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 與無錫居士對話
第一章
一、問:做功夫要把握好第一念的當下,自己覺得在理解上還可以,做起來較困難。比如說,對面來了一個人,就馬上會想起,他是一個老頭,住在幾號的,這是誰的爺爺等,其實在合乎我們本性時候,是不能這麼想的,要想過以後才提本性,知道我們是和他平等的,不能有分別,不能妄想連續。請問老師這樣做功夫有用嗎?
答:就是說對第一念的理解是對的,對一個境界,一個人出現的時候,沒有那麼多的連續的妄想,他是當下了知的,就呈現了這個人是什麼人?不用去想,不用連續下去的,這個人過去了,有另一個人來了,也是當下了知,這個我們稱爲第一念,不落第二念,你理解是對的。
但是第一定力不夠,是要借一種法,如念佛、念咒,先要得定,得定後妄念不生了,就能夠把握住自己的當下的念頭,這是最基本的。使萬念歸一念,然後把這一念化空,身心世界的感覺都化掉,沒有分別。化空以後,回光返照,"知空者誰?"明白本性,它是靈知了了,一念不生,這樣才能做到安住第一念。知道境界是虛幻的,是我的心的顯現。而顯現的體是如如不動,顯現的境是當下了然,不用去分別,不要跟它跑,不用相續,到這一步,才能真正做到第一念。理解是做不到的,理解只能說是明白這麼一回事,但實際當中還差得很遠,還要一步步走過來。所以大手印裏"見宗"有了以後,還有四瑜伽,是離開分別、戲論、思想概念、種種對立的,矛盾的執著性和自己感情的染著心,都沒有了,都息下來了,息下來的當體就是空靈,一個最安樂、最殊勝時光是什麼樣?是空靈。一個人最清爽的是沒有思想感情,沒有什麼執著,純是一片空靈,這是人生中最好的時光,最清淨的時光,最享受的時光。修道人最初要回到這裏來,這就是所謂的"離戲瑜伽。"接下去的叫"一味瑜伽"。"一味"就是第一念,就是說內和外沒有差別,動和靜是一如的,生死和涅槃,空和有,一切一切都是沒有對立的,沒有分別的。他是真正做到了"不二"、一心、一體叫"一味瑜伽",就是心經講的諸法空相,諸法空相的體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心經就是講一個"無"字,就是一切無執著,無一切妄念,無一切對立,無一切矛盾,這個"無"的地方,就是淨土。佛教講的真淨土就是因爲你的心裏面沒有任何執著、雜念,你的心裏面圓同太虛,廣大微妙,包含一切,這是佛教的真正的淨土。那麼示現出來的佛的身相、蓮花、功德等的一切一切都是給衆生看的,接引衆生的,你喜歡這些他就表現給你看,喜歡什麼顯什麼,但真正的淨土是無住涅槃,它是空靈的本性,廣大微妙,這裏面一法不立,一念不生,這裏面了了分明,所以我們講的第一念,就是沒有起念頭前叫第一念,其實這個第一念也是方便說,就是了知。這個智一照,不用想就知道了。所以古人講,"一只手拍得響,"二只手就有對立,有對立就知道有能有所,有我有你。一只手沒有對立,但能響,能了知,就是你沒有了我也沒有了,執著沒有,又能夠了知境界,又能說話,這說話是直接流露的,不用想著說。這裏面有快慢,有的人當面直來,機很快,反映快,一個念頭都沒有,有的人還不行,有的境界要動念頭,要跟著跑,這個就是說鍛煉得不夠,有的境界還沒有透過。當他有利害沖突的時候,比較艱難有負擔的時候,嘈雜的時候就不行了,他要動念頭,他會說我怕,我不行。如果功夫比較殊勝,境界都透過來了,他就會對任何境界都一樣。六祖壇經講,"掄刀上陣也是見性",也是第一念,在那恐怖的戰場中也是一樣,這是功夫成熟的表現,修得很相應,但這還要有個過程。
二、問:一直聽老師說:誦經、看書、聽法都要契入那個境界。我的理解就是清淨心,也就是無念無住,就能夠契入那個境界,那我們是否可以捕捉一個境界,使我們一天到晚都契入無念、無住?
答:你理解到了無念、無住,用它來破有念、有住,這個方便是可以的。這也是一種概念,是佛菩薩給我們的指示,你平時在有住的時候,就要破它,不要住在上面,在妄念起的時候,破它,不要起妄念,收回來,這叫方便,叫觀照般若,但不是實相般若,你理解到了叫文字般若,道理理解了,然後去做,做的時候,從外到裏,從粗到細,一點點有了體會,體會到一定的時候,能做與所做的概念沒有了,能觀所觀,能知所知的都脫落了,脫落的時候就是實相般若,不用知而能知,不用照而能照,照無所照,知無所知,這真知真照的境界就是實相般若。佛教這個功夫到這裏就登堂入室,安住本位,回到法身原來的地方。
叁、問:看了"中有成就秘笈",如果一個人沒有經過修行,會不會有"子光"産生?
答:如果過去生沒有修過,現在生也沒有修過,也沒有一個修證很高的善知識來加持的話,一般來說是不可能的。但有的人是天然純潔的,這種人本來沒有什麼執著煩惱,他天生就特別單純的,那麼他本來就有"子光",只是沒有開發,思想很單純,煩惱也很少,也沒有那麼多的欲望,也沒有很多的執著,人和人的關系都很清爽,這種人是天然純潔的人,這種人是有的。有的人生來就單純,其實他就在"子光"當中,他不知道。有個老太太,她修心中心,她特別單純,不多事也不多話,她不久就打開了,本性顯前都不知道,別人告訴她才知道,那麼這種人是有的。但有的人要修,爲什麼呢?因爲他有煩惱、痛苦,厭惡這個世界輪回,厭惡人與人的麻煩事,對死亡恐懼,希望自己到極樂世界去,到一個好的地方去,這種人修得特別積極,特別努力,特別發心,因爲他有厭苦之心,欣求之心,但在究竟的道來講,這種有自私,有自我的,爲了自己離苦,爲了自己解脫,尋求一個地方去,這有的是凡夫的心態,有的是小乘的心態,但大乘的心態不是爲自己,而是爲衆生,哪裏衆生需要我,就到哪裏去。就是到西方,也是因爲自己力量不夠,到西方以後還要再來的,不是到成佛爲止。到了能夠明白整個大道了,我再回來,他是爲這個修行的。所以說層次不同,這是發心的問題,發心越高修得越快,和本性越相應,和佛菩薩在同一片光明裏。因佛菩薩是無量的光,都是一樣的,我們現在就住在佛菩薩的光裏面,但是你的心要與佛菩薩相應,像電視機的頻道要對得上,一相應就融在光裏了,就成就了,就和佛菩薩同在。
四、問:想即生成佛,每天念"六字大明咒",但沒有發去西方的願,如果我不能發願,到臨終可往生西方嗎?現在心裏較含糊,是念佛還是念咒?所以每天打坐不能入定。做功夫要在心地上用,那爲什麼要做早晚課,每天打坐觀照不就行了?
答:修行是有階段的,像淨土宗一樣,第一步資糧位,要弄清佛法的道理,因果的道理,輪回的過患,知道怎麼做佛的弟子,希望自己能了生死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一種想法産生了,這是第一步的基礎。第二步功夫得做早晚課,讀誦佛經,學習一些比較高的理論,對大乘的理論融會貫通,知道用功的方向,知道怎樣和佛菩薩相應,這是第二步的境界了。第叁步就不一樣了,他超越早晚定課的方式,他二十四小時除了睡覺都在做功夫,功夫是成片的,相續的,而且他知道功夫在本性上做,知道極樂世界在本性上具備,不是在本性以外,不是在遙遠的地方,這幾個點他連成了一體。就是說本性的點,大手印的基、(根大手印)極樂世界是本性果,功德顯現的地方,就是極樂世界,就是淨土。當下就有智慧--無分別、不執著就是智慧;當下的法--念佛、念咒是你的方法。觀照、用功方法要一貫,不能這個用用,那個用用,要達成一致,然後幾個方面融會在一起用功,本性開朗了,功夫成片了,極樂世界的功德就在你的心裏顯現了,這個時候叫成就,幾個點都連在一起,成一個圓,極樂世界就在圓裏面,本性念佛、念咒,你的行爲表現都在圓裏面,這就是成就,沒有別的成就。這個成就之後,雖然現在還有身體,還有一些緣份,還有一些境界當中的事情,就是說沒有完全的清淨,完全的轉變,但是待以時日,因緣時節到了,自然會清淨,自然會圓滿。我們所說的成就,不是說像佛一樣那麼廣大的神通,無量的功德,我們說是擁有了成佛的根本,成佛的資糧,成佛的道你已經把握了。佛的功德已少份的在你的面前顯現了,是少份的,不是全部,不可能全部,這是逐漸的,得有個過程。這樣的話你的心裏覺得沒有什麼缺憾了,對自我沒有什麼恐怖,沒有什麼欲望和要求,甚至可以講沒有自我,沒有自我就是成就。雖然沒有分別我執,但是俱生我執還是有的,因此身體的感覺,五陰的現狀還是有的,但慢慢會細微化。化掉是有個過程的,一般化掉要十二年時間,是有時間性的,所以要養道,不是一下子就到的。但是你呢,分別我執沒有了,就不會有煩惱了,不會起妄心和執著,你自然會安住在空靈、清淨當中,成片當中,這樣叫養道,養十二年,然後獲得成就了。所謂大成就:整個身體轉變爲妙用,身體可以自由轉變,壽命可以自由轉變,神通可以自在地開發,然後一切境界都變成妙用,山河大地都變成你的妙用,這個真如的體性透徹了知一切,自己的淨土就形成了,這就是光明,本性光明是一片的,廣大的一片。古人講,"一片圓光非內外",觀音菩薩講十方圓明,就是淨土,就是這片無相的、透明的,它有非常清淨的靈能及無量的光明,一旦衆生攝受到他那裏就得到加持,得到解脫。聞聲救苦,叁十二應,救渡衆生,四無礙境界都是這裏顯現的,剛見到本性的人,他的淨土是沒有的,只有一點靈光,後來護念、保養,逐漸逐漸成片以後,他的淨土就形成了。他就形成了自己的淨土,這個自己的淨土和阿彌陀佛的淨土是一體的,由于力量不夠,呈現出來的範圍不大。壇城就是一片淨土裏緣起的,通過原來的觀想,觀修和種菩薩的因,念過什麼咒,觀…
《香風谷禅語 中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