了概念,想不起什麼。不一定要離開環境的,因環境有的比較清淨,有的環境比較複雜,環境清淨可保持你的覺照,太噪雜了可能被拉跑了,歇不下來,本性被覆蓋産生力量不夠,初期保護像保姆一樣。西藏都是這樣修的,住山、閉關這些情況較多,這是一個階段。但是根基好的人不一定都要這樣,自己不要去取境界,不要被境界影響,就能安住自性,安住當下就可以,因這裏面力量不同。如沒有自己,吃飯、穿衣都是本性的作用。

  十叁、問:離開妄了真性就顯出來了嗎?

  答:離妄顯真是一個階段,然後認識真以後,妄就是真。

  十四、問:歇就是菩提,全妄即真?

  答:對的,就是這個意思,因爲煩惱沒有根了,它就起變化,一切自然會做,自然體現,不用概念,因一切變化沒有固定的模式,轉化了。如果有人說種種難聽的煩惱話,他有意見說你什麼話,到了你這裏就沒有了,到了一定時候他也不會說了,知道自己錯了,改變了,這也是對他的加持,這是度衆生的一種方式。有的菩薩就是這樣,在種種毀謗、打擊中不動,太虛大師在世時多少人都毀謗他,他不動,結果度了這一大批的人。在他死的時候燒出很多舍利子,那些毀謗他人人都流淚忏悔,因而這一大批人都得第一義谛了,都得度了。

  十五、問:宋老師衆生煩惱的地方,你不煩惱,本性不煩惱是嗎?

  答:那是正度衆生了。因爲衆生都以他的煩惱習氣來看世界,到了你這裏的時候都沒有了,如泥牛入海無消息了。它冒出來冒出來沒有了,等于你把他的煩惱執著都度掉了。不要對著幹,他裏面也空了,沒有什麼好意思講了,講完了就是這樣子。

  十六、問:好像自己是一個大的法界,一個大圓,圓外面沒有一個衆生這個理對不對?

  答:對的。不但是沒有大小,第一步要做到心裏面沒有東西,沒有衆生影子,什麼都不住,空空靈靈的,靈知了了,事情過了就沒有了,知道走路說話都是、都在,不是入無記無念,也不是分別,沒有什麼可牽挂的,沒有什麼可以放在心上的,保持相當的時間才能透明,才能空靈,才能把身心世界化掉,然後一切山河大地都在我這裏,都在當下顯現。這裏沒有來去相、沒有牽挂相、沒有執著相、沒有煩惱相、一切一切都是現成的,都是具足的,這就是大悟現前,就是法界平等,就是真空妙有,這是我們本性顯現功能,這裏面充滿智慧、慈悲、平等,這是第二步。

  十七、問:宋老師,上次講的"六塵不惡還同正覺。"我覺得太好了。用在下手功夫上,如在汽車上聽到吵雜聲,我記住了"六塵不惡"馬上就轉過來;鄰居吵鬧了,也是"六塵不惡"太好了,包括用在一切處只要記住六塵不惡,不落圈套,這個太重要了。

  答:你已明白怎樣在境界中用功了。

  十八、問:空假中也是講的一,實相無相無不相講的一其實都是一?

  答:這是你心裏面已經統一了,你才覺得是一,都是一個無一的一,就圓了,圓了以後沒有痕迹,沒有文字,沒有道理了,沒有這個說那個說,天臺說的沒有了,自己所得的沒有得什麼了,不會執著別人說什麼了,那就是全體的智慧,用的時候有,不用時什麼都沒有。

  十九、問:禅宗講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到後來山又是山水又是水。一上來山是山,水是水,是凡夫的執著;山不是山,水不是水,是消除了迷相的執著;到山又是山水又是水是實相,無相無不相是不是這樣,對不對?

  答:對的。雖然說來這麼簡單,如果沒有前面二個階段的認識,因自心是虛妄的,前面執著有,有在、有感覺、有見聞覺知的等等執著,依這個來認識的自性不是根本自性,要把這個破掉,有我有執著,有煩惱的這些對立面破掉以後,然後聽到聲音的,看到雲在飄的是什麼呢?那個就是實相就是自性,這是很簡單的,如果前面二個沒有經過,那這個就不算。

  其實實際要透過很多執著的落處、各種境界,還有宗派整個統一起來,要有大智慧。修行境界上好和壞,成就不成就,世間法出世間法,生死涅…

《香風谷禅語 中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