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香风谷禅语 上编▪P8

  ..续本文上一页惑的成就者,加持众生吧!

  悟时十喻

  一梦醒来

  石头落地

  青山雨后

  愁云全消

  病愈体健

  行云流水

  牧童山歌

  豁然开朗

  一览群山

  回归家园

  真心直说

  真心乃无心之妙心,圆极太虚,体含众德;为天地之始母,是众生之元体。在密因,常于根门而作用,智照从此流显;在果地,遍于法界虚通,功德于是圆成。

  真心无相而妙相庄严,真心无为而大用现前,真心无知而遍知无碍,真心无得而大德圆具。

  见真心者始于根门,修真心者在于离妄,行真心者乃于无着,证真心者十方圆明。

  真心本体灵妙,故为灵知妙心;真心本相清净,故为明体透澈;真心体用遍在,故不妨根门示现,真心圆照,含生佛而无别;真心遍摄,统三乘而全收;真心妙化,圆三身而尘刹应现。

  真心如如,言思难及;宗下指归,离言而证,谁可得于此措词乎?

  真心在教下谓如来藏识精元明,在宗下谓离念灵知,在密乘谓明体五智,异名一实,圆融无二也。又于现代言之:真心乃宇宙生命之全体能量而作用于个体人生的生命运动,如果消融相对个体回归全体,即是证悟真心而圆成大道。

  真心于因地悟入时如何?

  其体寂寂而空

  其相明明而现

  其用觉觉而知

  分别识空而智照作用于根门,当下现量,圆达自在。

  直说明心见性

  内不见身心,外不见世界,于有不有,即空非空;超四句百非,脱意识概念,真空无物,当体寂寂,谓之见性。

  妙显身心,全露法界,虚明而照,无念而知;世法佛法即心而明澈,自心他心通透而明达,妙有活泼,当下朗然,谓之明心。

  性中大明,明时本寂,寂明不二,当体圆成。

  见性的十种未彻相

  许多人都巳见性,也巳安住本位做功夫,但仍有一些未彻的存在,略述如下:

  一、犹带意解

  二、根识未消

  三、自以见性人自居

  四、未于妄念、境界、睡眠、诸变中见性

  五、无明体朗照,于境仍有实见

  六、对师、法、境、异事仍有执受与不净

  七、不平常自然,仍落是非人我之见

  八、没有活智慧的流现,言中无根

  九、未融一切法与境

  十、仍表现自己的功夫与见地,以佛祖自居,傲视天下

  论根门功夫

  根门的修持方法,乃是如来禅的下手功夫,楞严二十五圆通中,势至为意根圆通;观音是耳根通,也即借根性作为入道的方便。

  修如来禅的人先要大开圆解,通达如来一切教法而圆融于性地,并离文字名相的执着痕迹,化入根门的实际修持中,在理念上与祖师禅的不同点是:

  (1) 如来禅喻如大海的水,先认知其水的本质为清湛透明,并未见到真实相,但从文字义理中了知到,然后开始做净化的工作。

  (2) 祖师禅则由传承心脉的祖师直接引导弟子去山中(无明山)找寻水源(本性),以特殊的方便(直指与参究)开出涌泉,立即证知水体本净,不须通过净化加工,因此谓见性成佛。然后滔滔不绝,活水不断地涌出。

  根门的功夫,与外道下手很近似,但外道没有正见与菩提心,故于实际中又不同。如观音耳根圆通须解六结--动、静、根、空、觉、生灭,每一个过程都须真实用功,并不断以圆解的智慧去指导,未到生灭灭已,是不见佛性的,所以不知灵知为何物。而祖师禅以其传承的力量与行人的智慧,直接见到本性--无念的灵知妙心,然后安住自然本位中,绵密觉照,化解习气,自然地消融六结,达到证悟。

  修根性的人应真实用功,不可入禅机,否则用功不真;祖师禅的人不可入解会,知解一多,悟性即被覆,透明的灵知立即失照,修道即无根本。

  修根性的人须行起解绝,人法两空,方得相应趋入;修灵知的人须一法不立,一尘不染,常住本然而不动,方有透境的力量。

  修根性的人应一门深入,未到圆证前不可多事,不可出头为人,应默默用功以达于 无功之地。

  修灵知的人,应善于保护,水边林下,长养圣胎,不可入是非之中,保持清净无为的风格。

  两个法门的见地与行持均有不同,不可免强合,也不必争高低,如能悟佛祖接引方便的善巧,则应各归其位,证成大道。

  但是明根中之性乃是第八识,未达清净真如的圆明,故不可狂枉自大;悟灵知妙心,乃在因地佛性,并未显德,故不可轻言证悟。

  唯即根而不执,一门深入,愈入愈妙,方至成就;个中无可称誉于人的地方,因圣德不居其功也。

  唯悟灵知的人,常觉常照,安住当下,随来随扫,方至圆归;亦无可表现殊胜的地方,因妙明真心无境可境也。

  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何分对错?唯须融通之后,各行其道,皆成佛果,庄严法界,毕竟圆满也!

  现代人修根门功夫,大开圆解是一难关,如果解而未圆,则一生均可能落在文字道理上,会产生很多的疑难问题。

  而禅宗的直指法,轻松自然,如有明师,又有适合的根机,则易得相应。

  除此还有密乘殊胜的修法与净土的信愿往生,均可使行人得到成就。

  故学佛理宜圆融,行宜专精,归于当念,相应用功,必能直至菩提。

  不立文字与善用文字

  禅宗为什么不立文字?

  一、 从文字中讨消息,要从心灵里去体究悟入。

  二、 不从概念套概念,要以离念真知直显。

  三、 不以名相解释名义,要以智慧观照来体现。

  四、 不要形成系统的理论,要活泼地显现当机的妙用。

  五、 不在文字海中流浪,要善用一切法而成道用。

  禅宗为什么又有许多文字?

  一、 借文字来指示一个入处,

  二、 借文字来破种种的执着;

  三、 借文字来体现禅人的生活现量;

  四、 借文字来下智慧断语;

  五、 以文字作用于新新不已的流显。

  听经

  某人于坐中听心经,不分别觉现,忽不见身心世界,唯声与觉妙化,即于此时无别安住,忽然脱落,声觉顿消,连无亦无,无可思议者。此人圆明真现,机用活泼,无人识得,现住于某山中。

  

  论灵知

  "灵知"是相当难说清楚的一个境况,因为精怪有灵知,旁门左道也用灵知来点传,而许多修禅宗的人更是错会灵知即是道,这实在太可惜了!

  一、 灵知的错认:认为目前昭昭灵灵之灵知,就是佛性、真如,就是道,而守住它,在它上面用功,乃至飞升变化,则被魔摄,成为邪禅。或错认六根中的根性--第八识为灵知本性,守而用之,也落于偏执。

  二、 正悟的灵知:在解悟与证悟的中间,大多数人有一个通往圆明的桥梁,而这个桥梁,在禅宗就是通达灵知的觉照,它是这样出现的:

  (1)在禅定用功中,忽然根尘脱开,一念不生,灵知了了,身心获得一种解脱的觉受,非常清净空灵。这称法身的边缘,产生了无分别智与透明的心,从此不用思想说话,对身心世界不再执着。含养保护,自然越来越明净透彻,终于有一天证悟了全体的圆明,这时就如憨山大师的证悟一样。如果未到圆证就以为已证道,则必狂心入魔,自大骄傲,则成魔子。

  (2) 成就的善知识,常住于圆明之中,当有缘的弟子到来时,用本性的智慧解粘去缚,在弟子妄想顿空之际,以其道力直指本性,则灵知顿现,智慧明照,即识法身边事,再指示觉照安养的方便,逐渐引导而至于成就。

  灵知的发现不仅以上二种,一个声音,一句话语,一觉睡醒时,念佛念咒到念不出来时,等等情况,都有可能出现。灵知出现时,如有真正菩提心为基础,有正确的见地引导,则必证道果。

  这是祖师禅的内在传承的秘密,是借此方便而证入道果的要诀。它比任何禅定方法、对治解脱都要殊胜。

  因为安住在灵知上,身心世界自然化空,烦恼习气自然化解,清凉透明,一直含养在这一片之中,久而久之,自然证入全体而成就。

  这在大手印即是见定行中的定--"明体";在大圆满中就是彻却的空觉明的一体显露,它是通向涅槃唯一的殊胜道妙。

  如果其力未充,则可加修虹光法明显五智光明;也可转入净土法门而以佛德庄严。如有机缘还应参学大成就者得印证加持,使于此灵知一片中,开显报身功德。

  这是禅密中的秘密,是著文字道理者无法了解的心地功夫,是直接通向菩提殊胜妙法,是初地菩萨始入的境界。如果以十地菩萨的圆明境界来打杀它,那是太罪过了,断了行人成道的方便,岂不可惜。

  问:用识、用根、离根识的灵知三种用功的差别?

  答:用识即是用第六识的分别心去修行,因它在缘虑之中,是妄心之作用,如果随识而用,即入尘劳,如果体入空假中,则入圆观证真如。

  用根即知根中之性即是第八识,只要把六根拧做一团,时时刻刻在此用功,即是如来密因,但如不善用,即成根性的执着,是执着根上的建立,便会被困,易入王阳明与心灯录的偏禅。

  离根识的用功,即是灵知脱空的觉照,不住根性也不起分别妄心,也不住尘劳烦恼,心中透明一片,无依无着,闲闲净净,这样用功,即是最上乘禅,即是大手印,大圆满。是不立一物,直接透脱的微妙境界,未到此地难以证知。

  用识的心容易飘浮而被识境所动;用根的人容易执着目前根性的作用而受困,用灵知的人则妙智常现,心地透明,遇事虚通,即境无心,自然安住于根本道上,从初地直到佛地,不离当体而成佛。

  附:有关直指心性的一封信

  自在成就者班诺布转世仁波切座前:

  现简单向您恭敬回函

  得知您的法体安康,非常高兴。我也一如既往,没什么新的变故。从现在到下月初之间,算是闭关,之后应钦珠仁波切要求,拟以寂、怒、金刚橛三种法作为供养,满其所愿。特意敬呈的是,您的不少弟子到我处做了证悟供养,然除了混杂吗哈约嘎见解之自性明空说法外,认识到远离三世分别念之觉空赤裸智慧者,我觉得还是比较少。因此提出以下拙见,敬请参考。

  于前行摧毁心识之房的科判中,前三者略广均可,而第四"观察有境心的本性,并将其抉择为实相大光明"这一内容,无论列为一个或两个科判都可以,视方便而定。在此基础上,以下内容是现量之见或称之为入定智慧的见解。除了以安住法获证外,大圆满中并没有象玛哈约嘎和阿鲁…

《香风谷禅语 上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